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進展變慢了?AlphaGo 核心研究員:我們正處於指數成長最陡峭的一段

AI進展變慢了?AlphaGo 核心研究員:我們正處於指數成長最陡峭的一段

身為人工智慧研究機構 Anthropic的 研究員,朱利安·施里特維澤(Julian Schrittwieser)的職業生涯,幾乎等同於AI最前沿突破的同義詞。他曾是Google DeepMind團隊的核心成員,其名字與AlphaGo、AlphaZero、MuZero到AlphaCode等一系列改變世界的AI專案緊密相連。

從征服圍棋,到探索演算法、生成程式碼,施里特維澤始終站在推動AI能力邊界的第一線。憑藉如此深厚的背景,昨天公開撰文示警,指出大眾普遍未能理解AI進展的「指數型」本質時,這份觀察就格外值得我們重視。我們似乎又一次,在指數型成長的浪潮前,選擇視而不見。

施里特維澤在文章中直言,大眾的認知與討論,時常瀰漫一種奇特的氛圍,讓人想起數年前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的情境。當時,數據早已清晰揭示指數型傳播的軌跡,預示一場全球大流行即將到來,但許多人卻依舊將其視為遙遠的局部現象。如今,AI的進展正以同樣驚人的速度奔馳,但公眾的反應卻如出一轍。

「人們注意到AI現在可以編寫程式、設計網站,但它仍然會犯錯或走向錯誤的方向,然後他們不知何故就跳到結論,認為AI永遠無法在這些任務上達到人類水平,或者只會產生微小的影響。」這種結論忽略一個關鍵事實:僅僅在幾年之前,讓AI執行這些任務還完全是科幻小說的情節。又或者,人們在比較兩個相鄰世代的模型時,因為未察覺到對話體驗有巨大差異,便斷定AI的發展正在趨緩。這種憑藉直覺的線性思維,正讓我們嚴重低估即將發生的變革。

Replit創辦人阿姆賈德·馬薩德(Amjad Masad)也描述這種感受:「在許多方面,人工智慧的進展感覺是漸進式的。」他點出,當從GPT-2躍升至GPT-3時,消費者還能感到震撼,但到了現在,「他們卻難以分辨GPT-5的改進之處。」然而,在消費級聊天機器人看似平緩的體驗曲線之下,一股更強大的力量正在以清晰且可衡量的方式,經歷爆炸性的成長。

拆解指數曲線的迷思要準確評估AI的進展,需要專業且系統性的方法。施里特維澤引用專門研究AI能力的機構METR最近發布的報告《衡量AI完成長任務的能力》,該研究專注於衡量模型能自主執行軟體工程任務的時長,這正是馬薩德所強調的「自主代理程式」能力。報告中的圖表清晰地呈現一條指數型成長的趨勢線。例如,七個月前發布的Sonnet 3.7模型,已經能在長達一小時的任務中,達到50%的成功率。

施里特維澤引導我們去看METR網站上即時更新的數據圖表,包含Grok 4、Opus 4.1及GPT-5等更新的模型,不僅完全符合原先「模型能力每七個月翻一倍」的預測,甚至還稍微超出趨勢線,頂尖模型已能成功處理超過兩小時的任務。這條陡峭上揚的曲線,是理解AI真實進展的關鍵鑰匙。它意味著,我們不能用看待過去的方式來預測未來。

線性的預期會告訴我們,從一小時到兩小時的進步,下一步或許是三小時。但指數型的現實卻是,能力的翻倍是以固定的時間間隔發生,成長的絕對值會越來越大,其速度遠超人類的直覺。從程式碼到各行各業的全面滲透當然,一個合理的質疑是:軟體工程的表現,能夠推及到更廣泛的經濟領域嗎?畢竟,這可能是AI實驗室工程師最熟悉的場景。

為回答這個問題,施里特維澤轉向另一份由OpenAI發布的重量級研究GDPval。這份評估報告涵蓋的範圍極廣,橫跨9個產業、44種不同職業,總計1320項任務。所有任務均來自經驗豐富的業界專家,並由評分人員進行盲測比較。結果呈現出相似的趨勢。在GDPval的圖表中,最新的GPT-5模型在多項職業的表現上,已經驚人地接近人類專家的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比GPT-5更早發布的Claude Opus 4.1,其表現甚至超越GPT-5,幾乎與業界專家的水準並駕齊驅。

施里特維澤特別讚揚OpenAI公布這項評估的正直行為,因為它誠實地展示一個來自競爭對手的模型,在某些方面超越自家的旗艦模型。這顯示出業界對於推動有益的AI發展,抱持著超越商業競爭的關懷。一個被低估的預測工具當我們將這些跨越多年、橫跨多個產業的指數型性能提升趨勢放在一起,一個清晰的圖像便浮現出來。

施里特維澤直言:「如果這些進步突然停止,那將會是極度令人意外的。」他認為,即使只是對現有趨勢進行相對保守的推斷,都指向一個明確的未來。他提出一個簡單卻強大的預測方法:在圖表上畫直線。「這聽起來可能過於簡化,但透過在圖表上延伸直線來做預測,很可能比大多數『專家』,甚至比多數領域專家,更能為你提供一個更好的未來模型。」

他的預測是:

- 到2026年中期,AI模型將能夠自主工作一整個工作日(8小時)。

- 在2026年底前,至少會有一款模型在眾多行業的表現上,能與人類專家匹敵。

- 到2027年底,模型在許多任務上的表現,將頻繁超越人類專家。

這個未來並非遙不可及,它就在指數曲線的下一段延伸線上。然而,當前的公共討論與政策制定,顯然尚未準備好應對如此巨大的變革。我們的心智模型,依舊習慣於用過去的步調去衡量未來,這種慣性,正是我們理解指數型成長最大的障礙。

在文章的討論區,有讀者提出AI的進步與病毒傳播或摩爾定律的機制不同。施里特維澤同意AI成長的因果過程更為複雜,但他巧妙地回應,摩爾定律本身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它主要是一個統計觀察,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要做出比「直接延伸對數圖上的直線」更好的預測,極其困難。他強調,至少在短期一到兩年內,同樣的邏輯極可能適用於AI的進展。

我們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數據和圖表所描繪的,是一個即將因AI而徹底重塑的經濟與社會樣貌。繼續用線性的、漸進的思維去應對一個指數型的現實,無異於在海嘯來臨前,還在爭論沙灘上的遮陽傘該擺在哪個位置。理解指數型成長,不僅是一個數學概念的認知,更是我們能否為未來做好準備的關鍵第一步。

Read more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10 月 31 日,一架編號 YFQ-44A 的戰鬥機在美國某處完成首飛。這不是什麼大新聞,美國每年都有新飛機試飛。但這次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從第一次飛行開始,就沒有人在操控它。不是遙控,不是有人在地面握著操縱桿。飛機自己起飛、自己飛行、自己降落。操作員只是在旁邊看著,確保它不要做出什麼瘋狂的事。 歡迎來到半自主戰鬥機的時代。 556 天,從白紙到起飛 這架飛機叫 YFQ-44A,製造商是 Anduril,從決定要做這架飛機,到它真的飛上天,Anduril 花了 556 天。 這有多快?讓我們對比一下,F-35 Lightning II 從概念到首飛約 10 年,F-22 Raptor 從概念到首飛約 9 年,波音 787 從啟動到首飛約 6

By Fox Hsiao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2025年10月30日美股盤後,亞馬遜股價暴漲 13%。對於一家市值超過 2 兆美元的科技巨頭來說,單日這樣的漲幅並不常見。上一次出現類似幅度,還是在疫情初期線上零售需求爆發的時候。 但這次讓市場興奮的,不只是亮眼的財報數字,更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策略組合:一邊宣布裁員約 3 萬人、支付 18 億美元遣散費;一邊加碼 1250 億美元的 AI 資本支出,並承諾 2026 年繼續追加投資。 市場為什麼相信這個矛盾的策略?答案藏在 CEO Andy Jassy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那句霸氣的宣言裡:「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AWS 雲端服務營收年增 20.2%,創下 11 季以來新高。這個數字背後的戰略意義,遠超過表面看到的百分比。 過去三年,AWS 在 Google Cloud 和 Microsoft

By Fox Hsiao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在 AI 影片生成領域的獨角獸公司 HeyGen 達成「年營收一億美元」的里程碑之際,其創辦人兼 CEO Joshua Xu 分享了這份文件背後的故事: 「在內部,我們稱之為我們的『聖經』——這個系統指引我們從一百萬美元成長到一億美元的營收。它源自無數次的團隊討論、實驗以及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 我們分享它,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確實有效。這就是我們如何交付客戶價值、以比世界變化更快的速度學習,並持續駕馭浪潮的方式。」 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穩紮穩打、耗時數年的軟體開發模式已然失效,因為技術的根基每隔幾個月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如果你感覺追不上、感到焦慮,或是想知道頂尖團隊如何在這樣的混亂中脫穎而出,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你準備的。 這不只是一份開發指南,更像是一本經過實戰驗證的「戰時宣言」。它詳細闡述了 HeyGen 如何擁抱不確定性、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並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交付和迭代,在短短 29 個月內將年營收從一百萬美元推升至一億美元。 無論你是產品經理、工程師、設計師,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