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antir 財報會議揭示:以「本體論」為核心,驅動美國 AI 產業革命

Palantir 財報會議揭示:以「本體論」為核心,驅動美國 AI 產業革命

Palantir 近期公布其 2025 年第二季財報,會議中揭露的各項數據與高階主管的發言,不僅展現驚人的業務成長,更清晰描繪出公司在當前 AI 浪潮中的核心定位與未來藍圖。整場會議的核心論述,圍繞在 Palantir 如何憑藉其深耕多年的「本體論(Ontology)」技術,在大型語言模型(LLM)普及的時代中,成為企業實現 AI 價值的關鍵樞紐。

財務表現強勁,美國市場成增長火車頭

首先,從財務數據觀察,Palantir 的增長動能顯著。公司單季總營收首次突破十億美元,年增率高達 48%,遠超市場預期。其中,美國市場的表現尤其突出,已佔公司總營收的 73%。美國整體業務年增 68%,其商業業務的年增率更高達 93%,政府業務也實現 53% 的穩健增長。

這些數字的背後,是「40 法則(Rule of 40)」分數攀升至 94 的卓越成績。這項指標將營收增長率與利潤率相加,旨在評估軟體公司的健康度與增長效率。高達 94 的分數,說明 Palantir 在達成高速擴張的同時,依舊維持極高的營運效率與獲利能力,這在同等規模的企業中相當罕見。公司也因此大幅上調全年營收預測,展現對下半年發展的強烈信心。

解密核心技術:何謂「本體論」

那麼,究竟什麼是 Palantir 不斷提及的「本體論」?它並非深奧的哲學,而是一種將企業轉化為數位分身的技術藍圖。想像一下,它將一家公司所有的人員、物件(如客戶、產品、機台)、規則與流程,全部描繪成一張相互關聯的動態地圖。在這張地圖上,「A 零件」不僅是一個庫存數字,它還連結著「供應商 B」、「用於 C 產品」,以及「維修週期為六個月」等所有相關資訊。這份藍圖,正是為解決大型語言模型空有智能、卻缺乏真實世界「常識」的根本問題。當 AI 需要執行任務時,本體論提供它一份精確的「導航手冊」,告知它每個數據的意義、決策的邊界,以及行動的後果。它讓 AI 從一個僅會應答的「聊天機器人」,蛻變為能理解企業運作脈絡、並在規則內自主執行複雜任務的「數位員工」。

超越大型語言模型:本體論的實踐價值

營收長 Ryan Taylor 與技術長 Shyam Sankar 的發言,深入闡釋公司成長的技術底層。他們共同指出,市場逐漸意識到一項根本現實:單純的大型語言模型,其智能表現參差不齊,時而展現超越人類的能力,時而犯下人類不會犯的低級錯誤。它們缺乏對真實世界商業邏輯的深刻理解。

Palantir 提出的解方,正是其長達二十年投入研發的「本體論」。本體論為 AI 提供一個穩定且真實的認知基礎,讓大型語言模型能從單純的「語言猜測」,進化為能執行複雜任務的「工作夥伴」。如財務長 Dave Glazer 所言,沒有 Palantir,大型語言模型在真實世界根本行不通。

這套理念已在多家客戶的營運中獲得驗證。花旗銀行將過去需時九天的客戶審核流程縮短至數秒;房利美運用其平台,將房貸詐欺的發現時間從數月壓縮至瞬間;內布拉斯加醫學中心甚至創造「Palantir 時間單位」一詞,形容在一小時內就能驅動實質效益的速度。這些案例共同指向,Palantir 的人工智慧平台(AIP)不僅是一個工具,更逐漸成為客戶新世代軟體系統的開發底層。

賦能前線工作者,打造美國科技新階級

另一個貫穿全場的重點,是 AI 對勞動力的影響。技術長 Shyam Sankar 強調,AI 正在賦予美國基層工作者「超能力」。無論是加護病房的護理師、工廠產線的作業員,還是電動車電池的維修技師,都能透過 AIP 平台,從繁瑣的數據整理與行政流程中解放,將更多時間專注於高價值的決策與照護工作。

執行長 Alex Karp 進一步將此概念提升至社會層面。他認為 Palantir 正在推動一場由美國主導的 AI 革命,而這場革命不僅僅是技術菁英的專利。公司正積極推動「美國科技菁英計畫」,發掘並培育那些未受過頂尖大學教育、但在第一線靠自學掌握技術的基層人才。Karp 相信,進入 Palantir 的經歷,本身就是一種超越學歷背景的「新認證」,證明一個人的實戰能力。他期望透過賦能藍領階級,提升其生產力與收入,重塑美國的勞動力結構。

獨特的商業模式與文化自信

面對分析師關於銷售策略的提問,Alex Karp 重申 Palantir 與眾不同的經營哲學。公司並未建立龐大的傳統銷售團隊,其主要的成長動能來自既有客戶的成功案例與口碑推薦。當一家企業的執行長在財報會議上公開讚揚 Palantir 帶來的效益時,其說服力遠勝過千百場牛排晚宴。

這種模式的核心是「先創造價值,後獲取回報」。Palantir 專注於幫助客戶取得實質的營運突破,而客戶的成功自然會轉化為更深度的合作與新客戶的引薦。這種高度自信的文化,也體現在 Karp 的發言中。他毫不諱言對美國與西方價值的支持,並將公司的成功視為其信念的勝利。他認為,Palantir 為其政府與企業盟友提供「不公平的優勢」,是公司堅定不移的使命。

Read more

Palmer Luckey 台灣大學演講全文:威懾、科技與防衛台灣

Palmer Luckey 台灣大學演講全文:威懾、科技與防衛台灣

(感謝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組織本次活動,以下為演講正文) 非常感謝各位來到這裡,也感謝國立台灣大學接待我。在開始之前,我想提一下,外面我一些好意的朋友,他們非常不高興,告訴我不應該向以色列出售武器。「是的,別把武器用於種族滅絕!」 但我想他們可能搞錯了,Anduril 其實沒有賣任何東西給以色列。我不是說這麼做是多麼糟糕的事,但我可能真的不是他們該抗議的對象。 我認為這其實很不幸地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有太多人根本沒來過這裡,完全沒來過台灣。所以很不幸地,我是少數幾個來到這裡的人之一,我想這也使我成為了整個西方軍火製造社群的化身。 我的名字是帕爾默・拉奇(Palmer Luckey),我是 Anduril Industries 的創辦人,這是一家國防產品公司。我們的使命是運用先進科技,徹底轉變美國及其盟友、夥伴與朋友們的軍事能力。 Oculus創辦人的起落與抉擇 但我並非從國防領域開啟我的職業生涯。當我十九歲時,還住在露營拖車裡,做著最低時薪的兼職工作來養活自己上學。在我想出如何製造更好、更便宜的虛擬實境(VR)頭戴裝置後,我創辦了一家名為 Oculus VR 的公司,這在當

By Fox Hsiao
Kyle Vogt 創辦三家十億美元公司,這次他要用機器人終結你最討厭的家事

Kyle Vogt 創辦三家十億美元公司,這次他要用機器人終結你最討厭的家事

Kyle Vogt,這位成功創辦 Twitch 與 Cruise、兩家市值超過十億美元公司的連續創業家,如今將目光投向一個更具挑戰性、也更貼近日常的領域:家用機器人。他的新創事業 The Bot Company,試圖解答一個自現代科技萌芽以來,便縈繞在人們心中的夢想:我們何時能擁有一位真正的家務幫手? 這場深度對談,不僅揭示 The Bot Company 的產品哲學與商業策略,更是一位歷經多次創業浪潮洗禮的先行者,對於技術典範、團隊建構,乃至於創業初衷的深刻反思。 為何是現在?AI 賦予機器人全新靈魂 長久以來,家用機器人始終是科技界的聖杯,看似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從科幻小說到學術實驗室,無數原型機來來去去,但沒有一個能真正走入家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員。Vogt 指出,關鍵的瓶頸在於,傳統機器人被設計來執行精準、重複的任務,它們在結構化的工廠環境中表現優異,但面對家庭這個充滿變數的場域,便顯得捉襟見肘。 家庭環境的複雜度,堪稱機器人版的「極限體能王」障礙賽。

By Fox Hsiao
川普 AI 霸權三本柱:法規鬆綁、能源自主、全球輸出,一柱都不能少!

川普 AI 霸權三本柱:法規鬆綁、能源自主、全球輸出,一柱都不能少!

川普開宗明義指出,人工智慧是本世紀最重要的技術革命,其影響力將遍及從醫療、製造到國防的每個領域。他將AI的發展視為一場攸關國家未來的激烈競賽,並斷言美國不僅是這場競賽的發起者,也必須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他強調,不允許任何國家,特別是潛在的競爭對手,透過掌握AI技術來制定威脅美國價值觀與利益的全球規則。 為了實現「美國優先」的AI霸權,川普政府的政策將圍繞一個中心思想展開:為美國的創新者掃除一切障礙,並提供其所需的一切資源。這不僅是一句口號,更體現於他隨後簽署的一系列具體行政命令。 政策支柱一:鬆綁法規,釋放創新動能 川普論述中,最關鍵的一項政策是徹底改革美國的監管環境。他認為,當前由各州獨立制定法規的模式,將成為AI產業發展的致命枷鎖。他直言,若讓五十個州各自為政,那麼最嚴格、最保守的州法規將會成為全國的實質標準,迫使企業必須遵循最低的共同標準,從而扼殺創新與競爭力。他以過去廢除加州汽車排放標準為例,主張一個統一、理性的聯邦標準,才能避免企業陷入無盡的訴訟與法規泥沼。 他提出,政府的角色並非透過繁瑣的「紅頭繩」(red tape)來束縛產業,而是要提供明確的「綠燈」,鼓勵企業大

By Fox Hsiao
黃仁勳 : 川普總統是美國會贏得 AI 競賽的獨一無二優勢

黃仁勳 : 川普總統是美國會贏得 AI 競賽的獨一無二優勢

AI:創造就業的引擎與技能的平衡器 對於當前社會普遍擔憂 AI 將大規模取代人類工作,黃仁勳提出一個反直覺但基於企業實務的觀點。他認為,AI 的核心價值在於提升生產力。當一家公司擁有源源不絕的創新點子,AI 便成為實現這些點子的強大工具,讓企業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進而帶動成長、創造出更多新的就業機會。他以輝達自身為例,無論是軟體工程師或晶片設計師,所有員工都已深度整合 AI 進入工作流程,結果是公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繁忙,因為過去許多難以實現的構想,如今都具備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黃仁勳將 AI 視為史上最強大的「技術平等化力量」。過去,程式設計、藝術創作或專業寫作,均設有相當高的技能門檻。如今,透過與 AI 對話,人人都能指揮電腦完成複雜任務。未來的程式語言,將不再是 C++ 或 Python,而是人類的自然語言。這意味著技術的鴻溝正被填平,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程式設計師、藝術家或作家。 因此,真正的挑戰並非 AI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