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變成「可選」還是大滅絕?黃仁勳與馬斯克的未來預言

工作變成「可選」還是大滅絕?黃仁勳與馬斯克的未來預言

這幾天,Google 丟出了一顆震撼彈:Nano Banana Pro(正式名稱為 Gemini 3 Pro Image),如果你還以為 AI 繪圖只是生成一些「看起來很像真的」美女圖或動漫角色,可能手指有問題、文字會錯誤、不了解物理世界,那你可能嚴重低估了這波浪潮的推進速度。

Nano Banana Pro 不僅能生成高解析度影像,更可怕的是它具備了「邏輯」與「排版」能力。它能精準地將各種人類文字渲染在圖片的正確位置,能理解複雜的商業設計需求,甚至能根據你上傳的 14 張參考圖,保持角色與品牌風格的完美一致。

換句話說,它不再是一個玩具,而是一個能直接產出商業設計稿的「虛擬設計師」。

對於許多依賴排版、去背、初級美編維生的工作者來說,這感覺是宣告職業生涯的倒數計時。而這股焦慮感,在近日於華盛頓舉辦的「美沙投資論壇」(U.S.-Saudi Arabia Investment Forum)上,被兩位科技巨頭推向了最高點。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與 xAI 創辦人馬斯克同台對談,兩人的觀點雖然南轅北轍,卻共同指向了一個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未來:工作的定義,即將被徹底改寫。

馬斯克的烏托邦:工作將成為「興趣」

「未來,工作將變成可選的(Optional)。」馬斯克在論壇上語出驚人。

這不是他第一次發表類似言論,但在 2025 年這個 AI 能力呈指數級爆發的時間點,這句話聽起來格外真實。馬斯克的核心邏輯建立在一個簡單的經濟學推論上:當勞動力成本趨近於零,商品成本也會趨近於零。

他認為,隨著 AI 與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s)的普及,我們將迎來生產力的奇點。機器人可以製造機器人,然後這些機器人再去開採原料、生產商品、提供服務。當這個循環打通後,人類社會將進入一個「物質極大豐富」(Abundance)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金錢本身可能變得無關緊要(irrelevant)。為了維持社會運作,政府將不再只是發放僅能糊口的「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而是能讓人們過上富足生活的「普遍高收入」(Universal High Income)。這兩者的區別在於:UBI 只是讓你餓不死,而 UHI 則是讓你能夠隨心所欲地消費與生活。

「如果你想工作,你可以工作,那會像是你的興趣(Hobby)。但你不需要為了生存而工作。」馬斯克描繪了一個近乎烏托邦的未來:人類從重複性的勞動中徹底解放,轉而專注於藝術、探索宇宙、哲學思考與自我實現。

然而,這也引發了一個更深層的哲學問題:如果沒有了生存的壓力,人類還會有前進的動力嗎?當 AI 能畫出比你更好的圖(如 Nano Banana Pro),寫出比你更好的詩,我們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這或許是馬斯克烏托邦背後,最令人不安的陰影。

聽起來很美好,對吧?但問題是,從「現在」到那個「烏托邦」之間,我們該怎麼活?

黃仁勳的務實主義:你必須成為「超人」

相較於馬斯克的科幻視角,黃仁勳的觀點則顯得務實許多,甚至帶有一點「適者生存」的殘酷味道。

「你不會被 AI 取代,但你會被『使用 AI 的人』取代。」這句黃仁勳的名言,在論壇上再次被強調。但這一次,他給出了更具體的執行藍圖:數位員工(Digital Employees)

黃仁勳不認為工作會消失,但他認為工作的「形式」會發生劇烈改變。在他看來,未來的程式設計不再是寫 C++ 或 Python,而是「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與「系統架構」。AI 不是來搶飯碗的,而是來當你的「副駕駛」(Copilot),甚至是你的「下屬」。

「未來的每一個人都將是 CEO。」黃仁勳描述道,你將擁有一個由 AI 組成的數位團隊:

  • 你需要寫程式?呼叫你的 AI 工程師。
  • 你需要做行銷圖?呼叫你的 AI 設計師(比如 Nano Banana Pro)。
  • 你需要分析財報?呼叫你的 AI 分析師。

這意味著,個人的生產力將被放大一千倍、一萬倍。企業的規模可能會變小,但數量會變多,因為每個人都有能力經營一家微型跨國公司。過去需要 50 人團隊才能完成的專案,未來可能只需要「1 個人 + 50 個 AI Agent」。

黃仁勳的潛台詞是:不要坐著等馬斯克的烏托邦,現在就動起來。你的價值不再取決於「你會做什麼」(How to do),而是取決於「你想做什麼」(What to do)以及「你如何指揮 AI 去做」。

去學習如何指揮 AI,去學習如何當一個「超級個體」。如果你拒絕學習,那你才是真正會被淘汰的人。

現實的冷水:通往烏托邦的陣痛期

然而,無論是馬斯克的「不用工作」,還是黃仁勳的「超級工作者」,似乎都忽略了一個中間地帶:那些來不及轉型、或無法適應的人怎麼辦?

Anthropic 的執行長 Dario Amodei 給出了一個更為悲觀、也可能更接近現實的警告。他預測,在未來 1 到 5 年內,我們將面臨「大規模失業」(Massive job losses)。

Amodei 直言,政策制定者正在「粉飾太平」(sugar-coating)。事實上,像 Nano Banana Pro 這樣的工具,將直接抹去 50% 的初階白領工作。那些重複性高、判斷力需求低的工作,將首當其衝。

而 OpenAI 的執行長 Sam Altman 則站在一個有趣的平衡點。他在最新的部落格文章《智慧時代》(The Intelligence Age)中承認,舊有的工作類別將會消失,「就像現代人看古代農夫的工作一樣,會覺得那不是真正的『工作』。」

但他提出了一個比 UBI 更前衛的概念:「無條件基本算力」(Universal Basic Compute, UBC)。Altman 認為,在未來,擁有一部分的 GPT-7 算力,可能比擁有現金更有價值。因為算力就是生產力,就是創造財富的源頭。如果我們能公平分配算力,或許就能緩解轉型期的陣痛。

在「可選」之前,先讓自己「不可或缺」

綜合這四大巨頭的觀點,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可能性:

  1. 短期(1-3年):聽黃仁勳的。Nano Banana Pro 已經來了,不要抗拒它。瘋狂地學習使用這些工具,讓自己成為那個「使用 AI 的人」,而不是被 AI 取代的人。
  2. 中期(3-5年):警惕 Amodei 的警告。避開所有「純執行」性質的工作,因為那裡是 AI 的殺戮戰場。往「判斷」、「決策」、「整合」的高階職位移動,這些是 AI 暫時還無法完全取代的領域。
  3. 長期(5年以上):保持馬斯克的樂觀。也許有一天,我們真的能迎來工作成為興趣的時代。但在那之前,別忘了 Altman 的提醒:這是一場演化,而演化從來都不是溫柔的。

AI 會不會讓你失業,但看起來「拒絕改變」絕對會,在這個巨變的時代,最大的風險,就是以為明天會和今天一樣。

Read more

Google 大象跳舞?擁有絕對控制權的 Sergey Brin 與他的創辦人模式

Google 大象跳舞?擁有絕對控制權的 Sergey Brin 與他的創辦人模式

前陣子透過複委託買 Google 股票時,輸入 "Google",跳出了兩個代號:GOOG 和 GOOGL。當下沒想太多,直覺選了代號比較短的,但後來發覺,我買過兩種不同 Class 的 Alphabet 股票。 在大多數時候,投資人多半只是乘客,重點是駕駛座上坐的是誰。而現在,那個最瘋狂的駕駛回來了。 仔細看了一下,Google 在外流通有兩種股票:買到的是「沒有投票權」的 Class C 股票(GOOG),而另一個 GOOGL 才是「有投票權」的 Class A 股票。 這令人好奇,為什麼一家公司要發行兩種權利不同的股票?深入研究後發現,這不只是一個代號的差別,這背後藏著 Google 創辦人 Larry

By Fox Hsiao
黃仁勳的「三大平台轉移」:為什麼 NVIDIA 不認為 AI 是泡沫?

黃仁勳的「三大平台轉移」:為什麼 NVIDIA 不認為 AI 是泡沫?

NVIDIA 2026 財年 Q3 財報公佈後,市場反應耐人尋味,營收 570 億美元,年增 62%,淨利 320 億美元,年增 65%,光看數字,這是一份完美的成績單。但華爾街的態度卻很微妙,股價盤後僅漲 4%。 市場在擔心什麼?AI 泡沫論再次浮上檯面,CSP (Cloud Service Provider) 的 2026 年預期資本支出已經達到 6000 億美元,比年初預估高出 2000 多億,這麼大規模的投資,真的能產生對應的回報嗎? 但如果你仔細聽完 CEO 黃仁勳在財報會議上的發言,會發現他根本不認為這是泡沫,他的論述很明確:「我們正經歷三場大規模平台轉移,而且是自摩爾定律誕生以來第一次同時發生。」這是不是在畫大餅?以下是這個黃爸這個說法背後的商業邏輯。 黃仁勳的「三大平台轉移」理論

By Fox Hsiao
Rocket Lab 如何成為 SpaceX 之外唯一成功的商業發射公司?

Rocket Lab 如何成為 SpaceX 之外唯一成功的商業發射公司?

2025 年 11 月 10 日,Rocket Lab 公布 Q3 2025 財報,營收 $155M,年增 48%,GAAP 毛利率 37%,相比 Q3 2024 的 9%,一年內改善了 28 個百分點,Non-GAAP 毛利率更達到 41.9%。49 個 Electron(小型發射載具)發射合約積壓,史上最大,2025 年完成 16 次發射,100% 任務成功。$1.1B 積壓訂單,發射業務占 47%,太空系統業務占 53%

By Fox Hsiao
中美造船能力差距 232 倍!Palmer Luckey:我們有全球的朋友

中美造船能力差距 232 倍!Palmer Luckey:我們有全球的朋友

2025年11月15日,Palmer Luckey 在 X 發了一條推文。「美國相對中國的獨特優勢之一是朋友,真正的朋友遍布全球。我們的共同利益和互補優勢是殺手級組合。」 同一條推文裡,他轉發了 Anduril 的公告:與韓國 HD Hyundai 合作建造自主戰艦。公告中提到一個震撼數字:中國造船能力是美國的 232 倍。有人艦隊永遠追不上。所以 Anduril 要建造自主戰艦,用軟體和聯盟對抗硬體和規模。 一週內,Anduril 宣布兩個重大合作:韓國 HD Hyundai + 阿聯 EDGE。一個在太平洋,一個在中東。一個造船,一個造無人機。面對 232 倍的製造能力差距,Palmer Luckey 的答案:改變遊戲規則。 Palmer Luckey 的戰略思維:為什麼朋友是優勢 中國的優勢是什麼?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