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能成為下一個愛因斯坦嗎?諾貝爾獎得主提出「終極思想實驗」

AI 能成為下一個愛因斯坦嗎?諾貝爾獎得主提出「終極思想實驗」

歡迎贊助本頻道選題與翻譯:https://buymeacoffee.com/foxh
請訂閱電子報:https://www.anduril.tw/

想像一個世界,你只需用文字描述,一個可互動的場景便在眼前誕生。它不是預先製作的電玩遊戲,沒有程式設計師一行行寫下的物理定律,也沒有美術設計師雕琢的 3D 模型。你眼前所見的每一個像素,都是人工智慧即時生成,它從數百萬部影片中自行領悟光影如何反射、水波如何蕩漾、物體如何互動。這不是遙遠的科幻,而是 Google DeepMind 執行長德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團隊所揭示的最新世界模型「Genie」。

「你看到的不是遊戲或影片,它們是世界。」哈薩比斯如此形容。這項技術的核心,在於模型自行「逆向工程出直覺物理」。傳統的 3D 渲染引擎,需要開發者明確定義重力、光學反射等所有規則,才能建構一個虛擬世界。Genie 則反其道而行,透過觀看海量真實世界與遊戲影片,它自行歸納出一套世界運作的內在邏輯。當使用者輸入指令,它便依據這套內隱的物理知識,即時描繪出一個連貫且可互動的環境。影片中,一個角色在牆上塗鴉,視線移開再轉回來,牆上的塗鴉依舊存在,證明這並非單純的影片播放,而是一個具備記憶與一致性的動態生成世界。

「這世界的一部分在此之前並不存在,」哈薩比斯解釋,「直到使用者與它互動,它才誕生。」這項令人瞠目結舌的技術,在他看來,不僅僅是娛樂的未來,更是通往通用人工智慧(AGI)的關鍵一步。

從虛擬到現實:為機器人打造世界觀
為何要讓 AI 學習創造世界?哈薩比斯給出一個清晰的藍圖:「要讓 AI 真正通用,我們認為它必須理解我們周遭的物理世界,而不僅是語言或數學等抽象世界。」這種對物理世界的深刻理解,正是當前機器人技術與智慧穿戴裝置最缺乏的一環。一個機器人要能在家中安全地移動、拿取物品,一副智慧眼鏡要能在你逛街時提供真正有用的資訊,它們都必須掌握直覺物理。

Genie 這樣的世界模型,正是為 AI 裝上理解現實世界的「大腦」。當一個模型能「生成」一個符合物理邏輯的世界,便證明它已內化世界的動態法則。基於此,DeepMind 正在開發專為機器人設計的 Gemini 模型。在實驗室中,研究人員已能透過自然語言對機器手臂下達指令,例如「把黃色的物體放進紅色的桶子裡」,機器人便能理解指令並轉換為精確的馬達運動。

這引出一個巨大的可能性:打造一個「機器人界的 Android」。哈薩比斯設想,一個強大的、通用的 AI 軟體層,可以驅動各式各樣的硬體,催生一個機器人產品與應用大爆發的時代。至於機器人該是什麼樣貌,他坦言自己的看法有所轉變。過去他認為針對特定任務的特化型機器人會是主流,例如在工廠或實驗室。但對於日常通用場景,「人形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他分析道:「因為我們圍繞著人類設計這個物理世界,從樓梯到門把。與其改變整個世界,設計一個能無縫適應這個世界的機器人可能更容易。」

不過,他仍保持科學家的審慎。他認為機器人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演算法與硬體都還需要數年發展,才能迎來真正的「驚奇時刻」。他用一個生動的比喻形容當前狀態:「我們或許正處於個人電腦的 70 年代,但差別在於,現在的十年可能在一年內發生。」

AI 的終極使命:開啟科學新文藝復興
擊敗世界棋王、生成逼真圖像,這些固然吸睛,但在哈薩比斯心中,AI 的最高價值在於加速科學發現。「這是我窮盡整個職業生涯投身 AI 的原因,」這位剛獲頒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語氣堅定,「我認為這是我們能用 AI 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我們以正確的方式打造 AGI,它將成為科學的終極工具。」

從 AlphaFold 成功預測幾乎所有已知蛋白質的 3D 結構,徹底改變藥物研發的面貌,到運用 AI 控制核融合反應爐中的電漿、設計新材料、甚至解決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的難題,DeepMind 的成果斐然。哈薩比斯創辦的姊妹公司 Isomorphic Labs,正基於 AlphaFold 的突破,目標將新藥開發的時程從十年縮短至數週甚至數日。他們與禮來、諾華等頂尖藥廠合作,預計明年就能將 AI 設計的候選藥物推進到臨床前階段。

儘管成就卓著,哈薩比斯卻直言,目前的 AI 距離真正的 AGI 仍有一段路,而且可能需要「一到兩個尚待出現的突破」。他反駁業界部分人士「AGI 僅數年之遙」的樂觀預測,認為時程更可能落在「五到十年」。

他犀利地指出當前模型的根本缺陷:「常有人說現今的系統具備博士級的智慧,我認為這純屬無稽之談。」他解釋,這些模型或許在某些方面展現博士水準的能力,但它們缺乏通用性與一致性,有時甚至會犯下高中生等級的數學錯誤。「一個真正的 AGI 系統不應如此。」

那麽,究竟缺少什麼?哈薩比斯認為是「真正的創造力」。目前的 AI 或許能證明一個你給它的猜想,但它無法自行提出一個全新的假說或理論。為此,他提出兩個極具挑戰性的思想實驗作為 AGI 的試金石:

一、愛因斯坦測試:給一個 AI 系統截至 1901 年的所有科學知識,看它能否在 1905 年之前獨立推導出狹義相對論。

二、圍棋測試:AlphaGo 能為圍棋發明新的策略,但 AI 系統能否「發明」出一款像圍棋一樣優雅、深刻、富含美感的全新遊戲?

「目前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他表示。這種能夠進行直覺跳躍、類比推理的創造力,正是頂尖科學家與平庸科學家的區別,也是 AI 尚未跨越的鴻溝。

人類與機器的協奏
隨著模型能力飛速進展,關於 AI 耗能與衝擊創意產業的憂慮也甚囂塵上。對此,哈薩比斯提出一個雙軌並進的觀點。一方面,為了探索 AGI 的前沿,最頂尖模型的訓練規模與耗能確實持續增加;但另一方面,在實際應用端,模型的效率正以十倍甚至百倍的速度提升。Google 每天要為數十億使用者提供 AI 搜尋服務,這驅使他們必須不斷精進效率。

他更深信,AI 為能源與氣候問題帶來的解決方案,將遠遠超過其自身的能源消耗。「從提升電網效率、設計新材料到開發新能源,AI 在未來十年將在這些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至於創意,他並不認為 AI 將取代人類創作者,而是催生一種全新的「共同創作」模式。專業創作者如導演、藝術家,將利用 AI 工具,以十倍、百倍的效率嘗試腦中的各種想法,快速迭代,最終實現他們的藝術願景。而大眾也能更容易地將想像化為現實,這是一種創造力的民主化。未來,或許我們會進入由頂尖創作者設定好宏大世界觀,而數百萬用戶能在其中共同創作故事的娛樂新紀元。

展望未來十年,哈薩比斯的眼神充滿期待。他預見 AGI 將會實現,而它的到來不會是末日,反而是希望。「我認為那將開啟一個科學的黃金新時代,一場新的文藝復興。」一個由人類智慧啟發、由人工智慧加速的未來,正等待我們探索。

Read more

軟體正在吞噬你的薪水?當「人事成本」成為科技巨頭的下一個蛋糕

軟體正在吞噬你的薪水?當「人事成本」成為科技巨頭的下一個蛋糕

「全球軟體即服務(SaaS)市場,每年產值約3000億美元。單單美國的勞動力市場,卻是13兆美元。」當這兩個數字並排出現,一種令人不安的失衡感油然而生。過去十年,我們習慣於「軟體吞噬世界」的宏大敘事,但我們可能都看錯重點。軟體真正的野心,從來不只是數位化世界,而是要直接成為世界運轉的動力。 軟體現在追求的終極大獎,是勞動力市場。 這不僅是一個趨勢預測,這是一場已經開始的典範轉移。過去數十年建立的軟體帝國,其商業模式的地基正在龜裂。一個全新的物種正在崛起,它們不賣工具,它們直接提供勞務。它們不向企業的「資訊預算」伸手,它們瞄準的是更龐大、更根本的「人事成本」。這場變革的核心,是AI,而它首先要顛覆的,就是軟體產業本身。 從檔案櫃到雲端,軟體不曾真正改變什麼 讓我們先回到過去,理解軟體產業那價值2.2兆美元的市值,究竟從何而來。答案或許有些乏味:檔案櫃。是的,幾十年來,軟體產業最核心的業務,就是把物理世界的檔案櫃,變成數位世界的資料庫。 「幾乎每一家軟體公司,做的都只是把檔案櫃變成資料庫。

By Fox Hsiao
《苦澀的教訓》新科圖靈獎得主作者專訪,現在的大型模型 AI 研究其實只是招魂

《苦澀的教訓》新科圖靈獎得主作者專訪,現在的大型模型 AI 研究其實只是招魂

「如果我們能理解一隻松鼠,我們幾乎就走完通往智慧的所有道路。」 這句斷言,不像出自一位電腦科學家之口,更像是一位探索自然的哲學家。然而,說這話的正是 Richard Sutton,當代人工智慧領域的巨擘、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奠基者,也是新科圖靈獎得主。 當全世界為那些能上月球、造晶片的語言模型歡呼,認為它們是通往通用人工智慧(AGI)最清晰的路徑時,Sutton 卻選擇轉身,潑下一盆名為「現實」的冷水。他並非否定大型語言模型(LLM)的驚人成就,而是對其背後的哲學提出根本性質疑。 但,這就是智慧的全貌嗎?在他看來,整個領域可能正走在一條風景雖好,卻通往懸崖的死胡同。 1. 模仿,不是學習 — 為何說目前的AI只是個「超級圖書館員」? 這場深刻的典範分歧,始於一個根本問題:什麼是真正的「學習」? Sutton 認為,當前大型模型的運作方式,更接近於一種大規模、高擬真度的「模仿」,而非理解。

By Fox Hsiao
矽谷的「中國恐懼症」,為何狂人 Palmer Luckey 認為「殺手機器人」比人類士兵更道德?

矽谷的「中國恐懼症」,為何狂人 Palmer Luckey 認為「殺手機器人」比人類士兵更道德?

「我會說我其實已經贏得這場競爭。」Anduril 創辦人帕爾默・拉奇(Palmer Luckey)斬釘截鐵地說。這句話語氣平淡,卻像一顆震撼彈,在訪談中揭示一位矽谷鬼才對未來國防科技的絕對自信。他贏得的,不僅是商業上的合約,更是一場關於國防創新的思想之戰。現在的關鍵,只剩下一個問題:「我們能多快達成目標?這樣夠快嗎?」 歡迎贊助本頻道選題與翻譯:https://buymeacoffee.com/foxh 請訂閱電子報:https://www.anduril.tw/ 時間拉回 2017 年,當時的拉奇剛離開自己創辦、並以天價賣給 Facebook 的虛擬實境公司 Oculus VR。作為一位成功的連續創業者與發明家,他眼前有無數條康莊大道可走,但他卻選擇一條最崎嶇、最不受科技圈待見的路:投身國家安全領域。 「我之所以選擇投入國安領域,是因為我知道自己能發揮很大的影響力,」拉奇回憶道,「我明白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議題,而且說真的,這份工作不受歡迎,反而讓我更確定非做不可。」當時的他,因為一筆政治捐款而被迫離開

By Fox Hsiao
英特爾「走投無路」?與 NVIDIA世紀大和解!死對頭聯手的驚天內幕,AMD這下慘了?

英特爾「走投無路」?與 NVIDIA世紀大和解!死對頭聯手的驚天內幕,AMD這下慘了?

「要是你的兩個死對頭突然聯手,這絕對是你最不想聽到的消息。」半導體產業的版圖,就在一夕之間風雲變色。當NVIDIA宣布要對昔日的晶片霸主英特爾(Intel)投入五十億美元,並攜手開發客製化產品時,整個業界的空氣彷彿瞬間凝結。這不僅僅是資金的流動,更是一場策略與權力的重新洗牌。這場世紀合作,無疑是近年來半導體領域最驚人的發展。 歡迎贊助本頻道選題與翻譯:https://buymeacoffee.com/foxh 請訂閱電子報:https://www.anduril.tw/ 當敵人成為盟友:Intel的重生之路 這場結盟的背後,充滿著戲劇性的轉折。資深分析師Dylan指出,整個故事「說起來還挺有戲劇性的,事情發展繞了一大圈,英特爾現在反而要向NVIDIA低頭求援。」回顧過去,英特爾與NVIDIA曾是晶片組戰場上不共戴天的死敵,英特爾甚至因反壟斷行為支付過和解金給NVIDIA。然而,時移世易,在AI浪潮的巨大推力下,過去的恩怨顯得微不足道。 英特爾近年在製程技術上遭遇瓶頸,其AI產品線,如高迪(Gaudi)專案,基本上已經宣告失敗,整合式顯示晶片的效能也從未在高端市場取得一席之地。前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