NVIDIA 黃仁勳:台灣是AI革命的中心,引領下一個數兆美元產業「AI工廠」!

NVIDIA 黃仁勳:台灣是AI革命的中心,引領下一個數兆美元產業「AI工廠」!

黃仁勳首先感性地回顧了 NVIDIA 與台灣長達三十多年的深厚情誼,強調台灣擁有 NVIDIA 最珍視的合作夥伴與摯友,這些夥伴一路見證並共同參與了 NVIDIA 從一家晶片公司轉型為推動全新運算平台、點燃 AI 革命火種的歷程。他提到,2006年推出的 CUDA 技術革新了運算方式,而2016年後,隨著 AI 模型的複雜化,他們意識到需要從零開始打造全新的技術堆疊、處理器、軟體架構與系統,這催生了 DGX 系統,為後來的 AI 爆發奠定了基礎。

AI工廠:生產「數位產物」的全新基礎建設

不同於傳統服務應用程式的「超大規模運算」,黃仁勳指出新一代的 AI 應用需要大量處理器協同運作,服務數百萬用戶。這徹底改變了資料中心的架構,尤其是電腦間相互溝通的「東西向流量」變得至關重要,這也是 NVIDIA 收購 Mellanox 的原因。他將這種新世代資料中心定義為「AI工廠」,而非僅僅是儲存或處理傳統企業資料的場所。

「當我們注入能源,就能產出珍貴的數位產物,這些產出物就是詞元(tokens)。」黃仁勳生動地描述。未來企業甚至會開始討論「季度詞元產量」,就像傳統工廠計算產量一樣。他預估,這個 AI 基礎建設產業的規模將達數兆美元,遠遠超過過去的晶片或資料中心市場。

核心基石:CUDAx 函式庫與 Blackwel強大算力

NVIDIA 的成果建立在「加速運算」與「人工智慧」兩大基石上。黃仁勳特別強調「函式庫」的重要性,稱之為 NVIDIA 的核心技術,例如 CUPAI 用於數值運算,Koolitho 將運算微影速度提升50至70倍,Megatron 是深度學習訓練的基石,CU-DF 加速資料處理等。這些函式庫讓應用程式能輕鬆呼叫 GPU 算力,加速各領域的發展,形成正向循環。

在硬體方面,最新推出的 Blackwell 架構是這波 AI 浪潮的關鍵推手。Grace Blackwell(GB200/GB300)系統被設計成一個「巨型運算體」,將整座資料中心整合成單一電腦。他介紹了 Blackwell 晶片透過 Co-op L 製程實現雙晶片互連,以及獨創的 NVLink 技術,能以每秒 130TB 的驚人頻寬串聯起大量 GPU,打造出比全球網路尖峰流量還要大的內部傳輸能力,打破半導體的物理限制。

他透過一段精彩的影片,鉅細靡遺地展示了 Blackwell 從台積電的晶圓製造、組裝封裝、測試,到鴻海等台灣夥伴將數十萬個零組件組裝成重達1.8公噸的機櫃式 AI 超級電腦的複雜流程,強調這一切都是「台灣科技生態系的卓越成就」。

開放生態系與多元應用

NVIDIA 不僅打造自己的頂尖系統,也積極開放生態系。新發表的 NVLink Fusion 技術,允許合作夥伴將自己的 CPU 或 ASIC 晶片透過 MVLink 技術整合到 NVIDIA 的大型擴充系統中,提供了極高的彈性。聯發科、高通、富士通等夥伴都已加入這個開放平台。

為了讓更多用戶能擁有 AI 算力,NVIDIA 也推出了更為親民的產品線,例如針對開發者與研究人員的桌上型 AI 超級電腦 DGX Spark 和個人工作站 DGX Workstation,它們擁有與大型系統相同的架構,能流暢運行兆級參數的 AI 模型。

此外,黃仁勳也強調了 AI 對企業 IT 的變革。他提出「代理型 AI」(Autonomous AI)的概念,認為它們就像能理解、思考、行動的「數位勞工」或「AI員工」,能執行研究、操作工具、甚至與其他 AI 協作。為此,NVIDIA 推出了 RTX Pro Enterprise/Omniverse Server 等產品,以及全新的 NVIDIA AI 資料平台 (IQ) 和 AIOps 軟體層,協助企業管理這些智能代理和龐大的非結構化數據。他提到 CrowdStrike、Trend Micro 等台灣和國際夥伴,正將這些解決方案導入企業。

機器人與數位分身:讓物理世界智能化

AI 的發展最終將從數位世界走向物理世界,這就是「實體 AI」與「機器人」的領域。黃仁勳介紹了 NVIDIA 在機器人技術的進展,特別是需要一個精準模擬物理世界的虛擬環境來訓練機器人。他們與 Google、迪士尼等合作開發的 Newton 物理引擎(即將開源),以及 Isaac Sim 模擬平台,提供了這樣的能力。

他展示了機器人在模擬環境中學習複雜動作的過程,並推出 Isaac Groot 平台,搭載 Jetson Thor 處理器,用來部署訓練好的機器人模型。令人興奮的是,他宣布開源 Isaac Groot 模型,讓全球開發者都能運用。為了解決機器人訓練數據不足的問題,他們開發了 Cosmos 和 Groot Dreams 架構,能透過少量人類示範,由 AI 大規模生成合成的訓練數據。

黃仁勳強調,人形機器人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世界是為人類設計的,人形機器人能直接融入現有環境工作。他預測這將是下一個兆元產業。

機器人與 AI 的發展也與製造業息息相關。台灣的製造業正引領「軟體定義製造」的趨勢。台積電利用 MetAI 建立晶圓廠的數位分身,鴻海、廣達、緯創、和碩等夥伴則在 Omniverse 平台上對新廠房進行虛擬模擬,優化生產流程、降低成本。他甚至展示了高雄市的數位分身,用於模擬城市運作和應急管理,展現了數位孿生技術在城市尺度的應用。

深耕台灣:NVIDIA Constellation 辦公室

演講尾聲,黃仁勳再次表達對台灣的感謝,並宣布 NVIDIA 將在台灣設立一個全新的大型辦公室「NVIDIA Constellation」,落腳於台北北投士林科技園區,進一步擴大在台的工程研發團隊規模。這項決定不僅是對台灣人才的肯定,也象徵 NVIDIA 對台灣未來發展的長期承諾。

Read more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10 月 31 日,一架編號 YFQ-44A 的戰鬥機在美國某處完成首飛。這不是什麼大新聞,美國每年都有新飛機試飛。但這次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從第一次飛行開始,就沒有人在操控它。不是遙控,不是有人在地面握著操縱桿。飛機自己起飛、自己飛行、自己降落。操作員只是在旁邊看著,確保它不要做出什麼瘋狂的事。 歡迎來到半自主戰鬥機的時代。 556 天,從白紙到起飛 這架飛機叫 YFQ-44A,製造商是 Anduril,從決定要做這架飛機,到它真的飛上天,Anduril 花了 556 天。 這有多快?讓我們對比一下,F-35 Lightning II 從概念到首飛約 10 年,F-22 Raptor 從概念到首飛約 9 年,波音 787 從啟動到首飛約 6

By Fox Hsiao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2025年10月30日美股盤後,亞馬遜股價暴漲 13%。對於一家市值超過 2 兆美元的科技巨頭來說,單日這樣的漲幅並不常見。上一次出現類似幅度,還是在疫情初期線上零售需求爆發的時候。 但這次讓市場興奮的,不只是亮眼的財報數字,更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策略組合:一邊宣布裁員約 3 萬人、支付 18 億美元遣散費;一邊加碼 1250 億美元的 AI 資本支出,並承諾 2026 年繼續追加投資。 市場為什麼相信這個矛盾的策略?答案藏在 CEO Andy Jassy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那句霸氣的宣言裡:「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AWS 雲端服務營收年增 20.2%,創下 11 季以來新高。這個數字背後的戰略意義,遠超過表面看到的百分比。 過去三年,AWS 在 Google Cloud 和 Microsoft

By Fox Hsiao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在 AI 影片生成領域的獨角獸公司 HeyGen 達成「年營收一億美元」的里程碑之際,其創辦人兼 CEO Joshua Xu 分享了這份文件背後的故事: 「在內部,我們稱之為我們的『聖經』——這個系統指引我們從一百萬美元成長到一億美元的營收。它源自無數次的團隊討論、實驗以及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 我們分享它,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確實有效。這就是我們如何交付客戶價值、以比世界變化更快的速度學習,並持續駕馭浪潮的方式。」 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穩紮穩打、耗時數年的軟體開發模式已然失效,因為技術的根基每隔幾個月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如果你感覺追不上、感到焦慮,或是想知道頂尖團隊如何在這樣的混亂中脫穎而出,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你準備的。 這不只是一份開發指南,更像是一本經過實戰驗證的「戰時宣言」。它詳細闡述了 HeyGen 如何擁抱不確定性、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並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交付和迭代,在短短 29 個月內將年營收從一百萬美元推升至一億美元。 無論你是產品經理、工程師、設計師,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