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Google CEO Eric Schmidt:AI 革命被嚴重低估,生產力將破表年成長 30%

前 Google 執行長艾立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近期在 TED 訪談中,分享了他對人工智慧(AI)發展的深刻觀察與前瞻思考。他認為,AI 的革命遠比多數人想像的要來得深遠,不只會寫作聊天(如 ChatGPT),更關鍵的進展在於 AI 已具備「規劃」與「策略」能力,能像「代理人」一樣執行複雜任務,這將是未來所有業務的核心。
施密特指出,這波由 AlphaGo 驚人棋步為開端(展現 AI 能發明人類未曾見過的方法),現已進入「規劃與策略」的新階段。目前的 AI 系統已能透過大量試驗與回饋,學習並執行複雜的步驟序列,就像在思考一樣。
然而,這場革命伴隨三大嚴峻挑戰:
1. 龐大的運算與能源需求: 訓練及運行先進 AI 需要天文數字般的運算力,耗電量極高。施密特以美國為例,估計需要新增 90 GW 電力,相當於 90 座核電廠!他認為,即使演算法會更有效率,運算需求仍呈指數級增長,能源是迫在眉睫的國家級問題。
2. 資料枯竭: 公開網路上的文本資料遲早會被「吃完」,AI 將需要學會生成自己的訓練資料。
3. 知識創造的極限: AI 如何能像愛因斯坦一樣,在毫不相關的領域間發現並應用新的模式,創造出真正全新的知識?施密特稱這是「目標非定常性」問題,是 AI 能否突破現有知識框架、實現科學新發現的關鍵。
除了技術限制,施密特也對 AI 的「自主性」和「兩用性」感到擔憂。AI 代理人若能未經人類許可自我改進或複製,將難以控制。同時,AI 晶片與技術的兩用性(軍事與民用),使大國間(尤其是美中)的競爭異常激烈。
施密特憂心,在競逐 AI 領先地位的賽局中,如果一方認為自己會落後,可能會採取極端手段(如攻擊對方資料中心),帶來類似核威懾時代的危險不穩定性,甚至可能因意外引發衝突。他強調各國政府和外交界需要立即開始討論這些風險與護欄。
他同時提到一個矛盾:為防範 AI 被不法之徒濫用(如非國家行為者),可能需要能追蹤用戶身份的系統,但這又可能意外建構出一個全面監控的社會。施密特認為,解決之道在於堅守「個人自由」的核心價值,並利用零知識證明等加密技術,實現「人類證明」而非全面的身份監控。
儘管挑戰重重,施密特對 AI 的未來充滿樂觀願景:
1. 醫療: 加速藥物靶點發現、降低臨床試驗成本,目標是根除疾病。
2. 科學: 探索宇宙奧秘(暗能量/暗物質)、推動物質科學革命。
3. 教育: 實現人人享有個人化、多語言、互動式 AI 家教。
4. 醫療保健: 為全球醫療資源匱乏地區提供 AI 醫生助理。
他認為,這些宏大目標並非遙不可及,它們所需的技術已存在,只是需要人類社會「決定」去實現。
展望未來,施密特指出 AI 將帶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飛躍(估計年增 30%),這將改變經濟模式,也幫助人類社會因應如亞洲生育率下降導致的勞動力短缺。雖然 AI 會取代部分工作,但人類的本質不會改變,職位會往更複雜、需要更高判斷力的方向發展。
最後,施密特給予大眾的建議是:將 AI 視為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人類很難理解指數級的進步,所以不要停下腳步,要每天擁抱並學習這項技術。無論你的職業是什麼,不利用 AI 將會失去競爭力,務必快速採用。他對 AI 系統的發展速度感到震驚,每天都有新的商業應用顛覆既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