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證實:AI正在扼殺新鮮人的第一份工作!6200萬筆數據揭露的殘酷真相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浪潮正席捲全球,其對勞動市場的衝擊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當前的討論多半圍繞在工作機會的增減與技能需求的轉變,然而,一份來自哈佛大學的最新研究,透過分析大規模的美國履歷與職缺數據,揭示一個更細微卻極其關鍵的趨勢:生成式AI的導入,可能正在不成比例地影響資淺員工的就業機會,形成一種「偏重資歷的技術變革」(seniority-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這份名為《生成式AI作為偏重資歷的技術變革》的初步研究報告,由研究者Seyed M. Hosseini與Guy Lichtinger共同撰寫。他們檢視自2015年至2025年間,涵蓋近6200萬名工作者、分屬28萬5000家美國企業的履歷資料,以及超過2.45億筆的職缺公告,試圖描繪出AI技術擴散下,企業內部人力結構的真實變化。
數據揭示的關鍵轉折點
研究的核心發現,在於企業導入AI前後,不同資歷員工的僱用趨勢出現顯著分歧。過往從2015年到2022年中期,無論是資深或資淺員工,其就業增長率大致維持同步。然而,一個明確的轉折點出現在2023年第一季,這恰好是生成式AI技術開始大規模商業應用的時間點。
數據顯示,自此之後,資深員工的就業人數持續穩定上升,但資淺員工的就業曲線卻開始走平,甚至急遽下滑。研究指出:「相對於未導入AI的企業,導入AI的企業其資淺員工僱用人數出現急遽下滑,在六個季度後,相對降幅達到7.7%。」與此同時,這些企業的資深員工僱用趨勢並未出現類似的負面變化,反而持續增長。這意味著,AI的影響並非全面性的,而是精準地衝擊職場光譜的特定一端。
企業如何導入AI?從「AI整合者」職缺窺探究竟
這份研究的巧妙之處,在於其定義「AI導入企業」的方式。研究團隊並非籠統地詢問企業是否使用AI,而是透過一種更具體的指標來識別:企業是否發布招募「AI整合者」(AI integrator)的職缺。這些職位並非開發底層AI模型的研究科學家,而是致力於將大型語言模型(LLM)等AI工具導入公司既有工作流程、產品或服務的專業人員。
透過分析職缺內容,研究團隊篩選出明確尋求「提示工程」、「檢索增強生成(RAG)」、「LangChain/LlamaIndex應用」等技能的職位,將發布這類職缺的企業標記為「AI導入者」。這種方法能有效捕捉到那些正在積極將生成式AI技術落地應用的企業。數據顯示,這類職缺的發布數量同樣在2023年初開始爆炸性增長,與資淺員工就業曲線的轉折點高度吻合。
衝擊的內涵:僱用趨緩,而非裁員增加
這種資淺人力的縮減,主要驅動因素為何?研究指出,關鍵在於「僱用趨緩」(slower hiring),而非「裁員增加」(increased separations)。分析顯示,相對於未導入AI的企業,導入AI的企業在2023年第一季後,平均每季減少聘用約3.7名資淺員工。對於平均僱用規模約17.45人的AI導入企業而言,這相當於其資淺人力招聘規模縮減達22%。
這項發現的重要性在於,它描繪的並非一幅企業大規模解僱入門員工的景象,而是一種更為隱晦的結構性轉變。企業似乎正在策略性地縮減入門級職位的招聘,因為這些職位所執行的「常規性認知任務」(routine cognitive tasks),例如資料整理、文件草擬、基礎程式除錯等,正是當前生成式AI工具最擅長替代的領域。
有趣的是,研究同時觀察到,雖然外部的新進人員減少,但企業內部資淺員工的晉升機會卻反而增加。這或許暗示著一個新的動態:「當AI替代入門級任務,減少新進人員需求時,企業內部那些已具備經驗的資淺員工,其相對價值反而提升,更有機會被拔擢至更核心的崗位。」
誰受影響最深?產業與教育背景的差異化衝擊
AI帶來的影響並非均勻分佈於所有產業。研究發現,在導入AI的企業中,批發與零售業的資淺職缺縮減幅度最為劇烈,降幅高達40%。研究者推測,這可能反映這些產業中的入門級工作,如客戶服務、 routine communication 與文件處理等,與生成式AI工具的替代性更高。相對地,資訊業、金融保險與專業服務等領域也出現顯著下滑,但幅度較小。
在教育背景的維度上,研究呈現一個出人意料的「U型」模式。在分析不同等級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衝擊時,結果並非線性關係。受創最重的是來自排名中上(Tier 2)與中等(Tier 3)院校的畢業生。相對地,來自頂尖名校(Tier 1)與排名較後段(Tier 4、Tier 5)院校的畢業生,所受的負面影響較小,其中後段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甚至未出現統計上顯著的下滑。
研究者推論,這背後存在一種微妙的權衡關係。對於企業而言:「頂尖院校畢業生的獨特技能、批判性思維與高生產力,使其難以被輕易替代;而基層院校畢業生的勞動成本較低,形成一道保護屏障。反觀處於中間地帶的廣大畢業生,其技能組合在當前階段最容易被AI的生產力效益所取代,因此面臨最大的就業壓力。」這意味著AI不僅影響資歷,更在重塑不同人力資本區間的相對價值。
結論與未來啟示
總結而言,這份研究提供早期但堅實的證據,指出生成式AI正以一種偏重資歷的方式重塑職場生態。它可能並非直接消滅大量工作,而是先從改變企業的入門階梯開始。當許多傳統上由社會新鮮人擔任的「學徒式」工作被自動化工具接手,這將對年輕世代的職涯發展路徑構成嚴峻挑戰。
研究團隊也坦誠其研究的限制,例如AI導入並非隨機發生,導入企業本身在規模、科技屬性上就與未導入者存在差異,且分析的時間窗口相對較短。然而,透過嚴謹的統計設計,其結果仍高度指向一個結論:生成式AI正在削弱企業內部職業階梯的「底層橫木」(bottom rungs)。
這項趨勢對於新鮮人的職涯起點、企業的人才培育模式,乃至於長期的社會薪資結構與所得不均,都將帶來深遠的影響。當傳統的「從做中學」路徑變得狹窄,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未來的年輕工作者該如何累積經驗、向上流動,而企業與教育體系又該如何應對這場由AI驅動的、寧靜卻深刻的結構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