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10 月 31 日,一架編號 YFQ-44A 的戰鬥機在美國某處完成首飛。這不是什麼大新聞,美國每年都有新飛機試飛。但這次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從第一次飛行開始,就沒有人在操控它。不是遙控,不是有人在地面握著操縱桿。飛機自己起飛、自己飛行、自己降落。操作員只是在旁邊看著,確保它不要做出什麼瘋狂的事。

歡迎來到半自主戰鬥機的時代。

556 天,從白紙到起飛

這架飛機叫 YFQ-44A,製造商是 Anduril,從決定要做這架飛機,到它真的飛上天,Anduril 花了 556 天。

這有多快?讓我們對比一下,F-35 Lightning II 從概念到首飛約 10 年,F-22 Raptor 從概念到首飛約 9 年,波音 787 從啟動到首飛約 6 年。YFQ-44A 只花了 556 天,一年半。

Anduril 在公告中說這是「近代任何主要戰鬥機專案中最快的」。這不是誇張,這是事實。為什麼他們能這麼快?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不打算做「完美」的飛機,他們要做的是「夠用」而且「便宜」的飛機。

半自主是什麼意思?

這是整個故事最有趣的部分。YFQ-44A 不是遙控飛機。沒有人坐在地面控制室裡,手握操縱桿和油門,像打電動一樣操控它。它是怎麼飛的?起飛前,操作員給它一個「任務計劃」,去哪裡、做什麼、回來,就像你用 Google Maps 設定目的地。按一個按鈕,飛機自己起飛。飛行中,AI 自己管理飛行控制、油門調整、航向修正,自己識別目標、自己決定怎麼反應。要降落時,再按一個按鈕,飛機自己飛回來降落。

操作員在做什麼?他們在「迴路上但不在迴路中」(on the loop but not in it)。意思是,他們在看著,但不操控。如果 AI 要做什麼危險的決定,他們可以介入。但大部分時間,他們只是在旁邊喝咖啡。

這聽起來很科幻對吧?但 Anduril 說,從第一次飛行開始,就是這樣飛的。不是先做遙控測試,再慢慢過渡到自主。是直接跳進半自主。他們在公告中寫道,「航空教科書裡沒有關於如何開發和測試半自主戰鬥機的章節。我們和美國空軍,正在一起寫這一章。」

為什麼要做無人戰鬥機?

你可能會想,為什麼要搞這麼複雜?人類飛行員不好嗎?問題是,現代空戰越來越危險。敵方防空系統越來越強,中國和俄羅斯的防空飛彈系統,射程遠、精度高、很難躲,派人類飛行員深入敵境執行任務,風險極高。飛行員訓練成本也太高,訓練一個戰鬥機飛行員要花數百萬美元和好幾年時間,而且數量有限,你不可能快速「量產」飛行員。

飛機太貴了。F-35 一架約 8000 萬美元,F-22 更貴。如果損失一架,不只是錢的問題,還有飛行員的生命。所以指揮官不敢冒險。但如果有便宜的無人戰鬥機呢?這就是 YFQ-44A 的設計理念,Affordable Mass(經濟實惠的數量優勢)。不用一架飛機打遍天下,而是用「一群」便宜的 AI 戰鬥機,配合少數昂貴的有人戰機,形成「狼群戰術」。

想像一下,一架 F-35 帶著 4 架 YFQ-44A 進入戰區。F-35 在後方指揮,YFQ-44A 在前面探路、吸引火力、壓制防空。就算損失一兩架 YFQ-44A,也不會有飛行員犧牲,而且成本可控。美國空軍的計劃是,未來 5 年部署超過 150 架這種「協同作戰飛機」(CCA),最終建立超過 1000 架的艦隊。

為什麼現在這麼急?

Anduril 的公告中有一段話,「我們的對手不會等我們。過去一年,中國解放軍空軍以瘋狂的速度推出新一代飛機,包括至少兩架高端有人機和多架無人平台。演進速度已經從以年計算,變成以月、週、甚至天計算。」這不是誇張。過去一年,中國確實展示了好幾款新型戰機,包括疑似第六代戰機的原型機。而且從「首次曝光」到「試飛」的時間越來越短。

美國傳統的國防承包商,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習慣用 5 到 10 年的時間開發新飛機。這個節奏在冷戰時代夠用,但在 2025 年已經太慢了。所以美國空軍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協同作戰飛機」這個關鍵專案,交給兩家公司,General Atomics(做出著名的 MQ-9 Reaper 無人機)和 Anduril(2017 年才成立的新創公司)。沒有波音,沒有洛馬,沒有諾斯洛普格魯曼。這在美國國防史上幾乎是前所未見的。

Arsenal-1,500 萬平方英呎的戰爭工廠

速度不只是設計要快,生產也要快。Anduril 正在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建造一座名為「Arsenal-1」的超大型工廠,面積 500 萬平方英呎(約 46 萬平方公尺),投資近 10 億美元(Anduril 自己的錢),提供超過 4000 個工作機會,產能是每年生產數萬架軍事系統。2026 年上半年,YFQ-44A 就會開始在這座工廠生產。

Anduril 的製造哲學很有趣,不追求製造奇蹟,而是用簡單、成熟、低風險的技術。他們不需要高度專業的技術工人,不需要複雜的供應鏈,不需要客製化的工具。他們用的是「產業標準製程」和「商品化供應鏈」。

目標是什麼?讓生產戰鬥機變得像生產汽車一樣。

Read more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2025年10月30日美股盤後,亞馬遜股價暴漲 13%。對於一家市值超過 2 兆美元的科技巨頭來說,單日這樣的漲幅並不常見。上一次出現類似幅度,還是在疫情初期線上零售需求爆發的時候。 但這次讓市場興奮的,不只是亮眼的財報數字,更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策略組合:一邊宣布裁員約 3 萬人、支付 18 億美元遣散費;一邊加碼 1250 億美元的 AI 資本支出,並承諾 2026 年繼續追加投資。 市場為什麼相信這個矛盾的策略?答案藏在 CEO Andy Jassy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那句霸氣的宣言裡:「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AWS 雲端服務營收年增 20.2%,創下 11 季以來新高。這個數字背後的戰略意義,遠超過表面看到的百分比。 過去三年,AWS 在 Google Cloud 和 Microsoft

By Fox Hsiao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在 AI 影片生成領域的獨角獸公司 HeyGen 達成「年營收一億美元」的里程碑之際,其創辦人兼 CEO Joshua Xu 分享了這份文件背後的故事: 「在內部,我們稱之為我們的『聖經』——這個系統指引我們從一百萬美元成長到一億美元的營收。它源自無數次的團隊討論、實驗以及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 我們分享它,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確實有效。這就是我們如何交付客戶價值、以比世界變化更快的速度學習,並持續駕馭浪潮的方式。」 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穩紮穩打、耗時數年的軟體開發模式已然失效,因為技術的根基每隔幾個月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如果你感覺追不上、感到焦慮,或是想知道頂尖團隊如何在這樣的混亂中脫穎而出,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你準備的。 這不只是一份開發指南,更像是一本經過實戰驗證的「戰時宣言」。它詳細闡述了 HeyGen 如何擁抱不確定性、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並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交付和迭代,在短短 29 個月內將年營收從一百萬美元推升至一億美元。 無論你是產品經理、工程師、設計師,

By Fox Hsiao
減肥藥「猛健樂一季狂賺81億美金!」,下一步瞄準憂鬱症與成癮?

減肥藥「猛健樂一季狂賺81億美金!」,下一步瞄準憂鬱症與成癮?

在矽谷年度盛事 All-In Summit 的舞台上,一場聚焦「GLP-1淘金熱:禮來CEO談新突破、成癮與心理健康、與定價」的關鍵對談,以一個出人意表的擁抱揭開序幕。主持人 Jason 緊緊抱住全球製藥巨頭禮來(Eli Lilly)的執行長戴夫·里克斯(Dave Ricks)感謝他:「這改變我的人生。」在禮來藥物的幫助下,他甩掉近20公斤,更擺脫腦中那股永恆的「食物噪音」,重新奪回身體與心靈的主導權。 現場掌聲雷動。這不僅是個人生命的見證,更是一個時代的加冕。禮來的市值自里克斯上任以來飆升超過860%,而旗下那款在台灣也極其風行的藥物「猛健樂」(Mounjaro,主要成分為替西帕肽),單季營收衝上81億美元,登頂地球史上最暢銷藥品的王座。然而,在這場勝利的交響曲中,里克斯的眼神卻異常冷靜。他的目光彷彿穿透了眼前的榮光,望向一片因巨大成功而被照亮的全新戰場,那裡更為複雜,也更為險惡。 這個成功故事的頂點,竟直接通往一個名為「甜蜜地獄」的序章。在這裡,勝利的果實本身,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