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是取代 150 國貨幣!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 AI、穩定幣與「萬物交易所」未來

目標是取代 150 國貨幣!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 AI、穩定幣與「萬物交易所」未來

在全球支付巨擘 Stripe 的共同創辦人 John Collison 與加密貨幣交易所龍頭 Coinbase 的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訪談中,兩位同樣在 2010 年代初期崛起的金融科技先驅,一同回顧加密貨幣產業從蠻荒西部到進入主流視野的驚心動魄旅程。Armstrong 的分享,不僅是 Coinbase 的成長史,更映照出整個產業在建立信任、應對威脅與探索未來時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在混沌中建立信任的堡壘

回憶起 2012 年創立 Coinbase 的初期,Armstrong 形容那是一個充滿矛盾與混亂的「狂野西部」。當時的比特幣聚會,參與者從頂尖的密碼學博士到無政府主義者,甚至有人在討論創立自己的宗教。在這樣的背景下,Coinbase 的勝出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幾個關鍵的早期決策。

第一個,也是最具爭議的決定,是選擇一條合規的道路。「我們決定遵循監管的路徑,這意味與美國政府合作,去申請各州的資金轉移許可證。」Armstrong 回憶,這個決定在當時的無政府主義社群中,幾乎被視為一種背叛。他穿著西裝參加聚會時,甚至被人嘲諷「你看起來像個銀行家」。然而,正是這種看似「不酷」的選擇,為 Coinbase 奠定最重要的基石。

第二個關鍵是積極累積「信譽指標」。Armstrong 提到:「我們嘗試盡可能地堆疊信譽指標。」從進入頂級加速器 Y Combinator,到在多數同業都無法做到的情況下,與矽谷銀行建立合作關係,這些指標讓 Coinbase 成為當時美國市場上,少數能讓用戶輕易連結銀行帳戶購買比特幣的公司,從而建立起難以超越的早期護城河。

相較於當時許多匿名的競爭對手,Armstrong 選擇將自己的名字與公司緊緊綁定。「公司是創辦人的倒影,」他強調,「這反映出我們的 DNA——我們是合法、值得信託的,並且是為了長期發展而努力。」這種公開透明的姿態,在 Mt. Gox 倒閉等事件頻傳的年代,為用戶提供一種稀缺的安全感。

生死一線的成長痛

當一家新創公司開始快速成長,挑戰往往不減反增。Armstrong 分享幾個幾乎讓公司毀於一旦的驚險時刻,凸顯在金融科技領域,生存往往只是一線之隔。

創立初期,隨著用戶存款快速逼近公司的資本額,Armstrong 意識到,存放於線上「熱錢包」的資金,隨時可能因駭客攻擊而灰飛煙滅。他回憶道:「我計算用戶存款的增長速度,意識到我們只剩下大約八週的時間,必須建立一套全新的冷儲存系統。」在朋友評估需要一個十人團隊花費數年才能完成的艱鉅任務面前,他和另一位工程師在極度睡眠不足的狀態下,硬是在時限內打造出第一代冷儲存架構。「如果我們再等久一點,公司一旦被駭,我們今天就不會存在。」

另一次危機發生在一個平凡的午餐時間,團隊發現系統出現大量異常退款。他們迅速意識到有駭客入侵客服帳戶,正以驚人速度將資金轉走。團隊果斷關閉整個網站,在驚險的十幾個小時內修補漏洞,才避免公司走向破產。「我們僅損失約五萬美元,但那純粹是運氣好,因為我們在駭客攻擊時是清醒的。」Armstrong 說,「事後回想,那就像拋硬幣一樣,我們經歷好幾次這樣的生死關頭。」

進化的攻防戰:從被動防守到主動出擊

隨著公司規模擴大,Coinbase 面臨的資安威脅也變得更加複雜與組織化。Armstrong 揭示一個外界鮮少知道的現實:來自北韓的網路攻擊者正大規模地試圖滲透加密貨幣公司。他們不僅遠端應徵工作,甚至會為了竊取資金而威脅利誘客服人員。

「我們發現北韓非常積極地竊取加密貨幣,」Armstrong 指出,「感覺他們每季都有數百名畢業生,全職投入這項工作。」為了應對,Coinbase 建立一套極為嚴格的安全體系,包括要求所有新進員工必須到美國參加實體報到,對接觸敏感系統的員工進行嚴格的背景審查,甚至要求他們必須是美國公民且家人在國內,以增加叛逃的威懾力。

對於內部威脅,Coinbase 採取零容忍政策。「當我們抓到內部人員的不當行為時,他們不是被請出門,而是直接進監獄。」Armstrong 強調,這種強烈的嚇阻效應至關重要。同時,他們也化被動為主動,向外部威脅者宣戰,例如懸賞高達兩千萬美元,徵求導致駭客被捕或定罪的線索,藉此向全球的網路犯罪份子傳達一個明確訊息:Coinbase 是一個難以攻克的目標。

加密貨幣的現在與未來:從價值儲存到萬物交易所

談到加密貨幣當前的實際應用,雙方都認同比特幣作為一種抗通膨的「價值儲存」工具已經確立。Armstrong 認為,比特幣的市值終將超越黃金。此外,「全天候資產交易」和以「穩定幣」為核心的支付,正成為下一個爆發點。

Armstrong 提出一個宏大的願景,稱之為「萬物交易所」(the everything exchange)。他預期,未來所有資產類別,從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到房地產,都會被代幣化並在區塊鏈上交易。「這將創造一個全球化、全天候的流動性市場,讓世界各地的普通人都有機會投資像輝達這樣的美國優質資產。」

穩定幣的普及,被視為推動加密貨幣支付進入主流的關鍵。最近通過的美國《Genoa-Sec Act》(通常指穩定幣法案),為穩定幣的發行提供明確的聯邦級監管框架,要求發行商必須有百分之百的現金或短期國債作為儲備。Armstrong 認為,這個法案如同為穩定幣蓋上官方認證的戳章,「它向所有處理支付的公司發出訊號:我們需要制定穩定幣策略。」

然而,技術與法規到位,不代表用戶會立即採用。Collison 以 QR Code 為例,這項技術存在數十年,直到智慧型手機相機原生支援,加上疫情催化無接觸支付的習慣,才在美國真正普及。同樣地,穩定幣支付也需要更流暢的用戶體驗,例如 NFC 感應支付的整合,以及用戶習慣的培養,才能迎來真正的爆發式成長。

重新定義金融版圖

對於傳統銀行的轉變,Armstrong 觀察到,銀行業正處於克里斯汀生(Clay Christensen)所描述的「創新者的兩難」中。儘管許多銀行高層,如摩根大通的 Jamie Dimon,態度從最初的極力反對轉為開始探索,但其內部文化與既有利益結構,使其難以真正擁抱這項顛覆性技術。

Armstrong 預言,最聰明的金融機構將會適應,但許多機構會被淘汰。而 Coinbase 的目標,是成為用戶的「主要金融帳戶」,或者說,成為美國市場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新世代銀行」(Neobank)。但他特別澄清,Coinbase 並不打算申請傳統的銀行牌照,因為那意味著要採行「部分準備金」制度,並接受極其嚴格的監管,這將扼殺創新。「我們希望維持百分之百的儲備,這對用戶更安全,也讓我們能更快速地迭代產品。」

對於比特幣的長期價值,Armstrong 給出一個大膽的預測:「我腦中的一個粗略想像是,我們將在 2030 年前看到價值一百萬美元的比特幣。」他認為,隨著監管日漸明朗,機構與主權基金的資金將持續湧入。更重要的是,在各國政府普遍面臨赤字支出的挑戰下,比特幣成為一種制衡力量。「如果美國因為失去財政紀律而將失去儲備貨幣地位,我寧願人們轉向比特幣,而不是人民幣。」從這個角度看,比特幣不僅是金融工具,更是維護經濟自由的重要制衡機制。

企業文化與領導哲學

在訪談的最後,Armstrong 也分享了 Coinbase 獨特的內部文化。他坦言,2020 年發布「使命優先」(mission first)的內部信,要求員工專注於公司使命,將與使命無關的政治議題留在工作之外,是他作為領導者所做過最重要也最艱難的決定之一。這個決定在當時引發巨大爭議,但他認為這為組織帶來必要的「清晰度」。

他還提到公司內部的創新機制,一種被稱為「內部創投」的模式。任何員工只要能說服幾位指定的決策者之一,就能獲得資源啟動新專案。令人驚訝的是,如今為 Coinbase 帶來巨額收入的穩定幣專案 USDC,當初 Armstrong 本人投的是反對票。「這件事時常提醒我,最好的點子不必來自於我,而是來自公司的每一個人。我的工作是創造一個能讓好點子發生並被培育的環境。」

從在混沌中尋找秩序,到在威脅中不斷進化,再到對未來金融體系的宏大構想,Brian Armstrong 的分享,為我們描繪一個正在從邊緣走向核心的加密貨幣世界。這趟旅程依舊充滿變數,但其底層的去中心化與開放協議精神,正持續地為全球金融體系帶來深刻而長遠的變革。

Read more

Palantir 財報會議揭示:以「本體論」為核心,驅動美國 AI 產業革命

Palantir 財報會議揭示:以「本體論」為核心,驅動美國 AI 產業革命

Palantir 近期公布其 2025 年第二季財報,會議中揭露的各項數據與高階主管的發言,不僅展現驚人的業務成長,更清晰描繪出公司在當前 AI 浪潮中的核心定位與未來藍圖。整場會議的核心論述,圍繞在 Palantir 如何憑藉其深耕多年的「本體論(Ontology)」技術,在大型語言模型(LLM)普及的時代中,成為企業實現 AI 價值的關鍵樞紐。 財務表現強勁,美國市場成增長火車頭 首先,從財務數據觀察,Palantir 的增長動能顯著。公司單季總營收首次突破十億美元,年增率高達 48%,遠超市場預期。其中,美國市場的表現尤其突出,已佔公司總營收的 73%。美國整體業務年增 68%,其商業業務的年增率更高達 93%,政府業務也實現 53% 的穩健增長。 這些數字的背後,是「40 法則(Rule of 40)

By Fox Hsiao
Palmer Luckey 台灣大學演講全文:威懾、科技與防衛台灣

Palmer Luckey 台灣大學演講全文:威懾、科技與防衛台灣

(感謝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組織本次活動,以下為演講正文) 非常感謝各位來到這裡,也感謝國立台灣大學接待我。在開始之前,我想提一下,外面我一些好意的朋友,他們非常不高興,告訴我不應該向以色列出售武器。「是的,別把武器用於種族滅絕!」 但我想他們可能搞錯了,Anduril 其實沒有賣任何東西給以色列。我不是說這麼做是多麼糟糕的事,但我可能真的不是他們該抗議的對象。 我認為這其實很不幸地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有太多人根本沒來過這裡,完全沒來過台灣。所以很不幸地,我是少數幾個來到這裡的人之一,我想這也使我成為了整個西方軍火製造社群的化身。 我的名字是帕爾默・拉奇(Palmer Luckey),我是 Anduril Industries 的創辦人,這是一家國防產品公司。我們的使命是運用先進科技,徹底轉變美國及其盟友、夥伴與朋友們的軍事能力。 Oculus創辦人的起落與抉擇 但我並非從國防領域開啟我的職業生涯。當我十九歲時,還住在露營拖車裡,做著最低時薪的兼職工作來養活自己上學。在我想出如何製造更好、更便宜的虛擬實境(VR)頭戴裝置後,我創辦了一家名為 Oculus VR 的公司,這在當

By Fox Hsiao
Kyle Vogt 創辦三家十億美元公司,這次他要用機器人終結你最討厭的家事

Kyle Vogt 創辦三家十億美元公司,這次他要用機器人終結你最討厭的家事

Kyle Vogt,這位成功創辦 Twitch 與 Cruise、兩家市值超過十億美元公司的連續創業家,如今將目光投向一個更具挑戰性、也更貼近日常的領域:家用機器人。他的新創事業 The Bot Company,試圖解答一個自現代科技萌芽以來,便縈繞在人們心中的夢想:我們何時能擁有一位真正的家務幫手? 這場深度對談,不僅揭示 The Bot Company 的產品哲學與商業策略,更是一位歷經多次創業浪潮洗禮的先行者,對於技術典範、團隊建構,乃至於創業初衷的深刻反思。 為何是現在?AI 賦予機器人全新靈魂 長久以來,家用機器人始終是科技界的聖杯,看似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從科幻小說到學術實驗室,無數原型機來來去去,但沒有一個能真正走入家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員。Vogt 指出,關鍵的瓶頸在於,傳統機器人被設計來執行精準、重複的任務,它們在結構化的工廠環境中表現優異,但面對家庭這個充滿變數的場域,便顯得捉襟見肘。 家庭環境的複雜度,堪稱機器人版的「極限體能王」障礙賽。

By Fox Hsiao
川普 AI 霸權三本柱:法規鬆綁、能源自主、全球輸出,一柱都不能少!

川普 AI 霸權三本柱:法規鬆綁、能源自主、全球輸出,一柱都不能少!

川普開宗明義指出,人工智慧是本世紀最重要的技術革命,其影響力將遍及從醫療、製造到國防的每個領域。他將AI的發展視為一場攸關國家未來的激烈競賽,並斷言美國不僅是這場競賽的發起者,也必須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他強調,不允許任何國家,特別是潛在的競爭對手,透過掌握AI技術來制定威脅美國價值觀與利益的全球規則。 為了實現「美國優先」的AI霸權,川普政府的政策將圍繞一個中心思想展開:為美國的創新者掃除一切障礙,並提供其所需的一切資源。這不僅是一句口號,更體現於他隨後簽署的一系列具體行政命令。 政策支柱一:鬆綁法規,釋放創新動能 川普論述中,最關鍵的一項政策是徹底改革美國的監管環境。他認為,當前由各州獨立制定法規的模式,將成為AI產業發展的致命枷鎖。他直言,若讓五十個州各自為政,那麼最嚴格、最保守的州法規將會成為全國的實質標準,迫使企業必須遵循最低的共同標準,從而扼殺創新與競爭力。他以過去廢除加州汽車排放標準為例,主張一個統一、理性的聯邦標準,才能避免企業陷入無盡的訴訟與法規泥沼。 他提出,政府的角色並非透過繁瑣的「紅頭繩」(red tape)來束縛產業,而是要提供明確的「綠燈」,鼓勵企業大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