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pe 創辦人的程式設計哲學,如何影響一家千億美元公司

Stripe 創辦人的程式設計哲學,如何影響一家千億美元公司
Cursor 執行長 Michael Truell 與 Stripe 執行長 Patrick Collison 暢談程式語言、人工智慧在程式設計中的角色,以及如何打造經久不衰的軟體


Stripe 執行長 Patrick Collison 分享他對程式設計、軟體開發工具演進,以及人工智慧(AI)未來潛力的獨到見解。他的觀點不僅源於經營一家頂尖金融科技公司的經驗,更根植於他早期作為程式設計師對語言及工具的深刻探索。這場對話揭示一位軟體產業領導者,如何從歷史中汲取智慧,並思考未來數十年的技術軌跡。


夢迴 Lisp 與 Smalltalk:對整合開發環境的嚮往

Collison 的程式設計之旅,始於對 Lisp 與 Smalltalk 這類非主流語言的熱愛。他回憶,自己第一個新創公司的產品,便是以 Smalltalk 撰寫。這項選擇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對一種更高效、更具互動性的開發模式的追求。他先前深受 Lisp 方言的啟發,特別是基於「續體(Continuation)」的網站框架概念,這種框架能優雅地處理網頁應用的狀態。當發現在 Ruby on Rails 的開發流程中缺少這種工具時,他轉向 Smalltalk,意外發現一個蘊藏強大能量的開發世界。

他所推崇的,是一種將編碼、除錯與執行環境高度整合的體驗。在 Smalltalk 的環境中,開發者可以在程式執行到一半時,例如在處理一個網路請求的堆疊追蹤(stack trace)深處,直接介入、檢查變數、修改程式碼,然後從堆疊的某個點恢復執行,讓整個請求順利完成。這與主流開發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往往需要反覆加入日誌、重新部署,耗費大量時間進行二元搜尋般的除錯。Collison 懷念那種「開發環境即是執行環境」的模式,這是 Lisp Machines、Mathematica 等系統的核心精神,也是他認為當代開發工具所失落的一環。

他認為,現代開發環境普遍存在一種割裂:文字編輯器、程式執行階段(runtime)與實際運行的環境三者分離。他期許未來的工具能重拾整合的理念。例如,當滑鼠懸停在一行程式碼上,IDE 應能即時顯示其運行效能分析資訊;懸停在一個變數上,則能看見它在正式環境中最常見的數值。這種富含脈絡的深度整合,是提升開發效率的關鍵。

Stripe 的技術「大爆炸」:早期決策的深遠影響

話題轉向 Stripe 的創建,Collison 坦承,即使懷抱對 Smalltalk 的熱情,他們最終為 Stripe 選擇更主流的 Ruby 與 MongoDB。這反映一種在理想與現實間的權衡。他將新創公司初期的技術選型,比喻為一場「大爆炸」(Big Bang)。創辦團隊在資源有限、時間緊迫下做出的幾個關鍵決策,其影響力會像宇宙膨脹一樣,在未來數十年持續塑造公司的技術架構、組織文化,甚至商業策略。

Stripe 的 Ruby 與 MongoDB 選擇,至今仍是其技術堆疊的基石。雖然公司為此投入大量資源,打造高度可靠的基礎設施,以達到驚人的「五個九」(99.999%)等級的 API 可用性,但這些早期決策也帶來長期的制約。Collison 提到,公司內部曾有大量關於遷移至 Java 的討論,部分對吞吐量要求極高的核心服務,最終確實也用 Java 進行重寫。

這引出一個更宏大的觀點:API 與資料模型的設計,其重要性遠超過單純的技術實踐。它遵循康威定律(Conway's Law),即系統設計會反映組織的溝通結構。反之,深思熟慮的 API 設計也能反過來塑造組織,並直接影響企業的戰略走向。他以 iOS 與 Android 生態系的發展為例,認為 iOS 早期之所以能吸引更多優秀的開發者,很大程度歸功於其更優雅、更完善的開發框架與抽象設計。這些最初的設計決策,最終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

也正是基於對抽象層重要性的深刻體悟,Stripe 耗費數年時間,投入一項龐大的 V2 API 升級計畫。這不只是一個版本的迭代,而是對核心商業實體(如顧客、子帳戶、收款人)進行根本性的重新抽象與統一。這項工作的挑戰不在於設計新的 API,而在於確保新舊系統的互通性,並為數百萬用戶提供平滑的升級路徑,其複雜度堪比晶片架構的指令集遷移。Collison 從中提煉出兩個核心原則:盡可能統一所有可統一的概念,以及將所有潛在的關係都設計為多對多(n-to-m),因為商業世界的複雜性終將探索所有排列組合。
AI 浪潮下的新思考:從生產力到生物學

在 AI 時代,Collison 的思考也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他坦言,AI 可能會徹底改變程式設計的範式。未來的程式設計,或許不再是鉅細靡遺地描述「如何做」,而是更專注於定義「想要什麼」。AI 將扮演一個更先進的編譯器或直譯器,讓程式語言本身變得更高階、更不拘泥於形式。更令人興奮的是,AI 有潛力成為自動化的重構(refactoring)與美化工具,在開發者身後默默清理技術債,維持程式碼庫的健康與優雅,這將大幅降低維護大型系統的沉重負擔。

然而,當被問及 AI 是否已在宏觀經濟數據中展現其影響力時,Collison 抱持謹慎態度。他提到「進步研究」(Progress Studies)領域長期關注的生產力悖論:儘管資訊科技飛速發展,但生產力成長卻未見相應提升。目前,尚未有確切證據顯示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普及,已帶來顯著的總體經濟成長。他引用 Anthropic 共同創辦人 Jack Clark 的預測,即 AI 每年可能為 GDP 成長貢獻 0.5 個百分點——這個數字雖然可觀,卻也反映技術擴散至整個經濟體,需要漫長的過程與巨大的複雜性。

對 Collison 而言,AI 的影響力不僅止於軟體與經濟。他積極參與創辦的生物醫學研究機構 ARC Institute,正致力於將 AI 思維應用於生命科學。他將生物學的突破,歸納為一個「讀取、思考、寫入」的新循環:

- 讀取:更先進的基因定序技術。
- 思考:以 Transformer 為代表的深度學習模型。
- 寫入:以 CRISPR 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

這個閉環系統,為人類首次提供了系統性解構複雜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強大工具。他對此充滿希望,認為這或許是人類攻克這些頑疾的關鍵路徑。

對未來工具的期許

訪談最後,Collison 為 AI 開發工具的未來提出三個具體的期許。首先,是實現他長久以來對整合開發環境的夢想,讓執行階段的資訊與程式碼編輯無縫結合。其次,是利用 AI 進行大規模的程式碼重構與美化,解放開發者的創造力。

最後,他提出一個更富哲學性的期許:希望 AI 不僅僅是創造更多的軟體,而是協助人類創造「最好」的軟體,提升軟體工藝(craft)與美感。
從對古老程式語言的洞察,到對未來數十年技術版圖的擘劃,Patrick Collison 的思維展現一種跨越時間的連貫性。這場對話提醒我們,在追求創新的同時,回望過去的智慧,並對我們所創造的工具與抽象層保持深刻的敬畏,或許才是通往真正進步的道路。

Read more

目標是取代 150 國貨幣!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 AI、穩定幣與「萬物交易所」未來

目標是取代 150 國貨幣!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 AI、穩定幣與「萬物交易所」未來

在全球支付巨擘 Stripe 的共同創辦人 John Collison 與加密貨幣交易所龍頭 Coinbase 的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訪談中,兩位同樣在 2010 年代初期崛起的金融科技先驅,一同回顧加密貨幣產業從蠻荒西部到進入主流視野的驚心動魄旅程。Armstrong 的分享,不僅是 Coinbase 的成長史,更映照出整個產業在建立信任、應對威脅與探索未來時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在混沌中建立信任的堡壘 回憶起 2012 年創立 Coinbase 的初期,Armstrong 形容那是一個充滿矛盾與混亂的「狂野西部」。當時的比特幣聚會,參與者從頂尖的密碼學博士到無政府主義者,甚至有人在討論創立自己的宗教。在這樣的背景下,Coinbase 的勝出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幾個關鍵的早期決策。 第一個,也是最具爭議的決定,是選擇一條合規的道路。「我們決定遵循監管的路徑,這意味與美國政府合作,去申請各州的資金轉移許可證。」Armstrong 回憶,這個決定在當時的無政府主義社群中,幾乎被視為一種背叛。他穿著西裝參加聚會時,甚至被人嘲諷「

By Fox Hsiao
Palantir 財報會議揭示:以「本體論」為核心,驅動美國 AI 產業革命

Palantir 財報會議揭示:以「本體論」為核心,驅動美國 AI 產業革命

Palantir 近期公布其 2025 年第二季財報,會議中揭露的各項數據與高階主管的發言,不僅展現驚人的業務成長,更清晰描繪出公司在當前 AI 浪潮中的核心定位與未來藍圖。整場會議的核心論述,圍繞在 Palantir 如何憑藉其深耕多年的「本體論(Ontology)」技術,在大型語言模型(LLM)普及的時代中,成為企業實現 AI 價值的關鍵樞紐。 財務表現強勁,美國市場成增長火車頭 首先,從財務數據觀察,Palantir 的增長動能顯著。公司單季總營收首次突破十億美元,年增率高達 48%,遠超市場預期。其中,美國市場的表現尤其突出,已佔公司總營收的 73%。美國整體業務年增 68%,其商業業務的年增率更高達 93%,政府業務也實現 53% 的穩健增長。 這些數字的背後,是「40 法則(Rule of 40)

By Fox Hsiao
Palmer Luckey 台灣大學演講全文:威懾、科技與防衛台灣

Palmer Luckey 台灣大學演講全文:威懾、科技與防衛台灣

(感謝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組織本次活動,以下為演講正文) 非常感謝各位來到這裡,也感謝國立台灣大學接待我。在開始之前,我想提一下,外面我一些好意的朋友,他們非常不高興,告訴我不應該向以色列出售武器。「是的,別把武器用於種族滅絕!」 但我想他們可能搞錯了,Anduril 其實沒有賣任何東西給以色列。我不是說這麼做是多麼糟糕的事,但我可能真的不是他們該抗議的對象。 我認為這其實很不幸地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有太多人根本沒來過這裡,完全沒來過台灣。所以很不幸地,我是少數幾個來到這裡的人之一,我想這也使我成為了整個西方軍火製造社群的化身。 我的名字是帕爾默・拉奇(Palmer Luckey),我是 Anduril Industries 的創辦人,這是一家國防產品公司。我們的使命是運用先進科技,徹底轉變美國及其盟友、夥伴與朋友們的軍事能力。 Oculus創辦人的起落與抉擇 但我並非從國防領域開啟我的職業生涯。當我十九歲時,還住在露營拖車裡,做著最低時薪的兼職工作來養活自己上學。在我想出如何製造更好、更便宜的虛擬實境(VR)頭戴裝置後,我創辦了一家名為 Oculus VR 的公司,這在當

By Fox Hsiao
Kyle Vogt 創辦三家十億美元公司,這次他要用機器人終結你最討厭的家事

Kyle Vogt 創辦三家十億美元公司,這次他要用機器人終結你最討厭的家事

Kyle Vogt,這位成功創辦 Twitch 與 Cruise、兩家市值超過十億美元公司的連續創業家,如今將目光投向一個更具挑戰性、也更貼近日常的領域:家用機器人。他的新創事業 The Bot Company,試圖解答一個自現代科技萌芽以來,便縈繞在人們心中的夢想:我們何時能擁有一位真正的家務幫手? 這場深度對談,不僅揭示 The Bot Company 的產品哲學與商業策略,更是一位歷經多次創業浪潮洗禮的先行者,對於技術典範、團隊建構,乃至於創業初衷的深刻反思。 為何是現在?AI 賦予機器人全新靈魂 長久以來,家用機器人始終是科技界的聖杯,看似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從科幻小說到學術實驗室,無數原型機來來去去,但沒有一個能真正走入家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員。Vogt 指出,關鍵的瓶頸在於,傳統機器人被設計來執行精準、重複的任務,它們在結構化的工廠環境中表現優異,但面對家庭這個充滿變數的場域,便顯得捉襟見肘。 家庭環境的複雜度,堪稱機器人版的「極限體能王」障礙賽。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