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最新訪談:兩萬鎂機器人、AI 超越人類、30年移民火星、衛星直連手機服務

在 2025 ALL-IN 訪談中,伊隆・馬斯克分享他對旗下數個野心勃勃計畫的最新進展與未來藍圖,從特斯拉(Tesla)的人形機器人、xAI 的通用人工智慧,到太空探索公司 SpaceX 的星艦與星鏈計畫,勾勒出一幅以科技突破確保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宏偉願景。
Optimus:定義未來的勞動力
Musk 堅信,Optimus 人形機器人將是人類的巔峰之作,並將其形容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產品。目前,開發團隊正在進行第三版設計的定稿工作。他分析,要成功打造一款能普及的通用型人形機器人,必須克服三大挑戰:擁有與人類相仿的靈巧雙手、一個能理解並與現實世界互動的人工智慧心智,以及大規模生產的能力。
在這些挑戰中,又以手部的設計最為艱鉅。人手經過長時間演化,本身就是一台極度精密的儀器,能執行各種複雜任務。他強調,要創造一個通用的人形機器人,就必須解決手部的問題。
另一個重大障礙是供應鏈的匱乏。Musk 表示,由於現今市場根本不存在適用於人形機器人的關鍵零組件,團隊必須從頭設計與製造。他無奈地說,這些關鍵零件根本買不到,因為它們在市面上並不存在。
之所以堅持採用人形設計,背後有其務實的考量。因為我們身處的世界,從工具到建築,一切都是為人類的形體而打造,所以人形機器人能最快地融入並適應現有環境。 Musk 預測,一旦達到年產百萬台的規模,每台 Optimus 的生產成本有機會控制在兩萬至兩萬五千美元的區間。
AI 晶片與模型的飛躍
人工智慧是驅動機器人與自動駕駛的核心。在特斯拉內部,晶片開發計畫兵分二路:用於模型訓練的超級電腦 Dojo,以及搭載於車輛中、負責即時運算的推論晶片。
Musk 預告,新一代 AI-5 晶片將是一次巨大的飛躍,根據某些指標,其效能改進幅度將是 AI-4 的 40 倍。這種驚人的進步,來自於軟體與硬體團隊在極度細微的層面上進行協同設計,精準找出並解決前一代晶片的效能瓶頸。
即便使用現有的 AI-4 晶片,Musk 依然充滿信心,認為特斯拉的全自動輔助駕駛(FSD)系統,其安全性最終能達到人類駕駛的數倍,甚至十倍之高。他對此充滿期待,目標是讓使用者的車在年底前感覺像擁有知覺一般。
在 xAI 公司,其語言模型 Grok 的開發也展現獨特思路。團隊不再僅僅依賴現有的網路資料,而是利用大量的 AI 推論運算,去主動審視、修正原始訓練資料中的錯誤,並補充其中缺失的脈絡。他大膽預測,最快明年 AI 在任何單一領域的能力就可能超越最頂尖的人類專家,而到 2030 年,AI 的綜合智慧或許會超越全人類的總和。
SpaceX:連結地球與邁向星辰
SpaceX 的兩大支柱——星鏈(Starlink)與星艦(Starship),也持續取得突破。
星鏈計畫最近斥資收購無線頻譜,目標是實現「衛星直連手機」的高頻寬通訊服務。這項服務需要手機製造商進行硬體修改,因此普及大約需要兩年的準備時間。其最終的目標是,讓使用者能在手機上隨處觀看影片。
星艦的開發則是 Musk 實現星際旅行夢想的關鍵。他認為,創造一枚完全可重複使用的軌道火箭,是史上最棘手的工程挑戰之一。他設定的目標,是讓 SpaceX 明年就能展示完全的可重複使用性,成功接住推進器和飛船。當前最大的技術瓶頸,在於打造一個能承受數千度高溫、且能反覆穿越大氣層的隔熱盾系統,因為從來沒有人成功製造過完全可重複使用的軌道隔熱盾。
終極關懷:從好奇心到火星殖民
在這些龐雜的工程計畫背後,驅動 Musk 的是一套更深層的哲學思考。他對西方文明的未來感到憂慮,甚至直言西方國家的行為與自殺無異。他認為,當傳統的信仰體系式微後,人們需要一個新的、能激勵人心的共同目標。
對他而言,這個目標就是「好奇心」的哲學。他分享,自己的動力來源是一種「好奇心的哲學」,這份好奇心驅使他去理解宇宙的本質,並希望帶領人類走向星辰、展開探索。
這份好奇心最終指向火星。他認為,在火星上建立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城市,是為人類意識買的一份「保險」。關鍵的考驗在於,如果來自地球的補給船因任何原因停止運送,火星文明是會繼續繁榮還是會滅亡。對於時間表,他給出一個驚人的數字,認為這可能在 30 年內完成。
從機器人、AI 到太空探索,Musk 的事業版圖看似各異,實則環環相扣,共同指向一個宏大的未來:藉由科技的極限探索,為人類文明尋找一個更安全、更廣闊且充滿驚奇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