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深處的智慧守護者:Anduril 推出"海床哨兵"水下感測網路

海洋深處的智慧守護者:Anduril 推出"海床哨兵"水下感測網路
Seabed Sentry

在廣闊無垠的海洋深處,各國正悄悄展開一場看不見的競爭。美國科技防務公司安杜瑞爾 (Anduril) 最近推出一項新產品——「海床哨兵」(Seabed Sentry) 水下感測網路系統,為海洋監測和通訊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解決海底監測的關鍵挑戰

我們的地表和空中交通可以依靠清晰的視線和穩定的連接進行運作,但海洋環境卻是另一回事。海洋遼闊且不透明,導致目前的水下感測和通訊技術往往效率低下且彼此間缺乏連接。海床哨兵系統正是針對這一問題而設計,它彌補了連接和感知方面的缺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實現海洋環境的即時監測。

0:00
/0:12

超越傳統的技術優勢

傳統的海底監測系統通常是固定式的,安裝和維護成本高昂。而海床哨兵採用了「無電纜」的深海節點網路設計,能夠在邊緣即時感測、處理和傳輸關鍵的水下資訊。這些節點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 超強續航力:可持續運作數月至數年
  • 深度能力:超過500米的水深評級
  • 載荷容量:超過0.5立方米
  • 模組化設計:可重複使用,降低長期運營成本

人工智慧加持的海底網路

海床哨兵由 Anduril 的 Lattice 人工智慧軟體平台驅動,支援多種載荷變體。它可以由自主水下載具(AUV)部署,形成一個防禦網格,協助保護重要海域和基礎設施。

系統採用開放式架構設計,能夠快速整合第一方或第三方感測器和載荷,可根據商業或國防任務需求進行客製化,包括:

  • 海床勘測
  • 海洋活動模式建立
  • 港口安全
  • 關鍵基礎設施保護
  • 反潛作戰
  • 反水面作戰

值得注意的是,海床哨兵獨家搭載了 Ultra Maritime 公司的 Sea Spear 技術,即使在最偏遠的水下環境中也能實現長距離感測能力。

對台灣海纜安全的啟示

近年來台灣海纜斷纜事件頻傳,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董事長黃勝雄的警告,台灣99%的網路頻寬都仰賴海纜,是名副其實的「數位生命線」。由於台馬海纜年均損害率高達5.1次,為全球平均值的25到50倍,顯示台灣面臨的海底基礎設施安全威脅遠高於其他國家。

像 Anduril 海床哨兵這類的智慧監測系統,或許正是台灣未來保護重要海底基礎設施的關鍵。透過AI驅動的感測網路,台灣可以提前偵測靠近海纜的可疑船隻,實時監控海底活動,並在潛在威脅出現時迅速應變。這不僅可以保護現有海纜系統,還能為國防和商業活動提供更全面的海洋感知能力,從被動防禦轉向主動監測,強化台灣的數位安全和國家安全。

隱形的海底防護網

Anduril 官方在社群媒體上強調,目前商業和國防社群對深海環境缺乏足夠的狀況感知,包括對關鍵基礎設施的監控。現有的海底監測系統不僅缺乏彈性且維護昂貴,更重要的是,敵對勢力能在電纜鋪設過程中輕易發現其位置。

海床哨兵提供了一個靈活的深海節點網路,能夠自主感測、處理並傳遞重要情報。當這些節點透過 Lattice 平台連接起來,軍事人員將獲得真正的多領域感知能力。Anduril 表示,美國及其盟友將開始部署海床哨兵系統,形成一個隱藏於敵人視線之外的持久性無線網路。他們強調:「真正的海上力量只存在於你擁有觀察力的時候。」

整合式海洋監控網路

海床哨兵與 Anduril 的 Dive 系列大型和超大型自主潛艇整合,共同構成了一個全面、智能的海洋能力網路。這使操作人員能夠以傳統選項成本的一小部分,快速感測、分析並回應整個水下戰場。

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Anduril 已在多個生產設施進行了大量投資,這些設施很快就能開始生產海床哨兵,為客戶提供可擴展、經濟實惠的急需技術。

海床哨兵的設計理念著重於重複使用:它可以部署到海床,執行任務後被回收、清潔、充電並再次使用,最終降低運營成本並避免潛在的製造和生產延遲。

海洋控制的新時代

隨著戰略競爭的加劇,控制海床及其上方的一切需要一套全新的水下系統。海床哨兵正是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而建造的。與 Anduril 現有的海洋產品一起,它為防禦和商業任務提供了一個全面的、軟體定義的解決方案。

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誰能掌握海洋深處的情報,誰就能在全球戰略競爭中佔據先機。海床哨兵不僅代表了水下監測技術的一次飛躍,更標誌著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滲透到國家安全的各個領域。

Read more

OpenAI CEO:AI 神性、員工離奇死亡以及馬斯克

OpenAI CEO:AI 神性、員工離奇死亡以及馬斯克

人工智慧是否具有生命?這個問題在大型語言模型如 ChatGPT 問世後,反覆縈繞在許多人心中。它能推理、產生未經程式設定的結果,甚至看似擁有創造力。然而,OpenAI 的執行長山姆・阿特曼(Sam Altman)對此提出清晰的見解。他認為,這些系統並不具備生命。 「它們不會主動做任何事,除非你提出要求。」阿特曼說明,這些模型缺乏自主性或內在動機,只是被動地等待指令。他認為,使用者與之互動越久,那種看似生命的幻覺就越可能消散。儘管如此,它們作為工具的強大能力無庸置疑,展現出近似智慧的表現。 幻覺、謊言與數學機率 當人工智慧提供錯誤資訊時,究竟是產生「幻覺」還是蓄意「說謊」?阿特曼解釋,這兩者之間存在根本差異。他以一個早期模型的例子說明:若使用者提問「塔克・卡爾森總統是哪一年出生?」模型可能會編造一個年份,而非指出此人從未擔任總統。 這並非出於欺騙的意圖,而是一個基於訓練資料的數學機率問題。「因為在訓練過程中,直接否定使用者的前提,並不是最可能出現的回應。」模型會假設使用者的提問基於事實,然後在其龐大的資料庫中,

By Fox Hsiao
Palantir CEO Alex Karp :不用戰爭也能擊敗中國的「太極戰略」,你看懂了嗎?

Palantir CEO Alex Karp :不用戰爭也能擊敗中國的「太極戰略」,你看懂了嗎?

軟體公司 Palantir 執行長亞歷克斯·卡普(Alex Karp)是一位同時擁有忠實支持者與激烈抗議者的科技領袖。他的公開談話,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或商業,更深刻地反映一種獨特的世界觀,一種關於建立、競爭與西方價值體系的哲學。在這場訪談中,卡普對環繞著他與公司的各種爭議,提出一套完整且充滿挑戰性的論述。 面對為何有人支持、有人反對的提問,卡普將其支持者描繪為「實踐者」(builders)。他認為,這群人懂得欣賞成果,他們衡量一項成就的標準,是基於其是否能超越外界普遍預期的懷疑與折扣。卡普直言:「實踐者們看見那些極具天賦的人,會對所有言論打上折扣,並根據超越這個折扣率的表現來衡量成就。」 Palantir 的發展歷程充滿反直覺的挑戰,從商業模式到公開形象,始終不被看好,但最終以卓越的成果贏得這群人的信賴。 另一方面,他將抗議者歸因於一種由學術機構灌輸的「失敗者崇高論」。他認為,許多抗議者深信自己無法進入科技的核心圈,因而轉向一種假設失敗者更高尚的哲學模型。卡普批判道:「當你認為自己處於失敗的那一方,你就會假設道德不可能站在你的對立面。」他認為,這種思維源於部分學術機構,這些機構將美

By Fox Hsiao
馬斯克最新訪談:兩萬鎂機器人、AI 超越人類、30年移民火星、衛星直連手機服務

馬斯克最新訪談:兩萬鎂機器人、AI 超越人類、30年移民火星、衛星直連手機服務

在 2025 ALL-IN 訪談中,伊隆・馬斯克分享他對旗下數個野心勃勃計畫的最新進展與未來藍圖,從特斯拉(Tesla)的人形機器人、xAI 的通用人工智慧,到太空探索公司 SpaceX 的星艦與星鏈計畫,勾勒出一幅以科技突破確保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宏偉願景。 Optimus:定義未來的勞動力 Musk 堅信,Optimus 人形機器人將是人類的巔峰之作,並將其形容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產品。目前,開發團隊正在進行第三版設計的定稿工作。他分析,要成功打造一款能普及的通用型人形機器人,必須克服三大挑戰:擁有與人類相仿的靈巧雙手、一個能理解並與現實世界互動的人工智慧心智,以及大規模生產的能力。 在這些挑戰中,又以手部的設計最為艱鉅。人手經過長時間演化,本身就是一台極度精密的儀器,能執行各種複雜任務。他強調,要創造一個通用的人形機器人,就必須解決手部的問題。 另一個重大障礙是供應鏈的匱乏。Musk 表示,由於現今市場根本不存在適用於人形機器人的關鍵零組件,團隊必須從頭設計與製造。他無奈地說,這些關鍵零件根本買不到,因為它們在市面上並不存在。 之所以堅持採用人形設計,背後有其務實的考量

By Fox Hsiao
哈佛證實:AI正在扼殺新鮮人的第一份工作!6200萬筆數據揭露的殘酷真相

哈佛證實:AI正在扼殺新鮮人的第一份工作!6200萬筆數據揭露的殘酷真相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浪潮正席捲全球,其對勞動市場的衝擊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當前的討論多半圍繞在工作機會的增減與技能需求的轉變,然而,一份來自哈佛大學的最新研究,透過分析大規模的美國履歷與職缺數據,揭示一個更細微卻極其關鍵的趨勢:生成式AI的導入,可能正在不成比例地影響資淺員工的就業機會,形成一種「偏重資歷的技術變革」(seniority-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這份名為《生成式AI作為偏重資歷的技術變革》的初步研究報告,由研究者Seyed M. Hosseini與Guy Lichtinger共同撰寫。他們檢視自2015年至2025年間,涵蓋近6200萬名工作者、分屬28萬5000家美國企業的履歷資料,以及超過2.45億筆的職缺公告,試圖描繪出AI技術擴散下,企業內部人力結構的真實變化。 數據揭示的關鍵轉折點 研究的核心發現,在於企業導入AI前後,不同資歷員工的僱用趨勢出現顯著分歧。過往從2015年到2022年中期,無論是資深或資淺員工,其就業增長率大致維持同步。然而,一個明確的轉折點出現在2023年第一季,這恰好是生成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