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世界就是中國",創投教父安德森描繪美國「新工業革命」藍圖

"錯過,世界就是中國",創投教父安德森描繪美國「新工業革命」藍圖

創投家暨科技思想家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在對談中,便從19世紀末的「美國系統」(American System)談起,剖析當前美國面臨的困境,並指向一條由人工智慧(AI)與實體機器人技術驅動的再工業化之路。


被遺忘的「美國系統」:工業化成功的藍圖

對談始於一個看似遙遠的歷史參照:美國第25任總統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與其背後的「美國系統」。此經濟哲學源自美國首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核心思想相當清晰:一個國家若要實現工業化,不能僅僅依賴單一技術或幾家龍頭企業,而是必須建立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

這套系統的初期策略是採取高度保護主義。透過關稅壁壘,保護初生的國內產業,從汽車製造到零件供應商,形成一個緊密的產業聚落,使其免於如當時日不落帝國等成熟工業強權的毀滅性競爭。等到國內產業生態系茁壯,具備全球競爭力之後,再轉向擁抱自由貿易,為其產品開拓海外市場。這套「先保護、後開放」的模式,不僅成功催生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輝煌,日後也成為德國、日本、韓國,乃至當前中國產業崛起的共通劇本。

這個歷史觀察點出一個核心問題:美國是否還渴望成為一個工業超級大國?19世紀的美國對此目標毫不含糊,但今日的美國社會,對此似乎充滿矛盾與猶豫。

去工業化的後果:經濟緩成長與社會大斷裂

自1970年代起,美國經濟迎來結構性轉型。經濟成長的引擎,從工業製造轉向以金融、科技為主的服務業與知識經濟。這個轉變雖然造就矽谷等地的繁榮,讓美國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輸出國,但也帶來兩個深遠的負面影響。

首先是經濟成長率的永久性降檔。相較於工業化時期的飛速成長,近五十年的美國,無論是生產力或經濟成長,都進入一個相對緩慢的區間。緩慢的成長如同溫水煮蛙,讓社會陷入零和遊戲的思維困境,資源分配的鬥爭加劇,成為催生民粹主義的溫床。

其次,更危險的是,它造成城市與鄉村之間一道巨大的鴻溝。知識經濟將高薪工作與財富高度集中於少數大都會區。這些城市像磁鐵般,吸引著兩類族群:一端是能負擔高昂房價的頂尖知識精英,另一端則是依賴社會福利與低薪服務業的底層階級。被擠出城市的,是整個中產階級。他們被迫遷往生活成本較低的鄉村,卻發現那裡的工業基礎早已流失,缺乏優質的就業機會。

這種「頂層加底層」對抗「中層」的城市結構,不僅讓都會區的治理日益失能、貧富差距惡化,更激化城市精英與鄉村民眾之間的文化對立與政治撕裂,形成當前美國社會最不穩定的斷層線。

AI的雙重角色:從軟體革命到實體再工業化

面對此困境,安德里森認為,答案並非試圖尋回那些早已不具成本效益的傳統製造業工作,而是要大膽擁抱下一波技術革命。這波革命的核心,正是人工智慧。

當前的AI,主要以軟體形式存在,例如語言模型。它極大化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進一步鞏固城市作為創新中心的地位。然而,AI的下一篇章,將是「實體化AI」(Embodied AI),也就是先進機器人技術。從自動駕駛車輛、自主無人機到通用型人形機器人,這項轉變已在發生。

安德里森預測,機器人產業將是地球史上最龐大的產業。未來世界將有數百億、甚至數千億個各種形態的機器人,執行各式各樣的任務。而這些機器人,需要被設計、被製造。這正是美國再工業化的巨大契機。

未來的工廠,不是重現勞力密集、單調重複的生產線,而是充滿自動化設備與高階機器人的「外星人無畏艦工廠」(Alien Dreadnought Factories)。這將創造出大量分布於全國各地、需要高階技術與設計能力的新型態製造業工作,從而為被掏空的鄉村地帶注入新的經濟活水,彌合城鄉差距。從國家安全角度看,若美國不主導這場機器人革命,未來世界將被中國製造的機器人所環繞,其戰略後果不堪設想。

打破發展瓶頸:政策抉擇與解放生產力

這幅樂觀的未來圖景並非唾手可得。安德里森強調,社會的現狀是源於過去一系列的政策選擇,而非不可逆轉的經濟宿命。例如,美國曾有宏大的核能發展計畫,卻因後續成立的監管機構而停滯。同理,通往AI與機器人驅動的富足未來,也需要做出正確的政策抉擇。

其中,最關鍵的挑戰在於打破三大「成本病」(Cost Disease)領域的僵局:住宅、教育與醫療。過去數十年,凡是科技觸及的領域,如電子產品,價格皆大幅下降;唯獨這三項構成美國夢基石的領域,價格如脫韁野馬般飆漲。
其病根如出一轍:過度嚴格的法規限制供給(如土地使用分區法規、大學認證門檻、醫療執照),而政府又不斷透過補貼刺激需求,導致價格螺旋式上升。這三大領域同時也是科技滲透最困難、最受既得利益者與官僚體系保護的堡壘。

一個鮮明的反例是LASIK雷射近視手術。由於它被歸類為自費醫美,游離於僵化的健保體系之外,市場競爭與技術創新得以充分發揮作用。其結果是手術品質逐年提升,價格卻持續下降,展現一旦生產力被解放,可能帶來的美好成果。

此外,安德里森也尖銳地指出,高等教育與菁英就業領域中,僵化的多元化、公平與共融(DEI)政策與移民制度的交織,正系統性地將美國本土,特別是中西部與南部地區的優秀人才排除在外,這不僅浪費國家潛在的人才庫,也持續餵養著社會的疏離感與憤怒。

最終,美國的未來取決於一場集體意志的抉擇。社會必須形成共識:我們不能再容忍一個機會分配極度不均、中產階級難以負擔住房、教育與醫療的社會。透過正確的政策鬆綁,釋放科技在實體經濟中的潛能,並重新發掘與培育被忽略的國內人才,美國方能開啟一個經濟高速成長、社會重新整合的嶄新時代。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維繫國家凝聚力與全球領導地位的根本挑戰。

Read more

目標是取代 150 國貨幣!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 AI、穩定幣與「萬物交易所」未來

目標是取代 150 國貨幣!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 AI、穩定幣與「萬物交易所」未來

在全球支付巨擘 Stripe 的共同創辦人 John Collison 與加密貨幣交易所龍頭 Coinbase 的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訪談中,兩位同樣在 2010 年代初期崛起的金融科技先驅,一同回顧加密貨幣產業從蠻荒西部到進入主流視野的驚心動魄旅程。Armstrong 的分享,不僅是 Coinbase 的成長史,更映照出整個產業在建立信任、應對威脅與探索未來時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在混沌中建立信任的堡壘 回憶起 2012 年創立 Coinbase 的初期,Armstrong 形容那是一個充滿矛盾與混亂的「狂野西部」。當時的比特幣聚會,參與者從頂尖的密碼學博士到無政府主義者,甚至有人在討論創立自己的宗教。在這樣的背景下,Coinbase 的勝出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幾個關鍵的早期決策。 第一個,也是最具爭議的決定,是選擇一條合規的道路。「我們決定遵循監管的路徑,這意味與美國政府合作,去申請各州的資金轉移許可證。」Armstrong 回憶,這個決定在當時的無政府主義社群中,幾乎被視為一種背叛。他穿著西裝參加聚會時,甚至被人嘲諷「

By Fox Hsiao
Palantir 財報會議揭示:以「本體論」為核心,驅動美國 AI 產業革命

Palantir 財報會議揭示:以「本體論」為核心,驅動美國 AI 產業革命

Palantir 近期公布其 2025 年第二季財報,會議中揭露的各項數據與高階主管的發言,不僅展現驚人的業務成長,更清晰描繪出公司在當前 AI 浪潮中的核心定位與未來藍圖。整場會議的核心論述,圍繞在 Palantir 如何憑藉其深耕多年的「本體論(Ontology)」技術,在大型語言模型(LLM)普及的時代中,成為企業實現 AI 價值的關鍵樞紐。 財務表現強勁,美國市場成增長火車頭 首先,從財務數據觀察,Palantir 的增長動能顯著。公司單季總營收首次突破十億美元,年增率高達 48%,遠超市場預期。其中,美國市場的表現尤其突出,已佔公司總營收的 73%。美國整體業務年增 68%,其商業業務的年增率更高達 93%,政府業務也實現 53% 的穩健增長。 這些數字的背後,是「40 法則(Rule of 40)

By Fox Hsiao
Palmer Luckey 台灣大學演講全文:威懾、科技與防衛台灣

Palmer Luckey 台灣大學演講全文:威懾、科技與防衛台灣

(感謝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組織本次活動,以下為演講正文) 非常感謝各位來到這裡,也感謝國立台灣大學接待我。在開始之前,我想提一下,外面我一些好意的朋友,他們非常不高興,告訴我不應該向以色列出售武器。「是的,別把武器用於種族滅絕!」 但我想他們可能搞錯了,Anduril 其實沒有賣任何東西給以色列。我不是說這麼做是多麼糟糕的事,但我可能真的不是他們該抗議的對象。 我認為這其實很不幸地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有太多人根本沒來過這裡,完全沒來過台灣。所以很不幸地,我是少數幾個來到這裡的人之一,我想這也使我成為了整個西方軍火製造社群的化身。 我的名字是帕爾默・拉奇(Palmer Luckey),我是 Anduril Industries 的創辦人,這是一家國防產品公司。我們的使命是運用先進科技,徹底轉變美國及其盟友、夥伴與朋友們的軍事能力。 Oculus創辦人的起落與抉擇 但我並非從國防領域開啟我的職業生涯。當我十九歲時,還住在露營拖車裡,做著最低時薪的兼職工作來養活自己上學。在我想出如何製造更好、更便宜的虛擬實境(VR)頭戴裝置後,我創辦了一家名為 Oculus VR 的公司,這在當

By Fox Hsiao
Kyle Vogt 創辦三家十億美元公司,這次他要用機器人終結你最討厭的家事

Kyle Vogt 創辦三家十億美元公司,這次他要用機器人終結你最討厭的家事

Kyle Vogt,這位成功創辦 Twitch 與 Cruise、兩家市值超過十億美元公司的連續創業家,如今將目光投向一個更具挑戰性、也更貼近日常的領域:家用機器人。他的新創事業 The Bot Company,試圖解答一個自現代科技萌芽以來,便縈繞在人們心中的夢想:我們何時能擁有一位真正的家務幫手? 這場深度對談,不僅揭示 The Bot Company 的產品哲學與商業策略,更是一位歷經多次創業浪潮洗禮的先行者,對於技術典範、團隊建構,乃至於創業初衷的深刻反思。 為何是現在?AI 賦予機器人全新靈魂 長久以來,家用機器人始終是科技界的聖杯,看似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從科幻小說到學術實驗室,無數原型機來來去去,但沒有一個能真正走入家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員。Vogt 指出,關鍵的瓶頸在於,傳統機器人被設計來執行精準、重複的任務,它們在結構化的工廠環境中表現優異,但面對家庭這個充滿變數的場域,便顯得捉襟見肘。 家庭環境的複雜度,堪稱機器人版的「極限體能王」障礙賽。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