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的藝術,致富的終極陷阱,:為何你的帳戶持續增長,幸福感卻停滯不前?

花錢的藝術,致富的終極陷阱,:為何你的帳戶持續增長,幸福感卻停滯不前?


想像一個場景:有兩種人生讓你選擇。第一種,你的淨資產在多頭市場中達到十萬美元,每天看著數字上漲,心情澎湃。第二種,你的淨資產穩定維持在一百萬美元,但在未來十年都不會再變動。哪一種感覺更好?

暢銷書《金錢心理學》作者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在他備受期待的新作《花錢的藝術》(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中,拋出了這個直擊人心的問題。答案出乎意料,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那種資產不斷增長的「過程」,遠比「擁有」本身更能帶來強烈的愉悅感。這不是邏輯,這是生物本能。這就是我們與金錢關係中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秘密:我們的大腦,設下一場關於財富的完美騙局。

金錢的陷阱:為何我們總是用最好測量的,去回答最難的問題?

許多人相信,致富是解決人生多數問題的關鍵。當我們早晨醒來,感覺生活空虛,彷彿有個洞需要填補時,第一個閃過的念頭,往往是「如果我有更多錢就好」。為何金錢會成為我們人生的預設解答?豪瑟認為,答案很簡單,因為金錢是如此容易量化

如果你立志要「成為一個好10%的丈夫」,這目標崇高,卻無從衡量。沒有所謂的「丈夫積分」可以追蹤進度。但如果你說「我想讓淨資產增加10%」,你可以精確追蹤到每一分錢。這種可測量性,讓我們輕易高估金錢的重要性,誤以為人生所有模糊不清的缺憾,都可以用這個清晰的數字來填補。

摩根・豪瑟:「當你的人生出現一個破洞,最本能的假設,就是那個洞需要用錢來填滿。但生命中有一長串清單,是金錢可以辦到的事;卻也有一張更長的清單,是它無能為力的。」

那個早晨的空虛,或許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鈔票,而是一份更有意義的事業、更深刻的人際關係,或是更健康的身體。金錢可以輔助這些目標,卻無法直接兌換。我們陷入一個誤區:將人生的滿意度,外包給一個冰冷的銀行帳戶數字,卻忘記真正驅動幸福感的,是那些無法用試算表計算的價值。

渴望的幻術:你追求的不是法拉利,而是他人的凝視

花錢是一門藝術,而非科學。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與生命歷程都獨一無二,不存在一套能最大化所有人幸福感的通用公式。我們的渴望,往往是個人歷史的產物。一篇1929年《華盛頓郵報》的標題一針見血:「你在貧窮時被藐視得越深,你變得富有後就越享受展示。」這句話揭示一個殘酷的真相:許多看似理性的消費決策,其實源自內心深處一道道尚未癒合的傷疤。

一個在寄養家庭與無家可歸中長大的企業家,功成名就後,竟會懇求女兒去讀學費最昂貴的大學,甚至希望她拒絕獎學金。在他飽受創傷的心靈中,支付高昂學費的行為,本身就是一座證明他「成功」的獎盃。這聽起來非理性,卻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心理劇本的極端版本。消費,從來不只關乎功能,它是一場關於自我證明、尋求認同的心理活動。

我們以為自己想要一輛更快的車、一棟更大的房子,但深層挖掘後會發現,我們真正想要的,是尊敬與讚賞。不妨做個思想實驗:假如你獨自生活在一座荒島,沒有任何人能看見你的房子、車子或衣著,你會如何選擇生活?這個練習,能幫助我們剝離「功能」與「地位」的混淆。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有多少慾望,是為了向他人發送訊號而存在。

汽車大亨哈維・凡士通曾感嘆,他認識的每個富人致富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買一棟巨大的豪宅,而每個人(包括他自己)最終都發現這是一個巨大的負擔。他們更懷念過去那間溫馨的小屋,但他說:「你無法回到小屋,除非是以一個失敗者的姿態。」這棟豪宅成為一個心理的枷鎖,一個為了維持社會地位而必須背負的十字架。

「華倫・巴菲特對人生成功的定義是:當你希望愛你的人,真的都愛你時。這就是成功。」

當我們把問題從「我該買什麼」轉換成「我希望誰來尊敬我?而那些人又真正看重我什麼?」時,答案就清晰許多。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人——你的伴侶、孩子、摯友——他們愛你,是因為你是一個好父親、好朋友,而不是因為你的車庫裡停著什麼車。一旦想通這點,你對消費的哲學將會徹底改變。

幸福的再定義:從追求「更多」,到購買「自由」

我們的大腦對財富的感知,存在一個致命的設計缺陷:多巴胺不在乎你擁有多少,它只想要更多、更多、再更多。這就是為何「致富的過程」如此有趣,「僅僅是富裕」卻感覺平淡,而「失去財富」則痛苦至極。這種對「增長」的渴望,將我們鎖在一個永無止境的「享樂跑步機」上。

無論你的收入是多少,那個能讓你感到滿足的理想數字,永遠是大約「現有的兩倍」。年收五十萬的人想著一百萬,年收一百萬的人夢想兩百萬。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追逐。許多人終其一生為儲蓄和投資奮鬥,到了退休之齡,坐擁千萬資產,卻發現自己無法花錢。因為他們的大腦已經被「數字必須上升」的模式綁架,任何導致資產減少的消費,都會引發巨大的心理痛苦。此時,金錢不再是工具,反而成為控制心靈的主人。

那麼,出路在哪?如果追求「更多」是一條死胡同,我們真正該用錢購買什麼?豪瑟在《花錢的藝術》中給出的答案只有一個:獨立與自由

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終點,而是一個光譜。你銀行裡的一千元,雖然不能讓你財務獨立,但它比零元給你更多自由去應對突發狀況。你每存下一塊錢,都不是在為未來的某項消費做準備,而是在為自己購買一小片未來人生的所有權。當你用這個視角看待儲蓄與消費,許多兩難的問題便迎刃而解:「我想要這輛新車,還是我想要更多的獨立性?」、「我想要這棟更大的房子,還是我想要更多的自由?」

金錢能買到的最珍貴的東西,是讓你能夠「在你想的時候,與你想的人,做你想做的事,並持續你想要的時間」。這份對自我時間的絕對掌控權,才是財富的最高形式。它讓你擺脫為他人目標奔波的束縛,活出更接近真實自我的樣貌。

你的財富,是工具還是量尺?

歸根究柢,花錢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將其當作工具,用來為自己和所愛之人打造一個更美好的生活;另一種,是將其當作地位的量尺,用來在陌生人面前衡量自己的價值。

整個現代社會的行銷與同儕壓力,都在將我們推向後者。這需要我們幾乎每天都有意識地反思與練習,去分辨內心的渴望:我想要這件東西,是因為它能讓我的家庭更幸福,還是因為它能讓我在想像中的社會階梯上,比別人高一階?

致富的旅程,不是一場關於累積數字的競賽,而是一趟深刻的自我探索。正如摩根・豪瑟在《花錢的藝術》中所揭示的,真正的富有,不是在財務報表上達到某個里程碑,而是在你自己的內心,找到那個不再需要「更多」也能感到滿足的平衡點。或許,這才是金錢能教給我們最寶貴的一課。

完整訪談影片請參閱 Bankless

Read more

減肥藥「猛健樂一季狂賺81億美金!」,下一步瞄準憂鬱症與成癮?

減肥藥「猛健樂一季狂賺81億美金!」,下一步瞄準憂鬱症與成癮?

在矽谷年度盛事 All-In Summit 的舞台上,一場聚焦「GLP-1淘金熱:禮來CEO談新突破、成癮與心理健康、與定價」的關鍵對談,以一個出人意表的擁抱揭開序幕。主持人 Jason 緊緊抱住全球製藥巨頭禮來(Eli Lilly)的執行長戴夫·里克斯(Dave Ricks)感謝他:「這改變我的人生。」在禮來藥物的幫助下,他甩掉近20公斤,更擺脫腦中那股永恆的「食物噪音」,重新奪回身體與心靈的主導權。 現場掌聲雷動。這不僅是個人生命的見證,更是一個時代的加冕。禮來的市值自里克斯上任以來飆升超過860%,而旗下那款在台灣也極其風行的藥物「猛健樂」(Mounjaro,主要成分為替西帕肽),單季營收衝上81億美元,登頂地球史上最暢銷藥品的王座。然而,在這場勝利的交響曲中,里克斯的眼神卻異常冷靜。他的目光彷彿穿透了眼前的榮光,望向一片因巨大成功而被照亮的全新戰場,那裡更為複雜,也更為險惡。 這個成功故事的頂點,竟直接通往一個名為「甜蜜地獄」的序章。在這裡,勝利的果實本身,

By Fox Hsiao
軟體正在吞噬你的薪水?當「人事成本」成為科技巨頭的下一個蛋糕

軟體正在吞噬你的薪水?當「人事成本」成為科技巨頭的下一個蛋糕

「全球軟體即服務(SaaS)市場,每年產值約3000億美元。單單美國的勞動力市場,卻是13兆美元。」當這兩個數字並排出現,一種令人不安的失衡感油然而生。過去十年,我們習慣於「軟體吞噬世界」的宏大敘事,但我們可能都看錯重點。軟體真正的野心,從來不只是數位化世界,而是要直接成為世界運轉的動力。 軟體現在追求的終極大獎,是勞動力市場。 這不僅是一個趨勢預測,這是一場已經開始的典範轉移。過去數十年建立的軟體帝國,其商業模式的地基正在龜裂。一個全新的物種正在崛起,它們不賣工具,它們直接提供勞務。它們不向企業的「資訊預算」伸手,它們瞄準的是更龐大、更根本的「人事成本」。這場變革的核心,是AI,而它首先要顛覆的,就是軟體產業本身。 從檔案櫃到雲端,軟體不曾真正改變什麼 讓我們先回到過去,理解軟體產業那價值2.2兆美元的市值,究竟從何而來。答案或許有些乏味:檔案櫃。是的,幾十年來,軟體產業最核心的業務,就是把物理世界的檔案櫃,變成數位世界的資料庫。 「幾乎每一家軟體公司,做的都只是把檔案櫃變成資料庫。

By Fox Hsiao
《苦澀的教訓》新科圖靈獎得主作者專訪,現在的大型模型 AI 研究其實只是招魂

《苦澀的教訓》新科圖靈獎得主作者專訪,現在的大型模型 AI 研究其實只是招魂

「如果我們能理解一隻松鼠,我們幾乎就走完通往智慧的所有道路。」 這句斷言,不像出自一位電腦科學家之口,更像是一位探索自然的哲學家。然而,說這話的正是 Richard Sutton,當代人工智慧領域的巨擘、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奠基者,也是新科圖靈獎得主。 當全世界為那些能上月球、造晶片的語言模型歡呼,認為它們是通往通用人工智慧(AGI)最清晰的路徑時,Sutton 卻選擇轉身,潑下一盆名為「現實」的冷水。他並非否定大型語言模型(LLM)的驚人成就,而是對其背後的哲學提出根本性質疑。 但,這就是智慧的全貌嗎?在他看來,整個領域可能正走在一條風景雖好,卻通往懸崖的死胡同。 1. 模仿,不是學習 — 為何說目前的AI只是個「超級圖書館員」? 這場深刻的典範分歧,始於一個根本問題:什麼是真正的「學習」? Sutton 認為,當前大型模型的運作方式,更接近於一種大規模、高擬真度的「模仿」,而非理解。

By Fox Hsiao
矽谷的「中國恐懼症」,為何狂人 Palmer Luckey 認為「殺手機器人」比人類士兵更道德?

矽谷的「中國恐懼症」,為何狂人 Palmer Luckey 認為「殺手機器人」比人類士兵更道德?

「我會說我其實已經贏得這場競爭。」Anduril 創辦人帕爾默・拉奇(Palmer Luckey)斬釘截鐵地說。這句話語氣平淡,卻像一顆震撼彈,在訪談中揭示一位矽谷鬼才對未來國防科技的絕對自信。他贏得的,不僅是商業上的合約,更是一場關於國防創新的思想之戰。現在的關鍵,只剩下一個問題:「我們能多快達成目標?這樣夠快嗎?」 歡迎贊助本頻道選題與翻譯:https://buymeacoffee.com/foxh 請訂閱電子報:https://www.anduril.tw/ 時間拉回 2017 年,當時的拉奇剛離開自己創辦、並以天價賣給 Facebook 的虛擬實境公司 Oculus VR。作為一位成功的連續創業者與發明家,他眼前有無數條康莊大道可走,但他卻選擇一條最崎嶇、最不受科技圈待見的路:投身國家安全領域。 「我之所以選擇投入國安領域,是因為我知道自己能發揮很大的影響力,」拉奇回憶道,「我明白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議題,而且說真的,這份工作不受歡迎,反而讓我更確定非做不可。」當時的他,因為一筆政治捐款而被迫離開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