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2025年10月30日美股盤後,亞馬遜股價暴漲 13%。對於一家市值超過 2 兆美元的科技巨頭來說,單日這樣的漲幅並不常見。上一次出現類似幅度,還是在疫情初期線上零售需求爆發的時候。

但這次讓市場興奮的,不只是亮眼的財報數字,更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策略組合:一邊宣布裁員約 3 萬人、支付 18 億美元遣散費;一邊加碼 1250 億美元的 AI 資本支出,並承諾 2026 年繼續追加投資。

市場為什麼相信這個矛盾的策略?答案藏在 CEO Andy Jassy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那句霸氣的宣言裡:「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AWS 雲端服務營收年增 20.2%,創下 11 季以來新高。這個數字背後的戰略意義,遠超過表面看到的百分比。

過去三年,AWS 在 Google Cloud 和 Microsoft Azure 的夾擊下增速持續放緩。從 2022 年的 30% 一路下滑至 2024 年的 12-13%。市場開始質疑:雲端龍頭是否已經見頂?是否會在 AI 時代被後起之秀超越?20.2% 的增速,是 AWS 三年來第一次給出有力回應。但這次回應的方式,出人意料。

從領先到被追趕的三年

要理解這個數字和策略的重量,得先回顧過去三年雲端市場發生了什麼。

2022 年之前,AWS 是毫無疑問的雲端霸主。市佔率超過 30%,遠超第二名 Microsoft Azure 的 20% 和第三名 Google Cloud 的 10%。獲利能力更是驚人——AWS 單季營業利潤動輒上百億美元,幾乎等於亞馬遜整體獲利的全部來源。增速維持在 30-40%,投資人沒有理由擔心。

但從 2022 年下半年開始,局勢變了。經濟環境轉變是第一波衝擊。通膨升息讓企業開始縮減 IT 支出,原本積極推動的雲端遷移專案被延後或縮小規模。AWS 的增速開始放緩。

更致命的是,2022 年 11 月 ChatGPT 橫空出世,引爆生成式 AI 熱潮。這波浪潮的最大受益者,看起來不是 AWS。

Microsoft 搶得先機。透過與 OpenAI 的深度合作,Azure 成為 GPT 系列模型的獨家雲端服務提供者。企業要用 GPT-4 做開發?得上 Azure。這個策略效果驚人——Azure 增速從 2023 年的 20-30% 加速到 2024-2025 年的 40% 以上。

Google 也不甘示弱。憑藉自身強大的 AI 研究能力,推出 Gemini 模型家族,搭配自研的 TPU 晶片,在技術完整性上甚至超過 Microsoft。Google Cloud 的增速同樣衝到 30-40% 的水準。

反觀 AWS,既沒有像 GPT 這樣的明星模型,也沒有在生成式 AI 初期搶到足夠的聲量。Amazon Bedrock 雖然提供多模型選擇,但缺乏獨家優勢。增速從 2022 年的 27% 一路滑落至 2024 年 Q2 的 12%。市場開始擔心:AWS 是否會在 AI 時代被邊緣化?

Q3 財報,是這個疑問的第一個明確答案。但亞馬遜給出答案的方式,充滿矛盾。

矛盾的策略:裁員與豪賭並行

一邊是史上最大規模裁員,一邊是千億美元級別的 AI 資本豪賭。這個矛盾組合,正是亞馬遜當前策略的核心。

先看裁員。亞馬遜計劃裁減約 3 萬名員工,規模相當於公司白領員工總數的約 10%,將波及人力資源、雲端運算和廣告等多個業務部門。遣散費高達 18 億美元。

這不是一般的成本削減。Jassy 在電話會議上明確表示,這次裁員並非主要由財務驅動,也不是因為 AI 取代人工。真正的目標是重塑公司文化。

「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公司組織層級增多,可能導致決策變慢,削弱一線員工的主人翁意識,」Jassy 解釋說。「我們的領導團隊致力於像『全球最大的初創公司』那樣運作。這意味著減少層級,增加人們的自主權,並快速行動。」

他認為,面對 AI 技術變革,保持精簡、扁平化的組織結構至關重要。

另一邊是毫不手軟的 AI 投資。亞馬遜預計 2025 年全年資本支出將達到約 1250 億美元,並將在 2026 年進一步增加。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相當於台積電一年的資本支出規模。絕大部分資金將投向 AI 所需的數據中心、電力和晶片。

擴產速度驚人。過去 12 個月,AWS 新增了超過 3.8 gigawatts 的電力容量,超過任何其他雲端服務商。公司計劃在今年第四季度再增加至少 1 gigawatt。Jassy 甚至設定了一個宏偉目標:到 2027 年,AWS 的總電力容量將比 2022 年翻兩番。

一手控制成本——裁員、減少層級、提升效率;一手全力擴張——AI 基礎建設、產能翻倍、千億投資。策略邏輯很清楚: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把省下來的資源全部投向 AI 未來。

但這個矛盾的策略,真的有效嗎?看看數字。

產能與變現的競賽

「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我們就在多快地將其變現。」Jassy 的這句話,不是空話。

Q3 財報的核心數據證明了這一點。AWS 單季營收 330 億美元,年增 20.2%,換算成新增營收約 55 億美元——相當於每季增加一家大型軟體公司的規模。這是 11 季以來首次突破 20% 的增速。年化營收已攀升至 1320 億美元。

Jassy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的原話是:"AWS is growing at a pace we haven't seen since 2022, re-accelerating to 20.2% year-over-year, our largest growth rate in 11 quarters."

11 季,接近三年。AWS 第一次證明,增速放緩可以逆轉。

但更重要的證據,是需求的真實性。首席財務官 Brian Olsavsky 披露,截至季度末,AWS 的積壓訂單(backlog)已增長至 2000 億美元。這個數字意味著,客戶已經簽約但尚未交付的服務規模,是當前季度營收的 6 倍以上。

換句話說,擴產不是過度投資,而是在滿足已有的真實需求。

Jassy 的自信有明確來源:「我們看到了需求。儘管公司正在積極投資,但新增的產能正在被迅速貨幣化。」這不是盲目樂觀,而是基於 2000 億美元訂單的底氣。

自研晶片策略也在快速見效。Jassy 在電話會上首次披露,自研 AI 訓練晶片 Trainium 已發展為一項「年收入數十億美元的業務」,僅在第三季度,收入就環比暴增 150%。

Trainium2 晶片目前已被完全預訂,主要服務於少數超大規模客戶。其核心優勢在於性價比,能提供比其他 GPU 選項高出 30-40% 的性價比。AI 公司 Anthropic 正在一個包含近 50 萬片 Trainium2 晶片的龐大集群上訓練其下一代 Claude 模型,並計劃在年底前擴展到 100 萬片。

從 2024 年推出到 2025 年達到數十億美元規模,商業化速度超出市場預期。

同時,亞馬遜也明確了「兩條腿走路」的晶片策略。Jassy 強調,公司與 NVIDIA 的關係「非常深厚」,並且「購買了大量 NVIDIA 晶片」,同時也與 AMD 和英特爾合作。這直接回應了市場關於亞馬遜是否會因自研晶片而減少與外部夥伴合作的疑問。

策略很明確:自研晶片提供成本優勢和差異化,NVIDIA 等合作夥伴保證供應和技術多樣性。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三巨頭對決:數據怎麼說

把視角拉高,AWS 的表現在整個雲端市場競爭中處於什麼位置?先看增速對比:

公司Q3 2025 營收估算YoY 增速新增營收估算
AWS$33B20.2%$5.5B
Microsoft Azure$28-30B40%+$8-9B
Google Cloud$11B34%$2.8B

AWS 的 20.2% 增速確實落後競爭對手。但拆解數字會發現不同的故事。

AWS 基數是 330 億美元,20% 的增速帶來 55 億美元的新增營收。Google Cloud 雖然增速達 34%,但基數只有 110 億美元左右,新增營收約 28 億美元——只有 AWS 的一半。

Azure 的情況類似。即使以 40% 的高增速和約 280 億美元的基數計算,新增營收約 80 億美元,也只比 AWS 多 50% 左右。

從絕對增長額看,AWS 仍然是市場中增長最快的雲端服務之一。只是因為基數龐大,增速看起來相對保守。

獲利能力的差距更明顯。AWS 在 Q3 的營業利潤達 114 億美元,佔亞馬遜整體營業利潤的一半以上。這個獲利能力,讓 AWS 有資源支撐每年超過千億美元的資本支出。相較之下,Google Cloud 直到 2023 年才開始穩定獲利,Azure 的利潤率也遠不及 AWS。

三家走的是不同路線:

Microsoft 策略: 深度綁定 OpenAI,搶到 GPT 獨家合作。優勢是 AI 光環最亮,吸引大量開發者和企業客戶;風險是過度依賴單一夥伴,如果 OpenAI 出現變數或關係生變,影響巨大。40% 的高增速,很大程度來自 AI 工作負載的爆發。

Google 策略: 自研模型加自研硬體,Gemini 搭配 TPU,技術完整性最高。但挑戰在於企業市場長期落後,客戶對 Google Cloud 的信任度需要時間建立。34% 的增速雖然亮眼,但基數仍是三家中最小的。

Amazon 策略: 垂直整合加成本領先,再配合組織瘦身。從晶片設計(Trainium/Inferentia)到數據中心建設,再到雲端平台服務,AWS 盡可能控制整個技術堆疊。裁員提升組織效率,省下的資源全投 AI 基礎建設。優勢是成本可控、規模最大、客戶基礎最穩固、獲利能力最強;挑戰是缺少明星模型,開發者生態弱於 NVIDIA。

市場為什麼相信這個矛盾策略

那麼,面對 Azure 和 Google Cloud 的強勢追趕,市場為什麼用 13% 的單日漲幅來回應 AWS 這個充滿矛盾的策略?

20% 的增速只是表面,背後證明的是執行力。

過去一年,AWS 面對的質疑很多:增速持續下滑、在 AI 浪潮中失語、被競爭對手甩開。Q3 財報用行動回應了這些質疑。

Trainium2 從 2024 年推出到 2025 年商業化只用了一年,AWS 增速從 12% 回升到 20% 證明趨勢可以扭轉。裁員與投資並行,證明管理層有清晰的戰略思維:不是盲目削減成本,也不是無節制擴張,而是精準控制每一分資源的使用效率。在大公司中,能快速調整策略並交出成績,是稀缺能力。

財務實力與耐力也是關鍵。114 億美元的季度營業利潤,支撐 1250 億美元的年度資本支出,還能維持健康的現金流。更重要的是,2000 億美元的積壓訂單證明這不是盲目擴張,而是對真實需求的回應。

這種財務實力,在長期競爭中是決定性優勢。Google、Microsoft 雖然增速快,但獲利能力和現金創造能力都不如 AWS。當三巨頭都開始千億級資本支出軍備競賽時,誰的錢包更深、誰的獲利能力更強,就成為持久戰的關鍵。

市場相信的,不只是亞馬遜有錢、有耐心、有決心,更是這個矛盾策略背後展現的戰略清晰度:知道什麼該砍、什麼該投,而且敢於執行。

雲端戰爭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比的不只是誰跑得快,更是誰能持續投資、持續創新、持續擴大規模。從這個角度看,AWS 仍然是最有耐力的那一個。

矛盾策略的持續性考驗

當然,Q3 財報只是一場戰役的勝利,不是戰爭的結束。

「一邊裁員一邊豪賭」的矛盾策略,目前看起來奏效。但這是在走鋼絲:一邊控制成本提升效率,一邊瘋狂擴張產能。任何一邊失衡,都可能帶來問題。

AWS 面對的挑戰依然明顯。20% 的增速能否持續?如果 Q4 或 2026 Q1 增速回落,市場的懷疑會迅速回歸。裁員是否真能提升組織效率,還是會影響員工士氣和創新能力?到 2027 年電力容量翻兩番的目標,會不會導致產能過剩?

而 Google、Microsoft 絕對不會就此罷手。2026 年,三巨頭的資本支出都會創新高,AI 基礎建設的軍備競賽才剛進入最激烈的階段。Azure 會繼續深化與 OpenAI 的合作,Google Cloud 會加快 Gemini 的商業化。AWS 則必須證明 Trainium 系列不只是一時亮眼,而是能長期與 NVIDIA 抗衡的方案。

對市場來說,這場競爭是好事。三巨頭互相追趕,推動技術進步加速、價格持續下降,最大受益者是使用雲端服務的企業。

對亞馬遜來說,Q3 財報證明了「還能打」。但真正的考驗在於:這個矛盾策略能維持多久?能否在控制成本的同時,持續擴張產能並保持高效變現?20.2% 的增速,是反擊的開始,不是結局。

相關資料:

Amazon Q3 2025 官方財報 https://www.aboutamazon.com/news/company-news/amazon-earnings-q3-2025-report

CNBC: Amazon Q3 2025 earnings report https://www.cnbc.com/2025/10/30/amazon-amzn-q3-earnings-report-2025.html

Yahoo Finance: Amazon Q3 earnings beat on top and bottom lines as AWS growth sends stock higher https://finance.yahoo.com/news/amazon-q3-earnings-beat-on-top-and-bottom-lines-as-aws-growth-sends-stock-higher-155934360.html

GeekWire: Amazon stock soars 11% after topping Q3 estimates https://www.geekwire.com/2025/amazon-stock-soars-11-after-topping-q3-estimates-with-180-2b-in-revenue-21-2b-in-profits/

Variety: Amazon Sales Rise 13% to $180 Billion in Q3, AWS Revenue Jumps 20% https://variety.com/2025/tv/news/amazon-sales-earnings-q3-2025-1236566121/

Read more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10 月 31 日,一架編號 YFQ-44A 的戰鬥機在美國某處完成首飛。這不是什麼大新聞,美國每年都有新飛機試飛。但這次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從第一次飛行開始,就沒有人在操控它。不是遙控,不是有人在地面握著操縱桿。飛機自己起飛、自己飛行、自己降落。操作員只是在旁邊看著,確保它不要做出什麼瘋狂的事。 歡迎來到半自主戰鬥機的時代。 556 天,從白紙到起飛 這架飛機叫 YFQ-44A,製造商是 Anduril,從決定要做這架飛機,到它真的飛上天,Anduril 花了 556 天。 這有多快?讓我們對比一下,F-35 Lightning II 從概念到首飛約 10 年,F-22 Raptor 從概念到首飛約 9 年,波音 787 從啟動到首飛約 6

By Fox Hsiao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在 AI 影片生成領域的獨角獸公司 HeyGen 達成「年營收一億美元」的里程碑之際,其創辦人兼 CEO Joshua Xu 分享了這份文件背後的故事: 「在內部,我們稱之為我們的『聖經』——這個系統指引我們從一百萬美元成長到一億美元的營收。它源自無數次的團隊討論、實驗以及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 我們分享它,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確實有效。這就是我們如何交付客戶價值、以比世界變化更快的速度學習,並持續駕馭浪潮的方式。」 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穩紮穩打、耗時數年的軟體開發模式已然失效,因為技術的根基每隔幾個月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如果你感覺追不上、感到焦慮,或是想知道頂尖團隊如何在這樣的混亂中脫穎而出,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你準備的。 這不只是一份開發指南,更像是一本經過實戰驗證的「戰時宣言」。它詳細闡述了 HeyGen 如何擁抱不確定性、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並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交付和迭代,在短短 29 個月內將年營收從一百萬美元推升至一億美元。 無論你是產品經理、工程師、設計師,

By Fox Hsiao
減肥藥「猛健樂一季狂賺81億美金!」,下一步瞄準憂鬱症與成癮?

減肥藥「猛健樂一季狂賺81億美金!」,下一步瞄準憂鬱症與成癮?

在矽谷年度盛事 All-In Summit 的舞台上,一場聚焦「GLP-1淘金熱:禮來CEO談新突破、成癮與心理健康、與定價」的關鍵對談,以一個出人意表的擁抱揭開序幕。主持人 Jason 緊緊抱住全球製藥巨頭禮來(Eli Lilly)的執行長戴夫·里克斯(Dave Ricks)感謝他:「這改變我的人生。」在禮來藥物的幫助下,他甩掉近20公斤,更擺脫腦中那股永恆的「食物噪音」,重新奪回身體與心靈的主導權。 現場掌聲雷動。這不僅是個人生命的見證,更是一個時代的加冕。禮來的市值自里克斯上任以來飆升超過860%,而旗下那款在台灣也極其風行的藥物「猛健樂」(Mounjaro,主要成分為替西帕肽),單季營收衝上81億美元,登頂地球史上最暢銷藥品的王座。然而,在這場勝利的交響曲中,里克斯的眼神卻異常冷靜。他的目光彷彿穿透了眼前的榮光,望向一片因巨大成功而被照亮的全新戰場,那裡更為複雜,也更為險惡。 這個成功故事的頂點,竟直接通往一個名為「甜蜜地獄」的序章。在這裡,勝利的果實本身,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