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造船能力差距 232 倍!Palmer Luckey:我們有全球的朋友

中美造船能力差距 232 倍!Palmer Luckey:我們有全球的朋友

2025年11月15日,Palmer Luckey 在 X 發了一條推文。「美國相對中國的獨特優勢之一是朋友,真正的朋友遍布全球。我們的共同利益和互補優勢是殺手級組合。」

同一條推文裡,他轉發了 Anduril 的公告:與韓國 HD Hyundai 合作建造自主戰艦。公告中提到一個震撼數字:中國造船能力是美國的 232 倍。有人艦隊永遠追不上。所以 Anduril 要建造自主戰艦,用軟體和聯盟對抗硬體和規模。

一週內,Anduril 宣布兩個重大合作:韓國 HD Hyundai + 阿聯 EDGE。一個在太平洋,一個在中東。一個造船,一個造無人機。面對 232 倍的製造能力差距,Palmer Luckey 的答案:改變遊戲規則。

Palmer Luckey 的戰略思維:為什麼朋友是優勢

中國的優勢是什麼?集中式製造。造船能力 232 倍,單一國家、集中資源、快速擴張。美國永遠追不上這個規模。Palmer Luckey 的洞察是:不要在製造能力上競爭。美國造船業長期外包,國內產能有限,追趕中國需要數十年。但美國有全球盟友網絡,這是中國沒有的。

「共同利益 + 互補優勢 = 殺手級組合。」Palmer 在推文中這麼說。

什麼是共同利益?韓國、阿聯、澳洲都面臨中國威脅或影響。海上安全、區域穩定是共同關切,這是整個區域的問題。什麼是互補優勢?韓國有世界級造船技術和產能,阿聯有中東地理位置、資金、區域影響力,美國(Anduril)有軟體定義技術、自主系統、快速創新能力。

把這些優勢組合起來,變成全球聯盟 vs 中國。分散式生產、共享技術、快速部署,這是中國無法複製的網絡效應。

韓國 HD Hyundai:學習世界級造船,技術轉移回美國

HD Hyundai 是世界領先造船企業之一,數十年造船經驗,大型工業產能。韓國與美國是長期盟友,面臨北韓和中國威脅,共同安全利益明確。Palmer 在推文中說:「等不及要讓大家看到完成的船!」這個合作的重點是學習後帶回美國。

第一階段:在韓國製造原型。

利用 HD Hyundai 的造船廠和專業知識,Anduril 學習大型船舶製造。驗證設計、整合系統、為美國生產做準備。這是技術轉移,不是依賴。

第二階段:技術轉移回美國。

未來艦艇完全在美國製造,地點:華盛頓州西雅圖,前 Foss Shipyard。Anduril 投資數千萬美元改造已退役船廠,重建美國造船能力。這艘自主水面艦艇(ASV)是為美國海軍 MASC(Modular Attack Surface Craft)計畫設計的。模組化攻擊水面艦艇,應對中國海上擴張。

為什麼是自主系統?因為可以大量生產(彌補數量劣勢)、軟體定義(快速升級)、成本低(相對傳統軍艦)、可消耗(適合高風險任務)。與韓國合作的意義是快速掌握造船技術,縮短學習曲線,加速美國產能重建。學會後自己做。

阿聯 EDGE:建立中東生產基地,擴大全球影響力

阿聯合作和韓國完全不同,韓國是學習夥伴(技術轉移回美國),阿聯是生產夥伴(建立當地產能)。Anduril 與 EDGE 成立合資企業:EDGE-Anduril Production Alliance,共同開發、生產、銷售自主系統。第一個產品是 Omen,一款懸停到巡航的自主空中載具(無人機)。

阿聯首批訂單:50 架。在阿聯當地生產。

投資規模驚人。Anduril 過去在任務自主技術和 Group 3 VTOL 開發上投資 8.5 億美元,EDGE 新投資近 2 億美元,總計超過 10 億美元。

阿聯建立 50,000 平方英尺研發中心,還有生產和維護設施。未來阿聯和區域客戶的訂單在阿聯生產,美國訂單在俄亥俄州 Arsenal-1 生產。

Omen 的獨特性在於完全私人投資,Palmer 在另一條推文中強調:「這個影片中的每一架機身、每一次飛行、每一次墜毀都是 Anduril 付費,不是納稅人。我們如此相信 Omen,以至於花了五年時間自費開發。」

2019 年開始開發,2020 年首飛,累積數百小時飛行,30 多個原型。完全私人投資,不依賴政府資金,承擔失敗風險,成功後才賣給政府。

這證明私人資本可以推動國防創新。

全球朋友網絡 vs 中國單打獨鬥

現在看 Anduril 的全球佈局打造出什麼:

澳洲:Ghost Shark 超大型自主水下載具。 與澳洲皇家海軍合作開發,執行海床任務,掌控水下領域。

韓國:ASV 自主水面艦艇。 模組化設計,可執行情報、監視、打擊、電子戰等任務,360 度視野、軟體定義、快速重新配置。鋼製船體易於維護,為美國海軍 MASC 計畫打造。

阿聯:Omen 懸停到巡航無人機。 Group 3 垂直起降,數千英里航程、數百磅載荷,兩人小組就能部署。

可執行海上監視、後勤補給、防空感測、通訊中繼等任務。從海床到海面到空中,完整的自主系統生態,覆蓋太平洋、中東、美國本土(西雅圖、俄亥俄州)。這些系統共享軟體(Lattice)、模組化設計、分散式生產。網絡效應:越做越便宜,越做越強。

中國的挑戰是沒有可靠盟友網絡,無法像美國一樣整合全球資源。製造能力強,但技術創新速度慢,軟體定義能力弱。美國的優勢是全球朋友網絡、共同利益和互補優勢、軟體定義、快速迭代、私人資本創新。

分散式未來 vs 集中式過去

Palmer Luckey 正在建立一個願景:全球協作。美國提供技術和創新,盟友提供製造和產能,共同應對中國威脅。232 倍差距不可怕,可怕的是用錯誤的方式競爭。不要在製造規模上追趕中國,要在聯盟網絡上超越中國。

第一艘 ASV 原型正在韓國製造。Palmer 說:「等不及要讓大家看到完成的船!」韓國原型驗證,美國本土生產。

Omen 目標 2028 年全速生產。阿聯首批 50 架,未來更多區域客戶。更多合作可能在路上。澳洲、日本、台灣、歐洲?全球朋友網絡持續擴大。你有 232 倍的造船能力,我們有全球的朋友。這場競賽,看誰笑到最後。中國在建船,Anduril 在建聯盟。

496548146_17913185493103502_136976188308574185_n.webp


資料來源:

  • Palmer Luckey X (Twitter) 推文(2025-11-14/15)
  • Anduril 官方公告:HD Hyundai 合作
  • Anduril 官方公告:EDGE 合作

Read more

Google 大象跳舞?擁有絕對控制權的 Sergey Brin 與他的創辦人模式

Google 大象跳舞?擁有絕對控制權的 Sergey Brin 與他的創辦人模式

前陣子透過複委託買 Google 股票時,輸入 "Google",跳出了兩個代號:GOOG 和 GOOGL。當下沒想太多,直覺選了代號比較短的,但後來發覺,我買過兩種不同 Class 的 Alphabet 股票。 在大多數時候,投資人多半只是乘客,重點是駕駛座上坐的是誰。而現在,那個最瘋狂的駕駛回來了。 仔細看了一下,Google 在外流通有兩種股票:買到的是「沒有投票權」的 Class C 股票(GOOG),而另一個 GOOGL 才是「有投票權」的 Class A 股票。 這令人好奇,為什麼一家公司要發行兩種權利不同的股票?深入研究後發現,這不只是一個代號的差別,這背後藏著 Google 創辦人 Larry

By Fox Hsiao
工作變成「可選」還是大滅絕?黃仁勳與馬斯克的未來預言

工作變成「可選」還是大滅絕?黃仁勳與馬斯克的未來預言

這幾天,Google 丟出了一顆震撼彈:Nano Banana Pro(正式名稱為 Gemini 3 Pro Image),如果你還以為 AI 繪圖只是生成一些「看起來很像真的」美女圖或動漫角色,可能手指有問題、文字會錯誤、不了解物理世界,那你可能嚴重低估了這波浪潮的推進速度。 Nano Banana Pro 不僅能生成高解析度影像,更可怕的是它具備了「邏輯」與「排版」能力。它能精準地將各種人類文字渲染在圖片的正確位置,能理解複雜的商業設計需求,甚至能根據你上傳的 14 張參考圖,保持角色與品牌風格的完美一致。 換句話說,它不再是一個玩具,而是一個能直接產出商業設計稿的「虛擬設計師」。 對於許多依賴排版、去背、初級美編維生的工作者來說,這感覺是宣告職業生涯的倒數計時。而這股焦慮感,在近日於華盛頓舉辦的「美沙投資論壇」(U.S.-Saudi Arabia

By Fox Hsiao
黃仁勳的「三大平台轉移」:為什麼 NVIDIA 不認為 AI 是泡沫?

黃仁勳的「三大平台轉移」:為什麼 NVIDIA 不認為 AI 是泡沫?

NVIDIA 2026 財年 Q3 財報公佈後,市場反應耐人尋味,營收 570 億美元,年增 62%,淨利 320 億美元,年增 65%,光看數字,這是一份完美的成績單。但華爾街的態度卻很微妙,股價盤後僅漲 4%。 市場在擔心什麼?AI 泡沫論再次浮上檯面,CSP (Cloud Service Provider) 的 2026 年預期資本支出已經達到 6000 億美元,比年初預估高出 2000 多億,這麼大規模的投資,真的能產生對應的回報嗎? 但如果你仔細聽完 CEO 黃仁勳在財報會議上的發言,會發現他根本不認為這是泡沫,他的論述很明確:「我們正經歷三場大規模平台轉移,而且是自摩爾定律誕生以來第一次同時發生。」這是不是在畫大餅?以下是這個黃爸這個說法背後的商業邏輯。 黃仁勳的「三大平台轉移」理論

By Fox Hsiao
Rocket Lab 如何成為 SpaceX 之外唯一成功的商業發射公司?

Rocket Lab 如何成為 SpaceX 之外唯一成功的商業發射公司?

2025 年 11 月 10 日,Rocket Lab 公布 Q3 2025 財報,營收 $155M,年增 48%,GAAP 毛利率 37%,相比 Q3 2024 的 9%,一年內改善了 28 個百分點,Non-GAAP 毛利率更達到 41.9%。49 個 Electron(小型發射載具)發射合約積壓,史上最大,2025 年完成 16 次發射,100% 任務成功。$1.1B 積壓訂單,發射業務占 47%,太空系統業務占 53%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