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合夥人談氛圍開發 (Vibe Coding) 的技巧

YC合夥人談氛圍開發 (Vibe Coding) 的技巧

馭 AI 而行:Vibe Coding 不只直覺,更是精準導引的新開發哲學

Y Combinator 合夥人 Tom 透過親身實驗發現,Vibe Coding 不僅能帶來令人驚豔的開發效率,更是一門可以透過學習與實踐不斷精進的技藝。這猶如當年「提示工程」興起之初,社群中不斷湧現新的竅門與最佳實踐。

然而,儘管名稱聽來不拘小節,許多能發揮 Vibe Coding 最大潛力的技巧,其實恰恰是資深軟體工程師們早已習以為常的專業工作方法。這場訪談集結 Tom 的觀察與 YC 新創團隊的實戰經驗,為我們揭示如何在與 AI 協作的新時代,更有效地將創意轉化為實際可運行的軟體。

啟動與規劃:穩健的第一步

要開始 Vibe Coding 之旅,選擇合適的工具是首要任務。對於沒有程式基礎的初學者或專注於使用者介面(UI)快速原型開發的設計師、產品經理而言,Replit 或 Lovable 這類提供友善視覺化介面的工具是個不錯的起點,能讓想法迅速具象化為程式碼。

而對於有一定程式經驗,特別是需要處理複雜後端邏輯的開發者,則建議直接跳到功能更全面的 AI 程式碼工具,如 Windsurf、Cursor 或 Claude Code。有趣的是,受訪者們發現,有時 AI IDE 在特定問題上卡關時,將程式碼直接貼到純 LLM 的網頁介面提問,反而能意外地獲得解決方案。同時使用多個 AI 工具,根據其速度和專長(例如 Cursor 快適合前端,Windsurf 慢但思考深適合複雜邏輯),也能提升整體效率。

但無論選擇何種工具,Vibe Coding 的第一步並非急著寫程式碼,而是與 AI 共同制定一份詳細的專案計畫,並以文件形式(如 Markdown)儲存於專案中。這份計畫是協作的藍圖,應包含明確的功能範疇,甚至標註哪些功能暫不實作或留待未來。有了藍圖後,開發過程應採取「分段實作」的策略,每次只要求 AI 完成計畫中的一個小區塊。完成後立即驗證,確認程式碼符合預期並通過測試,然後使用版本控制工具 Git 提交變更,再進行下一個區塊。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遠比試圖讓 AI 一次性生成整個複雜專案更為可靠,也方便管理進度與偵錯。

版本控制與測試:確保品質與回溯能力

在 Vibe Coding 中,版本控制工具 Git 是你的生命線。務必嚴格使用 Git,在開始任何新功能或嘗試修復 Bug 前,先將當前狀態提交。這是因為 AI 生成的程式碼並非萬無一失,有時會產生非預期或錯誤的修改。一旦 AI 嘗試的方向不對,或者為了修 Bug 累積了一堆「糟糕」的程式碼(也就是「cruft」),最有效的方法往往不是讓 AI 在錯誤的基礎上不斷疊加修改,而是直接使用 git reset --hard 回到上一個乾淨可工作的提交點,然後重新嘗試,或者將從錯誤嘗試中學到的正確解決方案,在乾淨的程式碼上讓 AI 精準實作。

與版本控制相輔相成的是程式碼測試。雖然可以讓 LLM 協助編寫測試,但建議偏重編寫高層次的「整合測試」(Integration Tests),模擬使用者實際操作流程來驗證端到端功能是否正常。這類測試能有效捕捉 AI 在修改程式碼時,可能意外引入的「迴歸」(Regression)問題,即在改進某處功能時卻破壞了其他地方。建立強固的測試套件,就像為 AI 的每一次修改套上安全網,確保每次提交的程式碼都是穩定的。

全方位助手與除錯藝術

AI 的潛力遠不止於程式碼生成。訪談中提到,LLM 也能勝任許多非開發任務,例如設定 DNS 伺服器、透過指令列部署服務等 DevOps 工作,甚至協助設計 favicon 或處理圖片格式轉換等設計相關事務。將 AI 視為多功能助手,能在開發流程中極大化地提升效率。

除錯是開發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環。Vibe Coding 的除錯技巧始於最直接的方式:將錯誤訊息(來自伺服器日誌或瀏覽器控制台)直接複製貼給 LLM。很多時候,單憑錯誤訊息,AI 就能準確診斷問題所在。對於更複雜的 Bug,可以引導 AI 先分析可能的根本原因,列出幾個方案後再嘗試修復。同樣地,如果修復嘗試失敗,記得利用 Git 回退到原點,避免錯誤堆疊。如果一個模型難以解決,切換到另一個 LLM 模型也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不同模型有各自的優勢與盲點。

為了讓 AI 更有效地理解和修改程式碼庫,遵循良好的軟體工程實踐至關重要。頻繁進行重構(Refactor),保持程式碼檔案小巧、功能模組化,是人類開發者和 LLM 都能受益的習慣。程式碼結構清晰、模組職責分明,能大幅降低 AI 在修改時產生副作用的風險。這也預示著未來軟體架構可能更趨向於模組化或服務導向,為 AI 協作提供更清晰的邊界。此外,對於不熟悉的新技術,可以請 AI 在生成程式碼後,逐行解釋其邏輯,將 AI 當作個人教師,這比傳統的查閱大量文件更為高效。

由於 AI 技術發展迅速,Vibe Coding 的方法論也在不斷演進。持續保持實驗精神,嘗試新的模型、探索不同的工具組合,並關注社群分享的新技巧,是保持領先的關鍵。不同模型在不同任務上的表現各異(例如某些擅長規劃架構,某些擅長實作細節),透過不斷實測來了解各模型的特性,能幫助你更精準地選擇工具,將 AI 的力量發揮到極致。

Vibe Coding 並非取代人類開發者,而是一種賦予開發者超能力的協作模式。它融合了 AI 的生成與分析能力,以及人類的規劃、驗證與決策智慧。透過採納諸如完善規劃、分段實作、嚴謹的版本控制、全面的測試覆蓋、模組化程式碼以及持續學習實驗等專業工程實踐,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引導 AI,將其從單純的程式碼生成器,轉變為強大的開發夥伴,共同打造出更穩健、更高效的軟體解決方案。

Read more

Kyle Vogt 創辦三家十億美元公司,這次他要用機器人終結你最討厭的家事

Kyle Vogt 創辦三家十億美元公司,這次他要用機器人終結你最討厭的家事

Kyle Vogt,這位成功創辦 Twitch 與 Cruise、兩家市值超過十億美元公司的連續創業家,如今將目光投向一個更具挑戰性、也更貼近日常的領域:家用機器人。他的新創事業 The Bot Company,試圖解答一個自現代科技萌芽以來,便縈繞在人們心中的夢想:我們何時能擁有一位真正的家務幫手? 這場深度對談,不僅揭示 The Bot Company 的產品哲學與商業策略,更是一位歷經多次創業浪潮洗禮的先行者,對於技術典範、團隊建構,乃至於創業初衷的深刻反思。 為何是現在?AI 賦予機器人全新靈魂 長久以來,家用機器人始終是科技界的聖杯,看似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從科幻小說到學術實驗室,無數原型機來來去去,但沒有一個能真正走入家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員。Vogt 指出,關鍵的瓶頸在於,傳統機器人被設計來執行精準、重複的任務,它們在結構化的工廠環境中表現優異,但面對家庭這個充滿變數的場域,便顯得捉襟見肘。 家庭環境的複雜度,堪稱機器人版的「極限體能王」障礙賽。

By Fox Hsiao
川普 AI 霸權三本柱:法規鬆綁、能源自主、全球輸出,一柱都不能少!

川普 AI 霸權三本柱:法規鬆綁、能源自主、全球輸出,一柱都不能少!

川普開宗明義指出,人工智慧是本世紀最重要的技術革命,其影響力將遍及從醫療、製造到國防的每個領域。他將AI的發展視為一場攸關國家未來的激烈競賽,並斷言美國不僅是這場競賽的發起者,也必須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他強調,不允許任何國家,特別是潛在的競爭對手,透過掌握AI技術來制定威脅美國價值觀與利益的全球規則。 為了實現「美國優先」的AI霸權,川普政府的政策將圍繞一個中心思想展開:為美國的創新者掃除一切障礙,並提供其所需的一切資源。這不僅是一句口號,更體現於他隨後簽署的一系列具體行政命令。 政策支柱一:鬆綁法規,釋放創新動能 川普論述中,最關鍵的一項政策是徹底改革美國的監管環境。他認為,當前由各州獨立制定法規的模式,將成為AI產業發展的致命枷鎖。他直言,若讓五十個州各自為政,那麼最嚴格、最保守的州法規將會成為全國的實質標準,迫使企業必須遵循最低的共同標準,從而扼殺創新與競爭力。他以過去廢除加州汽車排放標準為例,主張一個統一、理性的聯邦標準,才能避免企業陷入無盡的訴訟與法規泥沼。 他提出,政府的角色並非透過繁瑣的「紅頭繩」(red tape)來束縛產業,而是要提供明確的「綠燈」,鼓勵企業大

By Fox Hsiao
黃仁勳 : 川普總統是美國會贏得 AI 競賽的獨一無二優勢

黃仁勳 : 川普總統是美國會贏得 AI 競賽的獨一無二優勢

AI:創造就業的引擎與技能的平衡器 對於當前社會普遍擔憂 AI 將大規模取代人類工作,黃仁勳提出一個反直覺但基於企業實務的觀點。他認為,AI 的核心價值在於提升生產力。當一家公司擁有源源不絕的創新點子,AI 便成為實現這些點子的強大工具,讓企業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進而帶動成長、創造出更多新的就業機會。他以輝達自身為例,無論是軟體工程師或晶片設計師,所有員工都已深度整合 AI 進入工作流程,結果是公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繁忙,因為過去許多難以實現的構想,如今都具備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黃仁勳將 AI 視為史上最強大的「技術平等化力量」。過去,程式設計、藝術創作或專業寫作,均設有相當高的技能門檻。如今,透過與 AI 對話,人人都能指揮電腦完成複雜任務。未來的程式語言,將不再是 C++ 或 Python,而是人類的自然語言。這意味著技術的鴻溝正被填平,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程式設計師、藝術家或作家。 因此,真正的挑戰並非 AI

By Fox Hsiao
烏克蘭副總理闡述:AI、數據與去中心化如何成為他們扭轉戰局的關鍵

烏克蘭副總理闡述:AI、數據與去中心化如何成為他們扭轉戰局的關鍵

烏克蘭創新發展、教育、科學與技術副總理兼數位轉型部長米哈伊洛・費多羅夫(Mykhailo Fedorov)與其國防科技顧問喬治・茨哈卡亞(Georgii Tskhakaia),透過一場結合預錄影片與現場解說的深度訪談,揭示烏克蘭如何在資源極度不對等的戰爭中,憑藉科技創新、敏捷思維與數據驅動的決策,開創全新的戰爭型態。這場對話不僅是烏克蘭的戰時報告,更是一份關於未來國防科技發展的深刻洞見。 以不對稱戰略回應資源劣勢 訪談開宗明義指出,自俄羅斯全面入侵以來,烏克蘭的面貌產生根本性轉變。面對在傳統軍備、兵力與資源上均佔據絕對優勢的對手,烏克蘭深知若依循傳統的作戰思維,幾乎沒有獲勝的可能。這種現實壓力迫使烏克蘭必須尋找另一條路徑,一條更敏捷、更具成本效益且更依賴技術的道路。 顧問茨哈卡亞提出多個案例,具體說明這種「以小博大」的不對稱作戰思維如何實踐。例如,當缺乏足夠的反坦克飛彈(如標槍飛彈)時,烏克蘭工程師開發出成本僅數百美元的第一人稱視角(FPV)自殺式無人機。這些廉價的無人機卻能有效摧毀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坦克與重型裝甲,在戰線上造成巨大衝擊。 同樣的邏輯也應用在其他領域。為彌補火砲彈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