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副總理闡述:AI、數據與去中心化如何成為他們扭轉戰局的關鍵

烏克蘭副總理闡述:AI、數據與去中心化如何成為他們扭轉戰局的關鍵

烏克蘭創新發展、教育、科學與技術副總理兼數位轉型部長米哈伊洛・費多羅夫(Mykhailo Fedorov)與其國防科技顧問喬治・茨哈卡亞(Georgii Tskhakaia),透過一場結合預錄影片與現場解說的深度訪談,揭示烏克蘭如何在資源極度不對等的戰爭中,憑藉科技創新、敏捷思維與數據驅動的決策,開創全新的戰爭型態。這場對話不僅是烏克蘭的戰時報告,更是一份關於未來國防科技發展的深刻洞見。

以不對稱戰略回應資源劣勢

訪談開宗明義指出,自俄羅斯全面入侵以來,烏克蘭的面貌產生根本性轉變。面對在傳統軍備、兵力與資源上均佔據絕對優勢的對手,烏克蘭深知若依循傳統的作戰思維,幾乎沒有獲勝的可能。這種現實壓力迫使烏克蘭必須尋找另一條路徑,一條更敏捷、更具成本效益且更依賴技術的道路。

顧問茨哈卡亞提出多個案例,具體說明這種「以小博大」的不對稱作戰思維如何實踐。例如,當缺乏足夠的反坦克飛彈(如標槍飛彈)時,烏克蘭工程師開發出成本僅數百美元的第一人稱視角(FPV)自殺式無人機。這些廉價的無人機卻能有效摧毀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坦克與重型裝甲,在戰線上造成巨大衝擊。

同樣的邏輯也應用在其他領域。為彌補火砲彈藥的不足,烏克蘭開發出被俄軍稱為「芭芭雅嘎」(Baba Yaga)的重型轟炸無人機,在夜間對敵方高價值目標進行精準打擊。面對俄羅斯的「柳葉刀」(Lancet)遊蕩彈藥威脅,烏克蘭不僅成功仿製,更開發出性能超越數倍的同類型武器。

海權的爭奪更是此一戰略的經典展現。戰爭初期,烏克蘭海軍實力薄弱,黑海貿易線一度遭俄羅斯艦隊封鎖。然而,烏克蘭迅速開發出海上無人艇,成功襲擊並摧毀多艘俄羅斯大型艦艇,逆轉黑海的戰略態勢,迫使俄國艦隊退守。這整個過程,從無到有,僅僅花費數月時間。

前線即是研發中心:即時演化的作戰科技

這場戰爭最獨特之處,在於技術的研發與迭代速度。費多羅夫副總理強調,烏克蘭沒有時間在實驗室中花費數年進行研發,所有創新都必須在真實的戰鬥條件下直接測試與驗證。這種「前線研發」(on-frontline R&D)模式,讓武器系統的演化週期從數年縮短至數週甚至數日。

海上無人艇的發展便是絕佳範例。當俄軍開始以直升機與戰鬥機獵殺烏克蘭的海上無人艇時,烏克蘭的工程團隊迅速反應,在無人艇上加裝對空飛彈,使其具備反制空中威脅的能力。這種快速的攻防演化,展現出烏克蘭國防創新生態系的驚人韌性與適應力。

為了應對俄羅斯大量使用的伊朗製「見證者」(Shahed)自殺式無人機,烏克蘭同樣採取多層次、低成本的防禦策略。他們意識到使用昂貴的防空飛彈攔截廉價無人機,在成本交換比上極不划算,長期下來將拖垮經濟。因此,烏克蘭建立一套被稱為「優步防空」(Uber Air Defense)的系統。此系統整合數千個配備專業彈道計算機的機動防空小組、防空機砲、肩射防空飛彈,甚至是「以無人機反制無人機」的攔截機,透過戰術雷達與數據鏈分享即時情資,以最低的成本達到最高的攔截效率。

數據即武器:驅動戰場決策的數位神經系統

如果說不對稱武器是烏克蘭的利劍,那麼數據分析就是揮舞這把劍的大腦。烏克蘭建立一套前所未見的數據驅動決策系統,其中「無人機大軍獎勵計畫」(Army of Drones Bonus)是核心機制之一。

這個計畫將戰果徹底數據化與遊戲化。前線的無人機單位在摧毀敵方目標後,需上傳一至兩段影像證據至名為「Delta」的戰場情資系統進行驗證。不同的目標對應不同的積分,例如損傷一輛坦克獲得20分,徹底摧毀則獲得40分。月底結算時,各單位能用累積的積分在線上「商城」兌換各式新型無人機。

這個系統帶來多重效益。首先,它建立一個以戰功為基礎的精英領導制(meritocracy),表現最優異的單位能獲得最多的資源,形成正向循環。其次,它激發單位間的良性競爭,並促進戰術與經驗的分享。最重要的是,後方指揮部分析這些海量數據,能精確掌握哪款無人機對特定目標最有效、敵軍裝備的弱點在何處、何種攻擊角度成功率最高,甚至能分析出敵軍的戰術模式。這些洞見反過來指導研發方向、資源分配與戰術制定,讓決策不再依賴直覺,而是基於冷冰冰的數據。

政策鬆綁與生態系建構

這場科技奇蹟的背後,是烏克蘭政府一系列大膽的政策改革。戰爭初期,烏克蘭僅有七家無人機製造商,且部分瀕臨破產。為激發民間的創新能量,政府徹底開放市場,廢除所有無人機相關零組件的進口關稅與許可證,修改超過30項法規,並將國防合約的利潤率從過去的1%大幅提升至25%,高於多數北約國家的平均水準。

同時,烏克蘭成立名為「BRAVE-1」的國防科技叢集,作為一個單一入口,為國內外的新創公司、工程師提供資金(透過補助金與黑客松)、測試場地、以及來自前線最直接的反馈。這個平台有效串連起需求(軍方)、供給(民間企業)與資本,形成一個高速運轉的創新生態系。費多羅夫與茨哈卡亞也藉此機會向全球的國防科技公司發出邀請,歡迎他們來到烏克rauen測試與驗證技術,共同推進國防科技的發展。

未來展望:人工智慧引領的全自動化戰線

展望未來,烏克蘭將目光投向人工智慧(AI)。隨著戰場感測器與數據量的爆炸性成長,單靠人力已無法有效處理與分析。AI成為烏克蘭在情報分析、目標識別、武器自動化等領域的關鍵技術。

目前的應用包含:利用AI即時分析無人機與監視器畫面,自動標定敵軍位置與動態;開發具備光學導航與終端鎖定能力的AI無人機,使其在無GPS訊號的強電子干擾環境下仍能精準命中目標;部署整合AI目標識別能力的自動化機槍塔,用於攔截無人機。

烏克蘭的終極目標是建立一條由機器人與AI守衛的「全自動化戰線」,當威脅出現時,系統能自動觸發無人機群進行反制,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他們甚至懷有雄心,期望成為全球第一個透過AI成功預測敵方空襲模式的國家。

Read more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10 月 31 日,一架編號 YFQ-44A 的戰鬥機在美國某處完成首飛。這不是什麼大新聞,美國每年都有新飛機試飛。但這次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從第一次飛行開始,就沒有人在操控它。不是遙控,不是有人在地面握著操縱桿。飛機自己起飛、自己飛行、自己降落。操作員只是在旁邊看著,確保它不要做出什麼瘋狂的事。 歡迎來到半自主戰鬥機的時代。 556 天,從白紙到起飛 這架飛機叫 YFQ-44A,製造商是 Anduril,從決定要做這架飛機,到它真的飛上天,Anduril 花了 556 天。 這有多快?讓我們對比一下,F-35 Lightning II 從概念到首飛約 10 年,F-22 Raptor 從概念到首飛約 9 年,波音 787 從啟動到首飛約 6

By Fox Hsiao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2025年10月30日美股盤後,亞馬遜股價暴漲 13%。對於一家市值超過 2 兆美元的科技巨頭來說,單日這樣的漲幅並不常見。上一次出現類似幅度,還是在疫情初期線上零售需求爆發的時候。 但這次讓市場興奮的,不只是亮眼的財報數字,更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策略組合:一邊宣布裁員約 3 萬人、支付 18 億美元遣散費;一邊加碼 1250 億美元的 AI 資本支出,並承諾 2026 年繼續追加投資。 市場為什麼相信這個矛盾的策略?答案藏在 CEO Andy Jassy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那句霸氣的宣言裡:「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AWS 雲端服務營收年增 20.2%,創下 11 季以來新高。這個數字背後的戰略意義,遠超過表面看到的百分比。 過去三年,AWS 在 Google Cloud 和 Microsoft

By Fox Hsiao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在 AI 影片生成領域的獨角獸公司 HeyGen 達成「年營收一億美元」的里程碑之際,其創辦人兼 CEO Joshua Xu 分享了這份文件背後的故事: 「在內部,我們稱之為我們的『聖經』——這個系統指引我們從一百萬美元成長到一億美元的營收。它源自無數次的團隊討論、實驗以及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 我們分享它,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確實有效。這就是我們如何交付客戶價值、以比世界變化更快的速度學習,並持續駕馭浪潮的方式。」 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穩紮穩打、耗時數年的軟體開發模式已然失效,因為技術的根基每隔幾個月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如果你感覺追不上、感到焦慮,或是想知道頂尖團隊如何在這樣的混亂中脫穎而出,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你準備的。 這不只是一份開發指南,更像是一本經過實戰驗證的「戰時宣言」。它詳細闡述了 HeyGen 如何擁抱不確定性、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並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交付和迭代,在短短 29 個月內將年營收從一百萬美元推升至一億美元。 無論你是產品經理、工程師、設計師,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