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世界就是中國",創投教父安德森描繪美國「新工業革命」藍圖

"錯過,世界就是中國",創投教父安德森描繪美國「新工業革命」藍圖

創投家暨科技思想家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在對談中,便從19世紀末的「美國系統」(American System)談起,剖析當前美國面臨的困境,並指向一條由人工智慧(AI)與實體機器人技術驅動的再工業化之路。


被遺忘的「美國系統」:工業化成功的藍圖

對談始於一個看似遙遠的歷史參照:美國第25任總統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與其背後的「美國系統」。此經濟哲學源自美國首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核心思想相當清晰:一個國家若要實現工業化,不能僅僅依賴單一技術或幾家龍頭企業,而是必須建立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

這套系統的初期策略是採取高度保護主義。透過關稅壁壘,保護初生的國內產業,從汽車製造到零件供應商,形成一個緊密的產業聚落,使其免於如當時日不落帝國等成熟工業強權的毀滅性競爭。等到國內產業生態系茁壯,具備全球競爭力之後,再轉向擁抱自由貿易,為其產品開拓海外市場。這套「先保護、後開放」的模式,不僅成功催生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輝煌,日後也成為德國、日本、韓國,乃至當前中國產業崛起的共通劇本。

這個歷史觀察點出一個核心問題:美國是否還渴望成為一個工業超級大國?19世紀的美國對此目標毫不含糊,但今日的美國社會,對此似乎充滿矛盾與猶豫。

去工業化的後果:經濟緩成長與社會大斷裂

自1970年代起,美國經濟迎來結構性轉型。經濟成長的引擎,從工業製造轉向以金融、科技為主的服務業與知識經濟。這個轉變雖然造就矽谷等地的繁榮,讓美國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輸出國,但也帶來兩個深遠的負面影響。

首先是經濟成長率的永久性降檔。相較於工業化時期的飛速成長,近五十年的美國,無論是生產力或經濟成長,都進入一個相對緩慢的區間。緩慢的成長如同溫水煮蛙,讓社會陷入零和遊戲的思維困境,資源分配的鬥爭加劇,成為催生民粹主義的溫床。

其次,更危險的是,它造成城市與鄉村之間一道巨大的鴻溝。知識經濟將高薪工作與財富高度集中於少數大都會區。這些城市像磁鐵般,吸引著兩類族群:一端是能負擔高昂房價的頂尖知識精英,另一端則是依賴社會福利與低薪服務業的底層階級。被擠出城市的,是整個中產階級。他們被迫遷往生活成本較低的鄉村,卻發現那裡的工業基礎早已流失,缺乏優質的就業機會。

這種「頂層加底層」對抗「中層」的城市結構,不僅讓都會區的治理日益失能、貧富差距惡化,更激化城市精英與鄉村民眾之間的文化對立與政治撕裂,形成當前美國社會最不穩定的斷層線。

AI的雙重角色:從軟體革命到實體再工業化

面對此困境,安德里森認為,答案並非試圖尋回那些早已不具成本效益的傳統製造業工作,而是要大膽擁抱下一波技術革命。這波革命的核心,正是人工智慧。

當前的AI,主要以軟體形式存在,例如語言模型。它極大化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進一步鞏固城市作為創新中心的地位。然而,AI的下一篇章,將是「實體化AI」(Embodied AI),也就是先進機器人技術。從自動駕駛車輛、自主無人機到通用型人形機器人,這項轉變已在發生。

安德里森預測,機器人產業將是地球史上最龐大的產業。未來世界將有數百億、甚至數千億個各種形態的機器人,執行各式各樣的任務。而這些機器人,需要被設計、被製造。這正是美國再工業化的巨大契機。

未來的工廠,不是重現勞力密集、單調重複的生產線,而是充滿自動化設備與高階機器人的「外星人無畏艦工廠」(Alien Dreadnought Factories)。這將創造出大量分布於全國各地、需要高階技術與設計能力的新型態製造業工作,從而為被掏空的鄉村地帶注入新的經濟活水,彌合城鄉差距。從國家安全角度看,若美國不主導這場機器人革命,未來世界將被中國製造的機器人所環繞,其戰略後果不堪設想。

打破發展瓶頸:政策抉擇與解放生產力

這幅樂觀的未來圖景並非唾手可得。安德里森強調,社會的現狀是源於過去一系列的政策選擇,而非不可逆轉的經濟宿命。例如,美國曾有宏大的核能發展計畫,卻因後續成立的監管機構而停滯。同理,通往AI與機器人驅動的富足未來,也需要做出正確的政策抉擇。

其中,最關鍵的挑戰在於打破三大「成本病」(Cost Disease)領域的僵局:住宅、教育與醫療。過去數十年,凡是科技觸及的領域,如電子產品,價格皆大幅下降;唯獨這三項構成美國夢基石的領域,價格如脫韁野馬般飆漲。
其病根如出一轍:過度嚴格的法規限制供給(如土地使用分區法規、大學認證門檻、醫療執照),而政府又不斷透過補貼刺激需求,導致價格螺旋式上升。這三大領域同時也是科技滲透最困難、最受既得利益者與官僚體系保護的堡壘。

一個鮮明的反例是LASIK雷射近視手術。由於它被歸類為自費醫美,游離於僵化的健保體系之外,市場競爭與技術創新得以充分發揮作用。其結果是手術品質逐年提升,價格卻持續下降,展現一旦生產力被解放,可能帶來的美好成果。

此外,安德里森也尖銳地指出,高等教育與菁英就業領域中,僵化的多元化、公平與共融(DEI)政策與移民制度的交織,正系統性地將美國本土,特別是中西部與南部地區的優秀人才排除在外,這不僅浪費國家潛在的人才庫,也持續餵養著社會的疏離感與憤怒。

最終,美國的未來取決於一場集體意志的抉擇。社會必須形成共識:我們不能再容忍一個機會分配極度不均、中產階級難以負擔住房、教育與醫療的社會。透過正確的政策鬆綁,釋放科技在實體經濟中的潛能,並重新發掘與培育被忽略的國內人才,美國方能開啟一個經濟高速成長、社會重新整合的嶄新時代。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維繫國家凝聚力與全球領導地位的根本挑戰。

Read more

深入 OpenAI 內部:一位前員工對文化、工程與速度的真實反思

深入 OpenAI 內部:一位前員工對文化、工程與速度的真實反思

原文: Reflections on OpenAI 作者為 Calvin French-Owen - 超高速增長:一年內從千人擴張至三千人,導致組織架構與流程持續變動 - 由下而上的菁英文化:公司內部溝通完全依賴 Slack,決策模式極度「由下而上」。好點子能快速勝出,員工有高度自主權,鼓勵「先做再說」的行動偏見 - 嚴肅與保密:身處 AGI 競賽的核心,加上全球性的高度關注,公司內部氛圍既嚴肅又保密。儘管如此,作者強調多數員工真心致力於「做正確的事」,並讚揚公司將尖端模型向大眾開放的理念。 文章的一大重點是作者參與「Codex」專案的經歷。他描述了一個僅由少數精英團隊在短短七週內,從零到一打造出產品的瘋狂衝刺過程,這體現 OpenAI 驚人的執行力與「快速行動」的精神。 以下為全文翻譯: 我在三週前離開了 OpenAI。我最初是在 2024 年 5

By Fox Hsiao
Stripe 創辦人的程式設計哲學,如何影響一家千億美元公司

Stripe 創辦人的程式設計哲學,如何影響一家千億美元公司

Stripe 執行長 Patrick Collison 分享他對程式設計、軟體開發工具演進,以及人工智慧(AI)未來潛力的獨到見解。他的觀點不僅源於經營一家頂尖金融科技公司的經驗,更根植於他早期作為程式設計師對語言及工具的深刻探索。這場對話揭示一位軟體產業領導者,如何從歷史中汲取智慧,並思考未來數十年的技術軌跡。 夢迴 Lisp 與 Smalltalk:對整合開發環境的嚮往 Collison 的程式設計之旅,始於對 Lisp 與 Smalltalk 這類非主流語言的熱愛。他回憶,自己第一個新創公司的產品,便是以 Smalltalk 撰寫。這項選擇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對一種更高效、更具互動性的開發模式的追求。他先前深受 Lisp 方言的啟發,特別是基於「續體(Continuation)」的網站框架概念,這種框架能優雅地處理網頁應用的狀態。當發現在 Ruby on Rails 的開發流程中缺少這種工具時,他轉向 Smalltalk,意外發現一個蘊藏強大能量的開發世界。

By Fox Hsiao
Robinhood 空投 OpenAI、SpaceX 股權代幣,開啟全新的 RWA 現實世界資產玩法

Robinhood 空投 OpenAI、SpaceX 股權代幣,開啟全新的 RWA 現實世界資產玩法

Robinhood 首先選擇在監管框架日趨明確的歐洲大陸邁出關鍵一步。執行長 Vlad Tenev 宣布,其加密貨幣應用程式正式擴展至歐盟全境,涵蓋 31 個國家。這不僅是地域的擴張,更是服務深度的躍進。 最引人注目的,是即將在歐洲推出的「永續合約」交易功能。傳統上,永續合約這種專業級衍生性金融商品,其操作介面往往複雜且不適合行動裝置。Robinhood 團隊洞察此痛點,投入大量心力重新設計使用者體驗。他們展示一種極度簡化的行動介面,用戶僅需透過直覺的滑動與點擊,便能設定槓桿、停利與停損點,將過去可能需要二十多個步驟的繁瑣流程,濃縮在彈指之間。 這項服務的強大後盾,來自於 Robinhood 近期完成收購的全球歷史最悠久加密貨幣交易所 Bitstamp。Bitstamp 不僅提供機構級的交易引擎,更成為 Robinhood 在歐洲實現其加密願景的基石。 美國本土升級:從質押到 AI 賦能 與此同時,Robinhood 並未忘記其美國大本營的廣大用戶。此次更新同樣帶來眾多期盼已久的功能,其中最核心的突破是「質押」(Staking)服務的開放。

By Fox Hsiao
2022 聯準會報告 "穩定幣:發展潛力與銀行體系影響"

2022 聯準會報告 "穩定幣:發展潛力與銀行體系影響"

2022年美國聯準會發布的研究裡,指出穩定幣對銀行信用創造的影響,並非單一答案,而是取決於兩個關鍵變數:資金從何而來,以及儲備資產如何存放。 加密市場的另類避風港 在深入探討對銀行的衝擊前,報告首先揭示穩定幣一個出乎意料的市場特性。傳統觀點擔憂,一旦穩定幣發行商的儲備資產出現問題,可能引發擠兌風險。然而,歷史數據呈現另一種動態:在加密貨幣市場劇烈崩盤時,例如2020年3月與2021年5月的市場恐慌期間,當比特幣與以太幣價格暴跌,主流美元穩定幣的市場價格反而短暫升值,略微高於一美元的錨定價。 此現象顯示,在加密生態系內部,穩定幣扮演著「數位安全資產」的角色。當投機者急於逃離高風險的加密資產時,他們的首選並非換回傳統法幣,而是湧入穩定幣尋求庇護。這股龐大的避險需求,反而為穩定幣的價格提供支撐,激勵發行商增發以滿足市場需求。這種反週期的避險特性,使其行為模式與傳統金融市場中的貨幣市場基金截然不同,後者在市場壓力下往往面臨大規模資金外流。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市場相信該穩定幣擁有足夠安全且流動的儲備資產。 穩定幣的技術優勢與應用場景 穩定幣與傳統銀行存款最大的差異在於兩個核心特色: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