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antir CEO Alex Karp :不用戰爭也能擊敗中國的「太極戰略」,你看懂了嗎?

Palantir CEO Alex Karp :不用戰爭也能擊敗中國的「太極戰略」,你看懂了嗎?

軟體公司 Palantir 執行長亞歷克斯·卡普(Alex Karp)是一位同時擁有忠實支持者與激烈抗議者的科技領袖。他的公開談話,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或商業,更深刻地反映一種獨特的世界觀,一種關於建立、競爭與西方價值體系的哲學。在這場訪談中,卡普對環繞著他與公司的各種爭議,提出一套完整且充滿挑戰性的論述。


面對為何有人支持、有人反對的提問,卡普將其支持者描繪為「實踐者」(builders)。他認為,這群人懂得欣賞成果,他們衡量一項成就的標準,是基於其是否能超越外界普遍預期的懷疑與折扣。卡普直言:「實踐者們看見那些極具天賦的人,會對所有言論打上折扣,並根據超越這個折扣率的表現來衡量成就。」 Palantir 的發展歷程充滿反直覺的挑戰,從商業模式到公開形象,始終不被看好,但最終以卓越的成果贏得這群人的信賴。

另一方面,他將抗議者歸因於一種由學術機構灌輸的「失敗者崇高論」。他認為,許多抗議者深信自己無法進入科技的核心圈,因而轉向一種假設失敗者更高尚的哲學模型。卡普批判道:「當你認為自己處於失敗的那一方,你就會假設道德不可能站在你的對立面。」他認為,這種思維源於部分學術機構,這些機構將美國文化中最寶貴的個人主義與追求勝利的精神,扭曲成一種反西方的論述。

對於 Palantir 最核心的爭議——大規模監控與公民自由的侵犯,卡普的回答斬釘截鐵。當被直接問及公司是否針對美國公民進行大規模數據收集時,他明確表示:「不,我們沒有在監控美國公民。」

他進一步從技術架構層面進行科普解釋,說明為何 Palantir 的軟體是「濫用公民自由最糟糕的工具」。他指出,若要進行大規模的非法監控,執行者絕不希望系統留下任何痕跡。然而,Palantir 的產品從設計之初就內建嚴格的權限控管(ACLs)、不可變的日誌記錄(immutable logs)、數據處理管道(pipelining)以及序列化與反序列化機制。每一個操作都會留下無法竄改的紀錄,確保所有數據存取都有跡可循。這套為保護公民自由而設計的複雜架構,反而成為早期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或聯邦調查局(FBI)等情報機構不願採用其產品的原因。他補充,公司曾拒絕美國政府建立「穆斯林資料庫」的要求,證明其原則並非空談。

除了監控議題,Palantir 在邊境管理、軍事合作等地緣政治敏感領域的業務,同樣飽受批評。卡普為這些業務辯護,認為它們體現一種以卓越技術達成更精準、更人道結果的理念。在美墨邊境議題上,他駁斥在人工智慧時代無法有效管理邊境的說法,認為這完全是政治意願的問題。他主張,一個有序的邊境對於保護本國勞工的價值至關重要,而開放邊境的政策,實則是政客無力解決國內經濟問題的逃避手段。

在軍事應用上,他坦然承認自己因支持美國特種部隊而遭受長達二十年的抗議,但他將此工作定義為「讓士兵活著回家,並消滅我們的敵人」。對於以哈衝突,他同樣認為,要最大限度減少戰爭中無辜生命的損失,唯一途徑就是使用更先進、更精準的軟體技術。他強調:「如果你關心加薩、烏克蘭以及世界各地的生命,你會希望使用世界上最好的軟體,因為這是唯一能更精確鎖定目標、減少連帶傷害的方式。」

這些看似分散的觀點,最終匯集至卡普對西方文明的核心信念。他憂慮地指出,西方世界,特別是歐洲,正在走向一種「文化自殺」,其根源在於「不再相信自身文化的優越之處」。他以德國為例,這個擁有全球頂尖工業基礎與技職教育的國家,卻在能源、移民等議題上做出自我毀滅的決策。他觀察到,在歐洲,宣稱「我為自己是德國人感到驕傲」甚至可能被視為極右翼言論。

這種文化自信的喪失,伴隨而來的是對「菁英主義」(meritocracy)的攻擊。卡普認為,歐洲社會變得愈來愈反對菁英,最有才華的年輕人需要等待數十年才能擔任要職。這一切的背後,是一種將成功視為原罪、將失敗道德化的思維。他將美國的獨特之處歸功於其深層的「喀爾文主義」(Calvinism)文化,這種文化頌揚成功,相信個人奮鬥的價值。他警告,一旦這種精神消逝,社會將陷入一種困境:任何成功或被認為過於成功的群體,都可能成為被攻擊的目標。

在談及中國時,卡普以他深厚的太極拳造詣作為比喻。他認為,中國的戰略如同太極,旨在「對系統的各個部分施加壓力,以暴露對手內部的弱點」。因此,面對中國的挑戰,最佳應對之道並非直接對抗,而是強化美國自身的內部穩定與實力。他言簡意賅地說:「他們的任務是動搖我們,我們的任務是保持穩定。當你足夠強大,戰鬥就不會發生。」

卡普的言論,描繪出一個以技術實力為基礎,以追求勝利為榮,並堅定捍衛西方文化價值的世界觀。他無意調和矛盾,而是選擇直面爭議,提出一套強硬且自成體系的論述。這也解釋為何他的聲音,在當今世界能同時激發出最強烈的支持與最激烈的反對。

Read more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10 月 31 日,一架編號 YFQ-44A 的戰鬥機在美國某處完成首飛。這不是什麼大新聞,美國每年都有新飛機試飛。但這次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從第一次飛行開始,就沒有人在操控它。不是遙控,不是有人在地面握著操縱桿。飛機自己起飛、自己飛行、自己降落。操作員只是在旁邊看著,確保它不要做出什麼瘋狂的事。 歡迎來到半自主戰鬥機的時代。 556 天,從白紙到起飛 這架飛機叫 YFQ-44A,製造商是 Anduril,從決定要做這架飛機,到它真的飛上天,Anduril 花了 556 天。 這有多快?讓我們對比一下,F-35 Lightning II 從概念到首飛約 10 年,F-22 Raptor 從概念到首飛約 9 年,波音 787 從啟動到首飛約 6

By Fox Hsiao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2025年10月30日美股盤後,亞馬遜股價暴漲 13%。對於一家市值超過 2 兆美元的科技巨頭來說,單日這樣的漲幅並不常見。上一次出現類似幅度,還是在疫情初期線上零售需求爆發的時候。 但這次讓市場興奮的,不只是亮眼的財報數字,更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策略組合:一邊宣布裁員約 3 萬人、支付 18 億美元遣散費;一邊加碼 1250 億美元的 AI 資本支出,並承諾 2026 年繼續追加投資。 市場為什麼相信這個矛盾的策略?答案藏在 CEO Andy Jassy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那句霸氣的宣言裡:「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AWS 雲端服務營收年增 20.2%,創下 11 季以來新高。這個數字背後的戰略意義,遠超過表面看到的百分比。 過去三年,AWS 在 Google Cloud 和 Microsoft

By Fox Hsiao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在 AI 影片生成領域的獨角獸公司 HeyGen 達成「年營收一億美元」的里程碑之際,其創辦人兼 CEO Joshua Xu 分享了這份文件背後的故事: 「在內部,我們稱之為我們的『聖經』——這個系統指引我們從一百萬美元成長到一億美元的營收。它源自無數次的團隊討論、實驗以及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 我們分享它,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確實有效。這就是我們如何交付客戶價值、以比世界變化更快的速度學習,並持續駕馭浪潮的方式。」 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穩紮穩打、耗時數年的軟體開發模式已然失效,因為技術的根基每隔幾個月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如果你感覺追不上、感到焦慮,或是想知道頂尖團隊如何在這樣的混亂中脫穎而出,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你準備的。 這不只是一份開發指南,更像是一本經過實戰驗證的「戰時宣言」。它詳細闡述了 HeyGen 如何擁抱不確定性、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並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交付和迭代,在短短 29 個月內將年營收從一百萬美元推升至一億美元。 無論你是產品經理、工程師、設計師,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