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是取代 150 國貨幣!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 AI、穩定幣與「萬物交易所」未來

目標是取代 150 國貨幣!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 AI、穩定幣與「萬物交易所」未來

在全球支付巨擘 Stripe 的共同創辦人 John Collison 與加密貨幣交易所龍頭 Coinbase 的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訪談中,兩位同樣在 2010 年代初期崛起的金融科技先驅,一同回顧加密貨幣產業從蠻荒西部到進入主流視野的驚心動魄旅程。Armstrong 的分享,不僅是 Coinbase 的成長史,更映照出整個產業在建立信任、應對威脅與探索未來時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在混沌中建立信任的堡壘

回憶起 2012 年創立 Coinbase 的初期,Armstrong 形容那是一個充滿矛盾與混亂的「狂野西部」。當時的比特幣聚會,參與者從頂尖的密碼學博士到無政府主義者,甚至有人在討論創立自己的宗教。在這樣的背景下,Coinbase 的勝出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幾個關鍵的早期決策。

第一個,也是最具爭議的決定,是選擇一條合規的道路。「我們決定遵循監管的路徑,這意味與美國政府合作,去申請各州的資金轉移許可證。」Armstrong 回憶,這個決定在當時的無政府主義社群中,幾乎被視為一種背叛。他穿著西裝參加聚會時,甚至被人嘲諷「你看起來像個銀行家」。然而,正是這種看似「不酷」的選擇,為 Coinbase 奠定最重要的基石。

第二個關鍵是積極累積「信譽指標」。Armstrong 提到:「我們嘗試盡可能地堆疊信譽指標。」從進入頂級加速器 Y Combinator,到在多數同業都無法做到的情況下,與矽谷銀行建立合作關係,這些指標讓 Coinbase 成為當時美國市場上,少數能讓用戶輕易連結銀行帳戶購買比特幣的公司,從而建立起難以超越的早期護城河。

相較於當時許多匿名的競爭對手,Armstrong 選擇將自己的名字與公司緊緊綁定。「公司是創辦人的倒影,」他強調,「這反映出我們的 DNA——我們是合法、值得信託的,並且是為了長期發展而努力。」這種公開透明的姿態,在 Mt. Gox 倒閉等事件頻傳的年代,為用戶提供一種稀缺的安全感。

生死一線的成長痛

當一家新創公司開始快速成長,挑戰往往不減反增。Armstrong 分享幾個幾乎讓公司毀於一旦的驚險時刻,凸顯在金融科技領域,生存往往只是一線之隔。

創立初期,隨著用戶存款快速逼近公司的資本額,Armstrong 意識到,存放於線上「熱錢包」的資金,隨時可能因駭客攻擊而灰飛煙滅。他回憶道:「我計算用戶存款的增長速度,意識到我們只剩下大約八週的時間,必須建立一套全新的冷儲存系統。」在朋友評估需要一個十人團隊花費數年才能完成的艱鉅任務面前,他和另一位工程師在極度睡眠不足的狀態下,硬是在時限內打造出第一代冷儲存架構。「如果我們再等久一點,公司一旦被駭,我們今天就不會存在。」

另一次危機發生在一個平凡的午餐時間,團隊發現系統出現大量異常退款。他們迅速意識到有駭客入侵客服帳戶,正以驚人速度將資金轉走。團隊果斷關閉整個網站,在驚險的十幾個小時內修補漏洞,才避免公司走向破產。「我們僅損失約五萬美元,但那純粹是運氣好,因為我們在駭客攻擊時是清醒的。」Armstrong 說,「事後回想,那就像拋硬幣一樣,我們經歷好幾次這樣的生死關頭。」

進化的攻防戰:從被動防守到主動出擊

隨著公司規模擴大,Coinbase 面臨的資安威脅也變得更加複雜與組織化。Armstrong 揭示一個外界鮮少知道的現實:來自北韓的網路攻擊者正大規模地試圖滲透加密貨幣公司。他們不僅遠端應徵工作,甚至會為了竊取資金而威脅利誘客服人員。

「我們發現北韓非常積極地竊取加密貨幣,」Armstrong 指出,「感覺他們每季都有數百名畢業生,全職投入這項工作。」為了應對,Coinbase 建立一套極為嚴格的安全體系,包括要求所有新進員工必須到美國參加實體報到,對接觸敏感系統的員工進行嚴格的背景審查,甚至要求他們必須是美國公民且家人在國內,以增加叛逃的威懾力。

對於內部威脅,Coinbase 採取零容忍政策。「當我們抓到內部人員的不當行為時,他們不是被請出門,而是直接進監獄。」Armstrong 強調,這種強烈的嚇阻效應至關重要。同時,他們也化被動為主動,向外部威脅者宣戰,例如懸賞高達兩千萬美元,徵求導致駭客被捕或定罪的線索,藉此向全球的網路犯罪份子傳達一個明確訊息:Coinbase 是一個難以攻克的目標。

加密貨幣的現在與未來:從價值儲存到萬物交易所

談到加密貨幣當前的實際應用,雙方都認同比特幣作為一種抗通膨的「價值儲存」工具已經確立。Armstrong 認為,比特幣的市值終將超越黃金。此外,「全天候資產交易」和以「穩定幣」為核心的支付,正成為下一個爆發點。

Armstrong 提出一個宏大的願景,稱之為「萬物交易所」(the everything exchange)。他預期,未來所有資產類別,從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到房地產,都會被代幣化並在區塊鏈上交易。「這將創造一個全球化、全天候的流動性市場,讓世界各地的普通人都有機會投資像輝達這樣的美國優質資產。」

穩定幣的普及,被視為推動加密貨幣支付進入主流的關鍵。最近通過的美國《Genoa-Sec Act》(通常指穩定幣法案),為穩定幣的發行提供明確的聯邦級監管框架,要求發行商必須有百分之百的現金或短期國債作為儲備。Armstrong 認為,這個法案如同為穩定幣蓋上官方認證的戳章,「它向所有處理支付的公司發出訊號:我們需要制定穩定幣策略。」

然而,技術與法規到位,不代表用戶會立即採用。Collison 以 QR Code 為例,這項技術存在數十年,直到智慧型手機相機原生支援,加上疫情催化無接觸支付的習慣,才在美國真正普及。同樣地,穩定幣支付也需要更流暢的用戶體驗,例如 NFC 感應支付的整合,以及用戶習慣的培養,才能迎來真正的爆發式成長。

重新定義金融版圖

對於傳統銀行的轉變,Armstrong 觀察到,銀行業正處於克里斯汀生(Clay Christensen)所描述的「創新者的兩難」中。儘管許多銀行高層,如摩根大通的 Jamie Dimon,態度從最初的極力反對轉為開始探索,但其內部文化與既有利益結構,使其難以真正擁抱這項顛覆性技術。

Armstrong 預言,最聰明的金融機構將會適應,但許多機構會被淘汰。而 Coinbase 的目標,是成為用戶的「主要金融帳戶」,或者說,成為美國市場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新世代銀行」(Neobank)。但他特別澄清,Coinbase 並不打算申請傳統的銀行牌照,因為那意味著要採行「部分準備金」制度,並接受極其嚴格的監管,這將扼殺創新。「我們希望維持百分之百的儲備,這對用戶更安全,也讓我們能更快速地迭代產品。」

對於比特幣的長期價值,Armstrong 給出一個大膽的預測:「我腦中的一個粗略想像是,我們將在 2030 年前看到價值一百萬美元的比特幣。」他認為,隨著監管日漸明朗,機構與主權基金的資金將持續湧入。更重要的是,在各國政府普遍面臨赤字支出的挑戰下,比特幣成為一種制衡力量。「如果美國因為失去財政紀律而將失去儲備貨幣地位,我寧願人們轉向比特幣,而不是人民幣。」從這個角度看,比特幣不僅是金融工具,更是維護經濟自由的重要制衡機制。

企業文化與領導哲學

在訪談的最後,Armstrong 也分享了 Coinbase 獨特的內部文化。他坦言,2020 年發布「使命優先」(mission first)的內部信,要求員工專注於公司使命,將與使命無關的政治議題留在工作之外,是他作為領導者所做過最重要也最艱難的決定之一。這個決定在當時引發巨大爭議,但他認為這為組織帶來必要的「清晰度」。

他還提到公司內部的創新機制,一種被稱為「內部創投」的模式。任何員工只要能說服幾位指定的決策者之一,就能獲得資源啟動新專案。令人驚訝的是,如今為 Coinbase 帶來巨額收入的穩定幣專案 USDC,當初 Armstrong 本人投的是反對票。「這件事時常提醒我,最好的點子不必來自於我,而是來自公司的每一個人。我的工作是創造一個能讓好點子發生並被培育的環境。」

從在混沌中尋找秩序,到在威脅中不斷進化,再到對未來金融體系的宏大構想,Brian Armstrong 的分享,為我們描繪一個正在從邊緣走向核心的加密貨幣世界。這趟旅程依舊充滿變數,但其底層的去中心化與開放協議精神,正持續地為全球金融體系帶來深刻而長遠的變革。

Read more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10 月 31 日,一架編號 YFQ-44A 的戰鬥機在美國某處完成首飛。這不是什麼大新聞,美國每年都有新飛機試飛。但這次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從第一次飛行開始,就沒有人在操控它。不是遙控,不是有人在地面握著操縱桿。飛機自己起飛、自己飛行、自己降落。操作員只是在旁邊看著,確保它不要做出什麼瘋狂的事。 歡迎來到半自主戰鬥機的時代。 556 天,從白紙到起飛 這架飛機叫 YFQ-44A,製造商是 Anduril,從決定要做這架飛機,到它真的飛上天,Anduril 花了 556 天。 這有多快?讓我們對比一下,F-35 Lightning II 從概念到首飛約 10 年,F-22 Raptor 從概念到首飛約 9 年,波音 787 從啟動到首飛約 6

By Fox Hsiao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2025年10月30日美股盤後,亞馬遜股價暴漲 13%。對於一家市值超過 2 兆美元的科技巨頭來說,單日這樣的漲幅並不常見。上一次出現類似幅度,還是在疫情初期線上零售需求爆發的時候。 但這次讓市場興奮的,不只是亮眼的財報數字,更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策略組合:一邊宣布裁員約 3 萬人、支付 18 億美元遣散費;一邊加碼 1250 億美元的 AI 資本支出,並承諾 2026 年繼續追加投資。 市場為什麼相信這個矛盾的策略?答案藏在 CEO Andy Jassy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那句霸氣的宣言裡:「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AWS 雲端服務營收年增 20.2%,創下 11 季以來新高。這個數字背後的戰略意義,遠超過表面看到的百分比。 過去三年,AWS 在 Google Cloud 和 Microsoft

By Fox Hsiao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在 AI 影片生成領域的獨角獸公司 HeyGen 達成「年營收一億美元」的里程碑之際,其創辦人兼 CEO Joshua Xu 分享了這份文件背後的故事: 「在內部,我們稱之為我們的『聖經』——這個系統指引我們從一百萬美元成長到一億美元的營收。它源自無數次的團隊討論、實驗以及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 我們分享它,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確實有效。這就是我們如何交付客戶價值、以比世界變化更快的速度學習,並持續駕馭浪潮的方式。」 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穩紮穩打、耗時數年的軟體開發模式已然失效,因為技術的根基每隔幾個月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如果你感覺追不上、感到焦慮,或是想知道頂尖團隊如何在這樣的混亂中脫穎而出,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你準備的。 這不只是一份開發指南,更像是一本經過實戰驗證的「戰時宣言」。它詳細闡述了 HeyGen 如何擁抱不確定性、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並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交付和迭代,在短短 29 個月內將年營收從一百萬美元推升至一億美元。 無論你是產品經理、工程師、設計師,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