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軻德交叉補貼策略:觀光客賺大錢,本地客撿便宜

唐吉軻德交叉補貼策略:觀光客賺大錢,本地客撿便宜

在東京新宿的唐吉軻德 MEGA 店,一個台灣觀光客推著滿滿的購物車,裡面塞滿了藥妝、零食、電器。結帳時,店員刷了免稅條碼,這筆消費為唐吉軻德貢獻了高達 28% 的毛利率。

同一天,在愛知縣某個住宅區的 UNY 超市(唐吉軻德集團旗下的超市品牌),一位日本主婦正在挑選貼著「マジ価格」(超值價格)標籤的生鮮蔬菜。價格比隔壁的傳統超市便宜不少。這筆生意,唐吉軻德的毛利率只有 25.3%,比去年下降 1.3 個百分點。

這兩件看似無關的事,其實是同一個商業策略的兩端,在零售業,這 2.7% 的差距可能讓淨利差 10 倍。

唐吉軻德母公司 PPIH(Pan Pacific International Holdings)剛公布的 2026 年第一季財報(2025 年 7-9 月),揭露了一個精密的商業模型:用觀光客的高毛利,養活本地市場的價格戰。而且這個策略正在加速運轉。

數字說話:免稅銷售暴增,價格戰開打

先看觀光客這一端。PPIH 的免稅銷售在 2025 年第一季達到 475 億日圓,年增率 135.5%。10 月單月更是首次突破 200 億日圓。有 127 家店的單店免稅銷售超過 1,000 萬日圓。

這些觀光客買什麼?藥妝、美妝、家電、零食,全是高毛利商品。唐吉軻德的 DS 事業(Discount Store,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唐吉軻德門市)在這一季的毛利率是 28.0%,比去年只下降 0.2%。換句話說,觀光客爆量成長,但唐吉軻德的獲利能力幾乎沒有被稀釋。

再看本地市場這一端。UNY 超市事業在同一季推出了「マジ価格」品牌,主打超低價生鮮和日用品。結果?既存店毛利率從去年的 26.6% 掉到 25.3%,下降 1.3 個百分點。這在零售業是很大的降幅。

但 UNY 的營業利益不減反增,從 63 億日圓漲到 68 億日圓,成長 8%。營收也從 1,143 億日圓漲到 1,160 億日圓。降價但獲利增加,怎麼做到的?

答案是:觀光客養的。

交叉補貼如何運作

唐吉軻德的交叉補貼策略有三層結構。

第一層:客群分流

DS 事業(唐吉軻德門市)的主要客群是觀光客和年輕人。這群人要的是新奇、便宜、好玩。藥妝、零食、電器、雜貨,毛利率高,而且觀光客對價格不敏感。你今天專程來日本玩,看到面膜比台灣便宜 20%,會在意它比隔壁藥妝店貴 5% 嗎?不會。所以觀光客是高毛利客群。

而且有個關鍵:觀光客享受的免稅,是政府退的消費稅(8%),不是唐吉軻德降價。店家的售價和毛利率完全沒變,觀光客覺得便宜是因為免稅,但唐吉軻德該賺的都賺到了。這就是為什麼免稅銷售能維持 28% 的高毛利率。

UNY 事業(超市)的主要客群是本地家庭主婦和上班族。這群人要的是新鮮、便宜、每天都能來。生鮮、熟食、日用品,毛利率低,而且本地客對價格極度敏感。你每天要買菜,一顆高麗菜貴 10 日圓,一個月就差 300 日圓。所以本地客是低毛利客群。

傳統零售商只能選一邊。你要賺觀光客還是賺本地客?唐吉軻德的答案是:兩個都要。

第二層:利潤串流

DS 賺到的錢,流到 UNY 去打價格戰。財報裡有一段很關鍵:PPIH 計畫把 DS 的 PB 品牌「情熱價格」(500 個 SKU)導入 UNY 超市。

「情熱價格」是什麼?是唐吉軻德自有品牌,靠著 DS 的巨大銷量壓低成本,毛利率比一般商品高 5-10%。現在 PPIH 把這些高毛利商品放到 UNY,讓 UNY 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賣給本地客,同時維持基本獲利。

這就是交叉補貼的核心機制:DS 的觀光客養出來的高毛利商品,變成 UNY 打價格戰的彈藥。

第三層:策略分工

DS 和 UNY 各有各的任務。DS 的任務是「賺錢」。免稅銷售暴增、PB 商品熱賣、毛利率維持高檔。財報顯示,DS 的 PB/OEM 銷售在這一季達到 915 億日圓,年增 123.1%。觀光客越多,DS 賺越多。

UNY 的任務是「搶市佔」。用「マジ價格」打價格戰,吸引對價格敏感的本地客。毛利率下降 1.3 個百分點,但客流量上升,總營收和獲利都成長。這個策略的成本,由 DS 的高毛利來吸收。

傳統超市做不到這件事。其他主打本地市場的日本超市,像是西友(Seiyu)、AEON,只有「賺本地客」這一條路。毛利率一降,獲利就掉。唐吉軻德不一樣,它有兩條路:觀光客養、本地客賺市佔。

店型進化:讓交叉補貼更精準

螢幕擷取畫面 2025-11-13 002821.png

PPIH 在這次財報裡還公布了兩種新店型,就是為了把交叉補貼做得更精準。

鐵路沿線型唐吉軻德

開在車站前,目標客群是通勤通學族。商品組合是 30% 食品、70% 非食品。早上你趕著上班,順手買杯咖啡和麵包;晚上下班,買點零食和日用品。而且車站前的人流,白天是觀光客,晚上是通勤族。一個店型,兩種客群,最大化坪效。

食品強化型唐吉軻德

開在住宅區,步行或自行車可達。商品組合是 75% 食品、25% 非食品。這種店型直接跟傳統超市競爭。但唐吉軻德有「情熱價格」PB 商品,成本比傳統超市低;有觀光客養出來的高毛利,可以承受更低的價格。傳統超市怎麼打?打不贏。

這兩種新店型,一個攻通勤族,一個攻住宅區。配合既有的 MEGA 唐吉軻德(大型綜合店)和 Pure 唐吉軻德(都心小店),PPIH 現在有四種業態,可以精準狙擊不同客群。

而且這四種業態背後,都有同一套交叉補貼邏輯在支撐。觀光客在 MEGA 唐吉軻德買藥妝、在 Pure 唐吉軻德買零食,貢獻高毛利;本地客在食品強化型唐吉軻德買生鮮、在 UNY 買日用品,享受低價格。兩邊互相支撐,形成正向循環。

為什麼別人學不來

交叉補貼策略聽起來很簡單,但執行起來有三個門檻。

第一個門檻:你要有觀光客

傳統超市不是觀光客的購物目的地。觀光客不會把超市當成買藥妝和伴手禮的地方。唐吉軻德不一樣,它從十幾年前就開始系統性經營觀光客,免稅手續流暢、多語言服務、店裡的商品陳列就是為觀光客設計的。觀光客到東京、大阪,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唐吉軻德。

這是長期累積的品牌效應,不是說學就學得來。

第二個門檻:你要有多業態

傳統超市只有一種店型。西友就是西友,AEON 就是 AEON。一時間很難想像這些超市開一家專門賣給觀光客的店,對吧?

唐吉軻德從一開始就是多業態。DS、UNY、MEGA、Pure,每個業態有各自的定位和客群。這讓 PPIH 可以在不同市場靈活調度資源,高毛利業態養低毛利業態。

第三個門檻:你要有規模

PPIH 集團的 PB「情熱價格」為什麼有競爭力?背後有 1,000 多家店的銷量支撐。規模夠大,採購成本才壓得下來;成本低,才有空間打價格戰。

中小型零售商沒有這個規模。你開 50 家店,PB 商品的成本就是比人家高。成本高,價格打不下來,交叉補貼就做不起來。

這三個門檻,缺一不可。觀光客、多業態、規模,唐吉軻德三個都有。所以它可以用觀光客養價格戰,傳統超市不行。

觀光客變成戰略資產

唐吉軻德的這套策略,其實說明了一件事:觀光客已經從「額外收入」變成「戰略資產」。

過去,零售業把觀光客當成意外之財。來了就賺,沒來也沒差。但唐吉軻德不一樣。它把觀光客的高毛利,當成整個集團的利潤引擎。有了這個引擎,它可以在本地市場打價格戰、開新店型、搶市佔率。觀光客越多,引擎越強,價格戰打得越兇,市佔率搶得越快。

2025 年第一季,免稅銷售 475 億日圓。10 月單月破 200 億。這個數字還在成長。而 PPIH 已經準備好把這些錢投入下一波競爭:食品強化型店、鐵路沿線型店、UNY 的價格戰。

觀光客養活了唐吉軻德的價格戰。

財報連結

Read more

Google 大象跳舞?擁有絕對控制權的 Sergey Brin 與他的創辦人模式

Google 大象跳舞?擁有絕對控制權的 Sergey Brin 與他的創辦人模式

前陣子透過複委託買 Google 股票時,輸入 "Google",跳出了兩個代號:GOOG 和 GOOGL。當下沒想太多,直覺選了代號比較短的,但後來發覺,我買過兩種不同 Class 的 Alphabet 股票。 在大多數時候,投資人多半只是乘客,重點是駕駛座上坐的是誰。而現在,那個最瘋狂的駕駛回來了。 仔細看了一下,Google 在外流通有兩種股票:買到的是「沒有投票權」的 Class C 股票(GOOG),而另一個 GOOGL 才是「有投票權」的 Class A 股票。 這令人好奇,為什麼一家公司要發行兩種權利不同的股票?深入研究後發現,這不只是一個代號的差別,這背後藏著 Google 創辦人 Larry

By Fox Hsiao
工作變成「可選」還是大滅絕?黃仁勳與馬斯克的未來預言

工作變成「可選」還是大滅絕?黃仁勳與馬斯克的未來預言

這幾天,Google 丟出了一顆震撼彈:Nano Banana Pro(正式名稱為 Gemini 3 Pro Image),如果你還以為 AI 繪圖只是生成一些「看起來很像真的」美女圖或動漫角色,可能手指有問題、文字會錯誤、不了解物理世界,那你可能嚴重低估了這波浪潮的推進速度。 Nano Banana Pro 不僅能生成高解析度影像,更可怕的是它具備了「邏輯」與「排版」能力。它能精準地將各種人類文字渲染在圖片的正確位置,能理解複雜的商業設計需求,甚至能根據你上傳的 14 張參考圖,保持角色與品牌風格的完美一致。 換句話說,它不再是一個玩具,而是一個能直接產出商業設計稿的「虛擬設計師」。 對於許多依賴排版、去背、初級美編維生的工作者來說,這感覺是宣告職業生涯的倒數計時。而這股焦慮感,在近日於華盛頓舉辦的「美沙投資論壇」(U.S.-Saudi Arabia

By Fox Hsiao
黃仁勳的「三大平台轉移」:為什麼 NVIDIA 不認為 AI 是泡沫?

黃仁勳的「三大平台轉移」:為什麼 NVIDIA 不認為 AI 是泡沫?

NVIDIA 2026 財年 Q3 財報公佈後,市場反應耐人尋味,營收 570 億美元,年增 62%,淨利 320 億美元,年增 65%,光看數字,這是一份完美的成績單。但華爾街的態度卻很微妙,股價盤後僅漲 4%。 市場在擔心什麼?AI 泡沫論再次浮上檯面,CSP (Cloud Service Provider) 的 2026 年預期資本支出已經達到 6000 億美元,比年初預估高出 2000 多億,這麼大規模的投資,真的能產生對應的回報嗎? 但如果你仔細聽完 CEO 黃仁勳在財報會議上的發言,會發現他根本不認為這是泡沫,他的論述很明確:「我們正經歷三場大規模平台轉移,而且是自摩爾定律誕生以來第一次同時發生。」這是不是在畫大餅?以下是這個黃爸這個說法背後的商業邏輯。 黃仁勳的「三大平台轉移」理論

By Fox Hsiao
Rocket Lab 如何成為 SpaceX 之外唯一成功的商業發射公司?

Rocket Lab 如何成為 SpaceX 之外唯一成功的商業發射公司?

2025 年 11 月 10 日,Rocket Lab 公布 Q3 2025 財報,營收 $155M,年增 48%,GAAP 毛利率 37%,相比 Q3 2024 的 9%,一年內改善了 28 個百分點,Non-GAAP 毛利率更達到 41.9%。49 個 Electron(小型發射載具)發射合約積壓,史上最大,2025 年完成 16 次發射,100% 任務成功。$1.1B 積壓訂單,發射業務占 47%,太空系統業務占 53%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