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走投無路」?與 NVIDIA世紀大和解!死對頭聯手的驚天內幕,AMD這下慘了?

「要是你的兩個死對頭突然聯手,這絕對是你最不想聽到的消息。」半導體產業的版圖,就在一夕之間風雲變色。當NVIDIA宣布要對昔日的晶片霸主英特爾(Intel)投入五十億美元,並攜手開發客製化產品時,整個業界的空氣彷彿瞬間凝結。這不僅僅是資金的流動,更是一場策略與權力的重新洗牌。這場世紀合作,無疑是近年來半導體領域最驚人的發展。
歡迎贊助本頻道選題與翻譯:https://buymeacoffee.com/foxh
請訂閱電子報:https://www.anduril.tw/
當敵人成為盟友:Intel的重生之路
這場結盟的背後,充滿著戲劇性的轉折。資深分析師Dylan指出,整個故事「說起來還挺有戲劇性的,事情發展繞了一大圈,英特爾現在反而要向NVIDIA低頭求援。」回顧過去,英特爾與NVIDIA曾是晶片組戰場上不共戴天的死敵,英特爾甚至因反壟斷行為支付過和解金給NVIDIA。然而,時移世易,在AI浪潮的巨大推力下,過去的恩怨顯得微不足道。
英特爾近年在製程技術上遭遇瓶頸,其AI產品線,如高迪(Gaudi)專案,基本上已經宣告失敗,整合式顯示晶片的效能也從未在高端市場取得一席之地。前英特爾技術長Guido Appenzeller坦言,英特爾當時可以說是「走投無路」。此刻,NVIDIA的橄欖枝不啻是天降甘霖。
NVIDIA的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在半導體界的地位舉足輕重。他的每一次出手,都帶著指標性的意義。Dylan形容:「黃仁勳之於半導體界,就像巴菲特之於股市一樣。」這筆五十億美元的投資,就像是為英特爾的未來蓋上一個信心保證章。消息一出,英特爾的投資價值應聲上漲,NVIDIA的投資瞬間增值三成,這正是市場對此結盟投下的信任票。
這次合作的核心,將圍繞著「小晶片(Chiplet)」技術展開。英特爾將生產自己的小晶片,再與NVIDIA的小晶片進行先進封裝,共同打造整合度更高的PC與資料中心產品。對於消費者而言,這意味著未來可能出現性能更強大、功耗更優化的x86架構筆電,徹底整合NVIDIA頂尖的圖形運算能力,其市場競爭力不言而喻。
這場結盟直接衝擊的是AMD與ARM陣營。AMD原本在CPU與GPU市場雙線作戰,如今卻要面對兩大競爭對手的聯手夾擊,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另一方面,ARM架構原本以其開放結盟的姿態吸引不想依賴英特爾的夥伴,但當NVIDIA這位CPU市場「最可怕的競爭對手」能夠取得英特爾的x86技術時,整個牌局都被重新洗過。這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合作,正深刻地改寫著未來十年的運算樣貌。
東方巨龍的逆襲:華為的自主之路
當西方世界正上演著合縱連橫的戲碼,東方的華為也正以驚人的速度,擘畫著自己的AI發展藍圖。華為的韌性與實力,遠超外界想像。時間拉回2020年,在美國禁令全面生效前,華為憑藉其昇騰(Ascend)系列AI晶片,已成為全球第一家推出7奈米AI晶片的企業,當時在台積電的下單量甚至一度超越蘋果,成為最大客戶。
川普政府的一紙禁令,切斷華為使用台積電等先進製程的管道,使其發展一度停滯。然而,華為並未就此束手就擒。他們一方面轉向中國本土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另一方面,更被指控透過空殼公司迂迴地在台積電下單,並從韓國採購記憶體晶片,成功在禁令的圍堵下,取得了約三百萬顆的昇騰晶片庫存。
如今,隨著NVIDIA的高階晶片在中國市場受限,華為與其他中國國產晶片商,正迎來填補市場真空的黃金時機。DeepSeek等中國AI模型公司也公開表示,下一代模型將採用中國國產晶片。這場由美國發動的科技戰,無形中成為中國建立自主供應鏈的最強催化劑。
華為的野心不僅止於邏輯晶片。在最近的發表會上,最令人震驚的宣告,莫過於他們正在開發「客製化記憶體(Custom HPM)」。高頻寬記憶體(HBM)一直是AI晶片性能的關鍵瓶頸,由韓國三星、SK海力士等巨頭壟斷。華為此舉,意圖補上自主供應鏈的最後一塊,也是最艱難的一塊拼圖。
Dylan分析,中國目前在製造端仍面臨兩大挑戰:取代台積電的邏輯晶片製程,以及取代韓國大廠的記憶體產能。然而,從中國近期的半導體設備進口數據觀察,過去以微影設備為大宗的採購,如今已轉向蝕刻設備的大量進口。這正是製造HBM堆疊所需的關鍵設備。這顯示,儘管在良率與技術成熟度上仍有差距,但中國正不計代價地建立產能。「這只是時間問題,而非能否做到的問題。」
這場東西方的科技博弈,宛如一盤精密的棋局。Dylan妙喻:「我們還在玩跳棋,他們已經在下西洋棋了。」中國高調宣傳其國內供應鏈的實力,並擺出禁用NVIDIA的姿態,實則可能是在創造談判籌碼,向美國政府與NVIDIA施壓,爭取放寬更高階晶片的出口限制。
NVIDIA的護城河:贏了才能繼續玩
在這場全球AI軍備競賽中,NVIDIA無疑是目前的霸主。他們的成功,並非偶然。黃仁勳的領導風格,充滿著一種「管他的,拚了再說」的豪賭氣魄。他曾數次將整間公司的命運押在一個決策上,無論是為尚未到手的Xbox訂單預先備貨,或是在加密貨幣狂潮中,說服整個供應鏈為「遊戲需求」瘋狂擴產。
相較於AMD當時的保守,NVIDIA選擇承擔市場崩盤後庫存減記的巨大風險,以換取佔領市場的先機。這種不看試算表的直覺式決策,正是創辦人領導企業的獨特之處。黃仁勳的核心理念很簡單:「我想贏,這樣才能繼續玩下一場遊戲。」
除了膽識,NVIDIA更擁有無與倫比的執行力。半導體產業的常態是,晶片設計完成後,首次送交製造(Tape-out)的版本很難一次成功,往往需要多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意味著數個月的延遲與巨大的成本。然而,NVIDIA卻以其頂尖的模擬與驗證技術,達到近乎每一次都能在A0版本(初版晶片)就成功量產的境界。這種驚人的執行效率,讓他們總能比競爭對手更快地將最新產品推向市場。
最經典的案例莫過於Volta架構。在晶片送廠前的最後幾個月,NVIDIA團隊才臨時決定加入Tensor Core,這是一個極其瘋狂的決定,卻也正是這個決定,奠定NVIDIA在AI領域不可撼動的領導地位。
面對未來,NVIDIA的挑戰在於如何運用其龐大的現金流。高達數千億美元的現金,讓他們有能力進行各種策略投資,甚至顛覆創投產業。然而,過於偏袒某個客戶或技術路線,又可能疏遠其他合作夥伴,促使他們加速尋找替代方案。如何在這之間取得平衡,將是黃仁勳的下一個課題。
規模的競賽:從百萬瓦到十億瓦
當前的AI發展,已然演變成一場關於規模的極致競賽。過去,一個擁有上萬顆GPU的叢集已是驚人成就;如今,十萬顆GPU的超級電腦在全球各地拔地而起,甚至讓人感到有些「無聊」。用電規模也從百萬瓦(Megawatt)等級,躍升至十億瓦(Gigawatt)的驚人層級。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xAI,在短短六個月內,於曼菲斯建起一座十萬顆GPU、採用液冷散熱的超級電腦,其建設速度與執行力令人咋舌。當地方政府的監管成為阻礙時,他便直接跨過州界,在法規更寬鬆的密西西比州買下發電廠,展現其貫徹第一性原理的行事風格。
硬體的快速迭代,也正改變著市場的遊戲規則。NVIDIA最新的Blackwell平台,雖然性能大幅提升,但其高度整合的複雜架構(如GV200的72顆GPU叢集)也帶來可靠性的挑戰。單一GPU的故障,可能導致整個機櫃停擺,這使得客戶必須發展出更複雜的資源調度策略。
為此,NVIDIA與華為不約而同地走向了晶片專業化的道路,將推論(Inference)任務拆解成「預填充(Prefill)」與「解碼(Decode)」兩個階段,並為其設計專用晶片。例如,專為預填充設計的CPX晶片,移除了昂貴的HBM,大幅降低成本,讓處理長文本的應用變得更有效率且經濟。
當前的GPU市場,正處於一個微妙的轉捩點。儘管不像2023年那樣一卡難求,但要大規模取得最新的運算能力,依舊極具挑戰。「買GPU的方式簡直就像在買毒品一樣,」一位業內人士如此形容,「你會先打幾通電話,再傳訊息給幾個人,然後問說:你手上有多少貨?什麼價錢?」
從英特爾與NVIDIA的世紀結盟,到華為的自主突圍;從黃仁勳的豪賭,到馬斯克的驚人建設速度,半導體產業正以對數級別的規模加速演進。這場競賽沒有終點,唯一的規則,就是贏下這一局,才能取得下一場遊戲的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