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 AI 霸權三本柱:法規鬆綁、能源自主、全球輸出,一柱都不能少!

川普開宗明義指出,人工智慧是本世紀最重要的技術革命,其影響力將遍及從醫療、製造到國防的每個領域。他將AI的發展視為一場攸關國家未來的激烈競賽,並斷言美國不僅是這場競賽的發起者,也必須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他強調,不允許任何國家,特別是潛在的競爭對手,透過掌握AI技術來制定威脅美國價值觀與利益的全球規則。
為了實現「美國優先」的AI霸權,川普政府的政策將圍繞一個中心思想展開:為美國的創新者掃除一切障礙,並提供其所需的一切資源。這不僅是一句口號,更體現於他隨後簽署的一系列具體行政命令。
政策支柱一:鬆綁法規,釋放創新動能
川普論述中,最關鍵的一項政策是徹底改革美國的監管環境。他認為,當前由各州獨立制定法規的模式,將成為AI產業發展的致命枷鎖。他直言,若讓五十個州各自為政,那麼最嚴格、最保守的州法規將會成為全國的實質標準,迫使企業必須遵循最低的共同標準,從而扼殺創新與競爭力。他以過去廢除加州汽車排放標準為例,主張一個統一、理性的聯邦標準,才能避免企業陷入無盡的訴訟與法規泥沼。
他提出,政府的角色並非透過繁瑣的「紅頭繩」(red tape)來束縛產業,而是要提供明確的「綠燈」,鼓勵企業大膽投資。為此,他承諾將大幅削減過時法規,延續其「每增訂一項新法規,就必須廢除十項舊法規」的原則。這項政策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讓創新者能夠快速行動、無後顧之憂的環境,使美國再次成為建設者與實幹家的國度。
此外,他特別提及智慧財產權的議題。他認為,若要求AI模型在學習過程中,為其讀取的每本書、每篇文章支付版權費用或進行複雜的合約談判,將使AI發展變得不切實際。他主張,在不涉及直接抄襲或剽竊的前提下,應允許AI運用公共知識庫進行學習與訓練,這是一種與競爭對手(如中國)保持同步的「常識性」作法。
政策支柱二:能源自主,驅動AI未來
AI的發展高度依賴龐大的運算能力,而運算能力則直接與能源消耗掛鉤。川普敏銳地意識到,AI資料中心與半導體製造廠的驚人電力需求,將是決定國家競爭力的基礎設施關鍵。他對此提出的解決方案,是追求全面的「美國能源主宰地位」。
他明確表示將終結他所稱的「綠色新政騙局」,全面釋放美國的能源潛力,包含天然氣、石油,以及他稱之為「乾淨、美麗的煤炭」。同時,他也大力推動安全可靠的核能發展。他認為,核能在技術上已取得長足進步,是穩定且成本相對低廉的長期能源選項。
在此政策框架下,最引人注目的創見,是允許企業建立自有的發電廠。這意味著,科技公司在規劃大型資料中心或工廠時,可以同步建設專屬的發電設施,成為自給自足的「能源用戶」。若有多餘的電力,還可以回售給國家電網,創造額外收益。這項措施旨在徹底解決AI產業對傳統電網穩定性的依賴與憂慮,為未來的指數級增長提供堅實保障。
政策支柱三:意識形態中立,拒絕「覺醒文化」
川普在演說中花費相當大的篇幅,強烈抨擊他所稱的「覺醒文化」(Wokeism)、多元共融(DEI)方針及批判性種族理論。他認為,這些意識形態的滲透,特別是在科技領域,會偏離以能力與績效為核心的價值觀,最終削弱美國的競爭力。
他直指,前任政府的某些政策,要求企業在獲得補助的同時,必須遵循僵化的多元化僱用指標,這對高科技產業而言是一種災難。因此,他宣布已簽署行政命令,禁止聯邦政府採購任何植入特定黨派偏見或意識形態議程的AI技術。政府未來合作的AI模型,必須追求真理、公平與嚴格的中立性。
他呼籲美國科技公司共同拒絕他所稱的「有毒馬克思主義」,並將此舉視為重塑矽谷愛國精神與國家忠誠度的一部分。他認為,過去許多科技公司奉行「激進的全球主義」,將工廠設在中國,將工作外包至印度,卻忽略了美國本土的勞工與公民,這種情況必須終結。
行動計畫:三項行政命令的具體實踐
整場高峰會的最高潮,是川普現場簽署三份行政命令,將其政策願景轉化為具體的政府行動:
- 加速AI基礎設施的聯邦審批:該命令旨在為資料中心等關鍵基礎設施建立快速通道,簡化審核流程,確保聯邦政府全力支持並加速相關建設項目的批准。
- 擴大美國AI技術出口:此命令指示相關部會,積極推動美國AI產品與服務的全球出口,從晶片、軟體到資料儲存,目標是讓全世界在美國技術的基礎上運作,鞏固美國在全球AI生態系中的核心地位。
- 確保聯邦採購的AI意識形態中立:這項命令禁止政府資金流向帶有「覺醒文化」偏見的AI模型,強調政府採購的AI系統必須基於準確的資訊,提供客觀中立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