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瓦爾思想精華:「槓桿效應」一般人也能撬動巨大財富的機會

納瓦爾思想精華:「槓桿效應」一般人也能撬動巨大財富的機會

「用你的腦袋賺錢,而非你的時間。」這句宣言,如同一記重錘,敲開我們對工作、財富與人生價值的傳統認知。這並非鼓勵人怠惰,恰恰相反,它要求我們以前所未見的強度投入心力。在這個時間總量恆定,每週僅有 168 小時的物理限制下,勝出的關鍵從來不在於誰能比別人工作更久,而在於誰能更聰明地引導自己的心智與時間。



人生中的每一項微小決策,都具備複利效應,最終累積成巨大的成果。你我身處科技產業的核心,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作弊碼,如同站在歷史上少數幾個黃金時代的魔法之地——或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雅典,或許是工業革命時代的倫敦。我們身邊聚集著全球最高智商、最具動機的一群人。然而,這僅是第一步。接下來更關鍵的決策是:在這片沃土上,你選擇耕耘什麼?以及,你選擇與誰同行?

人生是一場搜尋:與誰同行決定你的高度
多數人職涯初期的最大短板,是他們極度受限於身邊的社交圈。他們與偶然認識的人共事、學習、甚至創業。但這並非最佳路徑。「人生就是一場搜尋」,Naval Ravikant 強調,而搜尋的首要目標,是那些透過才華、好奇心、正直品格與遠見,真正贏得你內心尊敬的人。

尋找這些人的最佳方式,並非充斥著名牌與客套話的社交酒會,而是在「共事」之中。無論是黑客松的短期衝刺,或公司裡的一個專案,你總會發現團隊中有一兩個人,默默扛起大部分的重擔。你必須誠實面對自己,如果你不是那個扛鼎之人,那就找到他,讓自己對他極度有用。這個過程的回報需要時間發酵,但終將兌現。

回首二十年前,那些曾讓 Naval 讚嘆其才智、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同輩,如今幾乎無一例外,都成為各自領域的巨擘。他坦言:「我希望當時能投資或緊密跟隨他們每一個人,我找不到任何一個例外。」這印證一個樸素的真理:如果你發現一個真正才華橫溢、求知若渴、勤奮且正直的人,二十年後,他必定成功。

動機的演化:從渴望標籤到創造美麗
人的動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不斷純化、向上攀升的過程。Naval 回憶,最初驅動他的,僅僅是成為一名「創業者」的渴望。這個標籤的重要性,壓過一切,導致動機不夠純粹。隨後,追求金錢與影響力成為新的驅動力,這些是人類底層的慾望,無可厚非,但仍非最佳狀態。

他職業生涯中最成功的篇章,都源於最純粹的內在動機。其一是「智識上的好奇心」,當他對某個現象產生「這很有趣,背後是什麼?」的疑問,並層層深入挖掘時,獨到的見解便油然而生,帶來成功的投資與創業機會。

其二,則是當物質需求獲得滿足後,一種更深層的渴望浮現——自我實現。「當你不再需要為生計奔波時,你會感到極度無聊,人生頓失目標。」 hedonism 享樂主義是一條通往毀滅的死路,唯有創造,能帶來真正的滿足。「創造遠勝於消費」,在創造的過程中,你學習、成長,並成為更好的自己。

此刻,驅動他的問題變成:「我想看見什麼樣的產品誕生?有什麼美麗的事物,如果我不投入心力,它就無法存在?以及,我想把所有時間,跟哪些人一起度過?」這是一種從外部評價轉向內在價值的典範轉移。他希望在二、三十年前就擁有這般洞見,但也明白,有些道路,非得親自走過一遍才能領悟。

反常規的 CEO:打造一支沒有「子彈」的軍隊
隨著年歲與信心的增長,領導風格也愈發回歸本質。Naval 現在的公司奉行一些看似「沒有效率」卻極其人性的原則。例如,他堅持每位員工都應擁有高品質的私人辦公空間,而非擠在格子間裡,因為他相信,大部分所謂的「奮鬥文化」不過是「假裝在工作」。

更核心的原則,體現在人才的選用上。他如今「僱用人的速度極其緩慢,解僱人的速度則快得多。」他信奉的法則是:「付兩倍的薪水,但期待十倍的產出。」這並非指工作時數,而是在創造性領域中,一個正確決策的價值,是錯誤決策的無限倍。

他引用矽谷知名投資人 Keith Rabois 的「砲管與子彈」理論,強調在新創公司中,每個人都必須是「砲管」(barrel),是能自主判斷方向、決定何時開火的決策者,而非等待指令的「子彈」(bullet)。在他的新公司,一位 19 歲的年輕人與所有人平起平坐,沒人能命令他,他為自己工作,領取同等的報酬,也被期待做出同等級的貢獻。他的共同創辦人,更是一位從 15 歲便開始工作的 23 歲年輕人。年齡與資歷的標籤,在這裡徹底失效。

AI 時代的護城河:品味,是最終的編輯權
當人工智慧能以極低成本生成任何我們想要的東西時,世界將首先被「平庸」所淹沒,接著為了對抗平庸,又會被各種「極端」所填滿。所有可以想像的排列組合都將存在,如同波赫士筆下那座收藏所有可能書籍的《巴別塔圖書館》。在這樣的世界,核心的任務不再是生產,而是「編輯、篩選與策展」。

因此,培養你的「品味」(taste)與「判斷力」(judgment),成為至關重要的事。這意味著你必須對產品有好眼光,不因情感偏好或他人評價而扭曲判斷,並永遠保持智識上的好奇心,去探究「偉大」的構成要素。

品味是無法刻意速成的。Naval 從未自詡為作家,年輕時甚至無法完成一篇學校指定的寫作作業。但他熱愛閱讀,尤其沉浸於詩歌。他從未鑽研格律,卻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出對文字精練與美感的敏銳。當 Twitter 以 140 字的限制出現時,這項看似無用的熱情,讓他得以像創作詩歌一樣,精心雕琢每一個詞彙,最終大放異采。你永遠無法預測年輕時的熱情,將在未來如何串連成線。唯一能做的,就是追隨你內心真正的熱愛,去發展那份獨一無二的品味。

教育的真諦:擁抱被現實檢驗的學問
對於仍在校園的年輕學子,Naval 的建議是專注於那些能讓你感到「極度困難」的事物。完成這些挑戰所建立的自信,將成為未來面對更艱鉅任務的基石。無論是寫一個編譯器,還是深入鑽研物理學,理解系統底層的運作原理,都是在為自己打造面對複雜世界的鷹架。

他提出一個犀利的判準,來衡量一門學問的價值:「你的所學是否將由『自然』或『自由市場』等真實力量來檢驗」,還是「你的回饋主要來自他人的評分與獎賞」。如果你的成果需要實際運作、需要被市場購買,那它就是真實的技能。反之,若你只是在撰寫充滿引注的論文,以換取教授的勾選與期刊的發表,那麼你很可能在浪費時間。從他人評價體系中獲得的榮譽,往往並不真實。

我們正處在一個槓桿效應被放大到極致的時代。從勞力、資本、媒體、程式碼,到如今的 AI、自動化供應鏈,個體創造力被賦予前所未有的力量。一人創造價值十億美元的公司,已非未來預言,而是過去十年間發生的事實。社會尚未準備好應對這種非線性的財富分配,但這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財富並非流向「富人」,而是流向「聰明且懂得運用槓桿的人」。這是一個即將到來的瘋狂時代,而關鍵的入場券,掌握在每一個懂得如何運用心智,而非僅僅販賣時間的人手中。

Read more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10 月 31 日,一架編號 YFQ-44A 的戰鬥機在美國某處完成首飛。這不是什麼大新聞,美國每年都有新飛機試飛。但這次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從第一次飛行開始,就沒有人在操控它。不是遙控,不是有人在地面握著操縱桿。飛機自己起飛、自己飛行、自己降落。操作員只是在旁邊看著,確保它不要做出什麼瘋狂的事。 歡迎來到半自主戰鬥機的時代。 556 天,從白紙到起飛 這架飛機叫 YFQ-44A,製造商是 Anduril,從決定要做這架飛機,到它真的飛上天,Anduril 花了 556 天。 這有多快?讓我們對比一下,F-35 Lightning II 從概念到首飛約 10 年,F-22 Raptor 從概念到首飛約 9 年,波音 787 從啟動到首飛約 6

By Fox Hsiao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2025年10月30日美股盤後,亞馬遜股價暴漲 13%。對於一家市值超過 2 兆美元的科技巨頭來說,單日這樣的漲幅並不常見。上一次出現類似幅度,還是在疫情初期線上零售需求爆發的時候。 但這次讓市場興奮的,不只是亮眼的財報數字,更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策略組合:一邊宣布裁員約 3 萬人、支付 18 億美元遣散費;一邊加碼 1250 億美元的 AI 資本支出,並承諾 2026 年繼續追加投資。 市場為什麼相信這個矛盾的策略?答案藏在 CEO Andy Jassy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那句霸氣的宣言裡:「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AWS 雲端服務營收年增 20.2%,創下 11 季以來新高。這個數字背後的戰略意義,遠超過表面看到的百分比。 過去三年,AWS 在 Google Cloud 和 Microsoft

By Fox Hsiao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在 AI 影片生成領域的獨角獸公司 HeyGen 達成「年營收一億美元」的里程碑之際,其創辦人兼 CEO Joshua Xu 分享了這份文件背後的故事: 「在內部,我們稱之為我們的『聖經』——這個系統指引我們從一百萬美元成長到一億美元的營收。它源自無數次的團隊討論、實驗以及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 我們分享它,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確實有效。這就是我們如何交付客戶價值、以比世界變化更快的速度學習,並持續駕馭浪潮的方式。」 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穩紮穩打、耗時數年的軟體開發模式已然失效,因為技術的根基每隔幾個月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如果你感覺追不上、感到焦慮,或是想知道頂尖團隊如何在這樣的混亂中脫穎而出,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你準備的。 這不只是一份開發指南,更像是一本經過實戰驗證的「戰時宣言」。它詳細闡述了 HeyGen 如何擁抱不確定性、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並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交付和迭代,在短短 29 個月內將年營收從一百萬美元推升至一億美元。 無論你是產品經理、工程師、設計師,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