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 : 川普總統是美國會贏得 AI 競賽的獨一無二優勢

AI:創造就業的引擎與技能的平衡器
對於當前社會普遍擔憂 AI 將大規模取代人類工作,黃仁勳提出一個反直覺但基於企業實務的觀點。他認為,AI 的核心價值在於提升生產力。當一家公司擁有源源不絕的創新點子,AI 便成為實現這些點子的強大工具,讓企業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進而帶動成長、創造出更多新的就業機會。他以輝達自身為例,無論是軟體工程師或晶片設計師,所有員工都已深度整合 AI 進入工作流程,結果是公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繁忙,因為過去許多難以實現的構想,如今都具備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黃仁勳將 AI 視為史上最強大的「技術平等化力量」。過去,程式設計、藝術創作或專業寫作,均設有相當高的技能門檻。如今,透過與 AI 對話,人人都能指揮電腦完成複雜任務。未來的程式語言,將不再是 C++ 或 Python,而是人類的自然語言。這意味著技術的鴻溝正被填平,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程式設計師、藝術家或作家。
因此,真正的挑戰並非 AI 本身,而是能否善用 AI 的人。他直言,未來不會被 AI 取代,而是會被懂得使用 AI 的人所取代。固守傳統、不借助 AI 協作的工作模式,將難以在新的時代中具備競爭力。
AI 工廠:新世代的基礎建設
隨著 AI 應用從雲端走向各行各業,背後支撐這場革命的運算基礎設施,成為全球科技巨頭競逐的焦點。黃仁勳提出一個宏大的概念:「AI 工廠」(AI Factory)。他比喻,就像工業革命需要發電廠持續產生電力,AI 時代則需要 AI 工廠持續產生「智慧」(Tokens)。傳統軟體寫完一次便大功告成,但 AI 模型需要持續不斷的訓練與推論,這是一種全新的生產模式。
這個概念也解釋為何市場對輝達的 GPU 需求如此龐大。這些硬體不僅是單純的晶片,更是建造 AI 工廠的磚瓦。黃仁勳預見,一個專門生產智慧的全新產業正在成形,其規模將與現今的能源產業相當,成為價值數兆美元的新世代基礎建設。
面對硬體快速迭代、客戶擔心投資無法回收的疑慮,他說明輝達的策略有兩個支點。其一,每一代新產品都在「每瓦效能」與「每元效能」上實現數倍的躍升,這直接為客戶降低成本、提升營收,使升級成為理性的商業決策。其二,輝達的硬體擁有極高的殘值。這歸功於其強大的軟體生態系 CUDA。透過全球開發者的持續優化,硬體的效能會在出廠後不繼提升,這是在傳統 CPU 架構上未曾見過的現象,也確保硬體資產的長期價值。
地緣政治下的科技布局:美國製造與川普願景
訪談中,黃仁勳亦觸及敏感的地緣政治議題,特別是關於美國製造與中國競爭。他認為,未來的製造業將高度依賴科技,工廠將由 AI 統籌機器人大軍,製造 AI 產品。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對將產業帶回美國的政策表達高度讚賞。
他直言:「我很欣賞川普總統的願景...讓美國重返工業大國的大膽願景。」他接著闡述,美國過去外包得太多,雖然不必將所有產業都移回國內,但應該要把「最先進的、對經濟發展最關鍵的、和國安產業帶回本土。」他明確指出,這不代表要將運動鞋這類產業搬回來,而是應該專注於製造「晶片和 AI 超級電腦」。他預估,未來四年內,僅在亞利桑那州與德州就將生產價值約五千億美元的 AI 超級電腦,並以此撬動數兆美元的 AI 產業。
當被問及美國相較於其他國家的獨特優勢時,黃仁勳給出一個直接且出人意料的答案:「美國獨一無二的優勢,就是川普總統。」
他隨即解釋背後的原因。首先,川普從上任第一天就認知到 AI 與能源的重要性。他認為:「過去這麼多年來,能源生產一直被汙名化。」而這個問題至關重要,因為「沒有能源就無法創造新產業,沒有能源就無法讓製造業回流,沒有能源,就無法支撐像人工智慧這樣的領域。」他樂見能同時加速 AI 創新與能源發展的政策方向,如此美國才能真正支撐起這場新興的工業革命。
物理 AI 的未來與人才的價值
展望未來,黃仁勳相信「所有會移動的東西終將自動化」。從家用割草機到工業機器人,物理世界的 AI 應用潛力無窮。他提出「雙工廠」(Twin Factory)模型:未來的工業公司,除了需要一座製造機器的實體工廠,還需要一座為其機器打造大腦的 AI 工廠。特斯拉就是絕佳的例子,它既有汽車工廠,也有一座龐大的 AI 工廠專門研發自動駕駛系統。
這場技術革命的核心驅動力是頂尖人才。面對 AI 研究員動輒上億美元的薪酬合約,黃仁勳顯得相當坦然。他指出,一個約 150 人的頂尖團隊,若有充足的資金支持,便足以打造出如 OpenAI 或 DeepMind 等改變世界的公司,這凸顯菁英人才的巨大槓桿效應。他分享自己的管理哲學,便是親自審核公司所有員工的薪酬,並確保給予最優渥的回報。他相信,只要照顧好員工,其他一切自然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