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et Lab 如何成為 SpaceX 之外唯一成功的商業發射公司?

Rocket Lab 如何成為 SpaceX 之外唯一成功的商業發射公司?

2025 年 11 月 10 日,Rocket Lab 公布 Q3 2025 財報,營收 $155M,年增 48%,GAAP 毛利率 37%,相比 Q3 2024 的 9%,一年內改善了 28 個百分點,Non-GAAP 毛利率更達到 41.9%。49 個 Electron(小型發射載具)發射合約積壓,史上最大,2025 年完成 16 次發射,100% 任務成功。$1.1B 積壓訂單,發射業務占 47%,太空系統業務占 53%。

這些數字說明什麼?Rocket Lab 正在從虧損走向盈利,從發射公司轉型為太空系統整合公司,從美國供應商成為全球標準。

Electron 需求爆發:15 個國際客戶選擇 Rocket Lab

Q3 2025,Rocket Lab 新簽 17 個專用發射合約,15 個來自國際客戶,占比 88%,客戶包括日本 JAXA、韓國、歐洲 ESA,這些是國家級太空機構,不會選不可靠的供應商。49 個發射積壓,Rocket Lab 從來沒有這麼多待發射的任務,這是 Electron 推出以來的最高紀錄。

為什麼國際客戶選擇 Rocket Lab?可靠性。

2025 年,Rocket Lab 完成 16 次發射,16 次全部成功,100% 任務成功率,自 2017 年首飛以來,Rocket Lab 累積超過 100 次發射經驗,這在小型發射市場是獨一無二的。JAXA、ESA 這種等級的客戶,要的不是便宜,要的是可靠,一次失敗就是數億美元的損失,更不用說任務延遲帶來的科學研究損失。

Electron 正在成為全球小型衛星發射的標準,不再只是美國的發射工具。

Q3 2025,Rocket Lab 還完成 2 次 HASTE 發射,這是高超音速測試任務,從維吉尼亞的 2 號發射場發射,支援 Golden Dome 等次世代國防計畫。HASTE 代表什麼?多樣化的客戶基礎,商業客戶、政府客戶、國防客戶都有,Rocket Lab 提供整合服務,發射只是其中一環。

Peter Beck 在財報電話會議中說:「我們看到強勁的國際需求,這些客戶選擇我們是因為可靠性和執行力。」Rocket Lab 的國際化靠執行,一次又一次成功發射,建立起來的信任。

財務轉折點:毛利率一年內從 9% 到 37%

Q3 2025 最驚人的數字是毛利率,GAAP 毛利率 37%,相比 Q3 2024 的 9%,一年內改善了 28 個百分點,Non-GAAP 毛利率 41.9%,相比 Q3 2024 的 21.2%,提升了 20.7 個百分點。這是什麼概念?一年前,Rocket Lab 每賺 $100,毛利只有 $9,現在是 $37,這是結構性的改善,不是一次性的。

為什麼能改善?三個因素。

第一,發射業務規模化,發射次數增加攤薄固定成本,Electron 的邊際成本遞減,發射越多,單次成本越低。

第二,太空系統業務產品組合改善,高毛利率的組件占比增加,SDA Tranche 2 這種大型合約進入生產階段,毛利率更高。

第三,垂直整合帶來的成本優勢,Rocket Lab 90% 以上的組件自製,不依賴供應鏈,成本可控,價格有競爭力。

Rocket Lab 的毛利率目標很清楚,發射業務目標 45-50% Non-GAAP 毛利率,太空系統組件目標 40-45%,衛星製造目標 25-35%,這是基於現有業務的合理推算。Q3 2025 的 41.9% 已經接近發射業務的目標區間下限,路徑清晰。

$1.1B 積壓訂單的結構也說明問題,發射業務占 47%($517M),太空系統業務占 53%($583M),太空系統業務占比過半,這是關鍵轉變。Rocket Lab 不再只是發射公司,而是太空系統整合公司,發射是基礎,太空系統業務是成長引擎,兩者結合,創造更高的價值。

Adam Spice,Rocket Lab 的財務長(CFO),在財報電話會議中說:「我們的毛利率改善是持續的,不是一次性的,隨著發射業務和太空系統業務的規模化,我們有信心達到目標毛利率。」

Neutron 延遲的策略思考:每季 $15M 的成本值得嗎?

Neutron(Rocket Lab 開發中的中型發射載具)又延遲了,原本預計的時間表再次推遲,Q1 2026 到達 3 號發射場,首飛隨後進行,原預算 $250-300M,現在約 $360M(截至 2025 年底),延遲成本約 $15M 每季度,這是人力成本,每延遲一個季度,就多燒 $15M。

為什麼願意延遲?

Peter Beck 的回答很直接:「我們不會為了趕進度犧牲可靠性,Neutron 的首飛必須成功,我們不能失敗。」這是 Rocket Lab 流程(The Rocket Lab Process),測試充分、驗證完整、首飛即成功,參照 Electron 的經驗,Electron 第一次發射就成功到達軌道,雖然後續有失敗,但首飛的成功建立了信心。

延遲 $15M 每季度貴嗎?不貴,因為失敗的代價更高。

單次 Neutron 發射收入 $50-65M,如果首飛失敗,損失的是信譽、客戶信任、未來合約,遠不只一次發射收入。看看其他新太空公司,失敗後需要數年重建信任,有些根本沒機會重建。Rocket Lab 的競爭優勢就是可靠性,16x 100% 任務成功(2025 年),這是用一次又一次成功建立起來的,不能因為趕進度毀掉。

延遲 $15M 每季度 vs 失敗後數年的信譽損失,這筆帳很清楚。

Rocket Lab 有能力延遲,因為有 $1B+ 現金儲備,Q3 2025 透過隨市發行(ATM, At-The-Market)募資 $468.8M,加上現有現金,總計超過 $1B。這給了 Rocket Lab 財務空間,不用急著發射 Neutron,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測試充分後再發射。

現在的測試進度如何?

結構測試正在進行,推進劑儲槽、推力結構、級間段都在測試中,Archimedes 引擎 27/7 測試,每天 20 小時、每週 7 天,兩個測試艙在 Stennis 太空中心運行,3 號發射場已經開放,進行最後啟動測試。這些測試都需要時間,但確保可靠性。

Peter Beck 說:「我們看過太多新太空公司因為趕進度失敗,我們不會重蹈覆轍,Neutron 的首飛會是成功的。」這是 Rocket Lab 流程,耐心、測試、可靠性優先。

太空系統業務:深度太空任務的能力證明

Rocket Lab 不只是發射公司,太空系統業務占 $1.1B 積壓訂單的 53%,這部分包括什麼?衛星製造、太空船組件、系統整合,ESCAPADE 火星任務是最好的證明。

ESCAPADE 是兩艘太空船,於 2025 年 11 月 13 日從卡納維爾角發射升空,目標是火星,研究火星大氣,這是 NASA(美國太空總署)的任務,Rocket Lab 負責太空船的設計和製造。ESCAPADE 的特別之處在於成本和時間,成本低一個數量級,開發時間僅傳統方式的 1/3,這證明什麼?Rocket Lab 有能力做深度太空任務,不只是低地球軌道。

SDA Tranche 2 是另一個重要合約,已經通過關鍵設計審查(CDR),進入生產階段,18 艘 T2TL(Tranche 2 Tracking Layer)太空船,這是美國太空發展署(SDA)的飛彈預警衛星網路,要求極高,Rocket Lab 因為垂直整合獲得優勢,價格有競爭力,進度可控,不受供應鏈延遲影響。

SDA Tranche 3 更大,預計是 Rocket Lab 史上最大合約,因為美國政府關門延遲,但 Rocket Lab 已經在準備,這個合約的規模可能是 Tranche 2 的數倍。

為什麼垂直整合是競爭優勢?

Rocket Lab 90% 以上的組件自製,從發射載具到衛星組件,從電力系統到通訊系統,全部自己做,這帶來三個優勢:成本可控、進度可控、問題快速解決。競爭對手依賴供應鏈,供應商延遲就跟著延遲,組件有問題要等供應商修,Rocket Lab 自己做,問題自己解決,快很多。

Peter Beck 說:「我們控制自己的命運,這是垂直整合的價值。」SDA 合約就是證明,因為垂直整合,Rocket Lab 能提供更好的價格和進度保證。

併購作為成長加速器:GEOST 和 Mynaric

Rocket Lab 用併購(M&A)加速成長,不只靠內部開發,GEOST 和 Mynaric 是兩個案例。

GEOST 是美國公司,專注任務載荷業務,Rocket Lab 收購後,進入任務載荷主承包商領域,這代表什麼?以前 Rocket Lab 只負責發射和太空船,任務載荷是客戶自己準備,現在 Rocket Lab 可以提供整合服務,從發射載具、太空船到任務載荷,全包。這增加了服務價值,也增加了毛利率。

Mynaric 是德國公司,專注雷射通訊技術,財務重組完成,Rocket Lab 接近完成收購,Mynaric 的價值在於技術和市場,雷射通訊是次世代衛星通訊技術,速度快、頻寬大,Mynaric 在歐洲有市場基礎,Rocket Lab 透過收購進入歐洲市場,獲得技術能力。

$1B+ 現金準備更大的收購,Peter Beck 在財報電話會議中說:「我們有活躍的併購計畫,在尋找能加速我們能力的收購,戰略性收購,不是亂買,補強垂直整合的拼圖。」

併購的策略意義是什麼?加速進入新領域,買時間、買能力、買市場,內部開發需要 3-5 年,收購可能只需要 6-12 個月,Rocket Lab 用併購加速成長,補充內部開發。

Blue Origin:不同賽道的競爭者

插花提及一下日前成功回收助推器的 Blue Origin,2025 年 Blue Origin 的 New Glenn 有 2 次軌道發射,NG-1(1月16日)首飛成功到達軌道,助推器回收失敗,NG-2(11月13日)發射美國太空總署 ESCAPADE 任務,成功回收助推器。

但 Blue Origin 和 Rocket Lab 的定位完全不同。

New Glenn 是重型發射載具,低地球軌道運載能力 45,000 公斤,目標客戶是大型衛星、深度太空任務,競爭對手是 SpaceX Falcon Heavy、ULA Vulcan。Electron 是小型發射載具,低地球軌道運載能力 300 公斤,專注小型衛星市場,不同賽道,不同客戶。成熟度也有差距,Blue Origin 2 次發射(剛起步),Rocket Lab 100+ 次發射(成熟運營)。

Neutron 未來會和 New Glenn 競爭嗎?可能,但 Neutron 的定位是中型發射載具,低地球軌道運載能力 13,000 公斤,介於 Electron 和 New Glenn 之間,價格 $50-65M,相比 New Glenn 的約 $68M,有競爭力。但現在談競爭還早,Neutron 還沒首飛,New Glenn 也才剛開始。

唯一穩定運營的新太空小型發射公司

Rocket Lab 的獨特性在哪?唯一從創立到穩定運營的新太空小型發射公司。

SpaceX 是主導者,但 SpaceX 不做小型發射,Falcon 9 低地球軌道運載能力最小 22,800 公斤,對小型衛星客戶來說太大、太貴。ULA 是傳統供應商,穩定但不創新,價格高。Blue Origin 剛起步,定位重型發射。Rocket Lab 專注小型發射,100+ 次發射經驗,16x 100% 任務成功(2025 年),這是獨一無二的。

Q3 2025 財報展現的是什麼?從虧損到盈利的清晰路徑,GAAP 毛利率 37%,接近發射業務的目標區間,太空系統業務占積壓訂單 53%,業務組合優化,$1B+ 現金儲備,財務空間充足,49 個 Electron 發射積壓,需求真實存在。

Rocket Lab 的成功要素是什麼?

第一,市場定位,專注小型發射,不與 SpaceX 正面競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第二,可靠性,16x 100% 任務成功(2025 年),100+ 次發射經驗,建立客戶信任。第三,執行力,從創立到穩定運營,沒有大起大落,穩紮穩打。第四,垂直整合,90%+ 組件自製,掌握供應鏈,成本和進度可控。第五,財務紀律,不盲目燒錢,Neutron 延遲但不急躁,有 $1B 現金支撐決策。

未來的挑戰是什麼?Neutron 能否複製 Electron 的成功?中型發射市場競爭更激烈,SpaceX Falcon 9 主導市場,Neutron 的價格 $50-65M,Falcon 9 約 $67M,價格接近,但 Falcon 9 有規模優勢和品牌優勢。Neutron 的機會在哪?可重複使用、快速周轉、客製化服務,這些是 Falcon 9 做不到或不想做的。

但現在談這些還早,Neutron 還沒首飛,Rocket Lab 流程會是關鍵,測試充分、首飛成功,建立信心,然後穩定運營,一次又一次成功,這是 Rocket Lab 的方式。

Peter Beck 說:「我們有耐心,我們有 $1B 現金,我們不會為了趕進度犧牲可靠性,Neutron 的首飛會是成功的。」

這就是 Rocket Lab,唯一穩定運營的新太空小型發射公司,Q3 2025 財報展現的是從虧損到盈利的清晰路徑,49 個發射積壓、毛利率從 9% 到 37%、$1.1B 積壓訂單,這些數字背後,是一次又一次成功執行累積出來的信任。


資料來源:

  • Rocket Lab Q3 2025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 Rocket Lab Q3 2025 Earnings Presentation

Read more

Google 大象跳舞?擁有絕對控制權的 Sergey Brin 與他的創辦人模式

Google 大象跳舞?擁有絕對控制權的 Sergey Brin 與他的創辦人模式

前陣子透過複委託買 Google 股票時,輸入 "Google",跳出了兩個代號:GOOG 和 GOOGL。當下沒想太多,直覺選了代號比較短的,但後來發覺,我買過兩種不同 Class 的 Alphabet 股票。 在大多數時候,投資人多半只是乘客,重點是駕駛座上坐的是誰。而現在,那個最瘋狂的駕駛回來了。 仔細看了一下,Google 在外流通有兩種股票:買到的是「沒有投票權」的 Class C 股票(GOOG),而另一個 GOOGL 才是「有投票權」的 Class A 股票。 這令人好奇,為什麼一家公司要發行兩種權利不同的股票?深入研究後發現,這不只是一個代號的差別,這背後藏著 Google 創辦人 Larry

By Fox Hsiao
工作變成「可選」還是大滅絕?黃仁勳與馬斯克的未來預言

工作變成「可選」還是大滅絕?黃仁勳與馬斯克的未來預言

這幾天,Google 丟出了一顆震撼彈:Nano Banana Pro(正式名稱為 Gemini 3 Pro Image),如果你還以為 AI 繪圖只是生成一些「看起來很像真的」美女圖或動漫角色,可能手指有問題、文字會錯誤、不了解物理世界,那你可能嚴重低估了這波浪潮的推進速度。 Nano Banana Pro 不僅能生成高解析度影像,更可怕的是它具備了「邏輯」與「排版」能力。它能精準地將各種人類文字渲染在圖片的正確位置,能理解複雜的商業設計需求,甚至能根據你上傳的 14 張參考圖,保持角色與品牌風格的完美一致。 換句話說,它不再是一個玩具,而是一個能直接產出商業設計稿的「虛擬設計師」。 對於許多依賴排版、去背、初級美編維生的工作者來說,這感覺是宣告職業生涯的倒數計時。而這股焦慮感,在近日於華盛頓舉辦的「美沙投資論壇」(U.S.-Saudi Arabia

By Fox Hsiao
黃仁勳的「三大平台轉移」:為什麼 NVIDIA 不認為 AI 是泡沫?

黃仁勳的「三大平台轉移」:為什麼 NVIDIA 不認為 AI 是泡沫?

NVIDIA 2026 財年 Q3 財報公佈後,市場反應耐人尋味,營收 570 億美元,年增 62%,淨利 320 億美元,年增 65%,光看數字,這是一份完美的成績單。但華爾街的態度卻很微妙,股價盤後僅漲 4%。 市場在擔心什麼?AI 泡沫論再次浮上檯面,CSP (Cloud Service Provider) 的 2026 年預期資本支出已經達到 6000 億美元,比年初預估高出 2000 多億,這麼大規模的投資,真的能產生對應的回報嗎? 但如果你仔細聽完 CEO 黃仁勳在財報會議上的發言,會發現他根本不認為這是泡沫,他的論述很明確:「我們正經歷三場大規模平台轉移,而且是自摩爾定律誕生以來第一次同時發生。」這是不是在畫大餅?以下是這個黃爸這個說法背後的商業邏輯。 黃仁勳的「三大平台轉移」理論

By Fox Hsiao
中美造船能力差距 232 倍!Palmer Luckey:我們有全球的朋友

中美造船能力差距 232 倍!Palmer Luckey:我們有全球的朋友

2025年11月15日,Palmer Luckey 在 X 發了一條推文。「美國相對中國的獨特優勢之一是朋友,真正的朋友遍布全球。我們的共同利益和互補優勢是殺手級組合。」 同一條推文裡,他轉發了 Anduril 的公告:與韓國 HD Hyundai 合作建造自主戰艦。公告中提到一個震撼數字:中國造船能力是美國的 232 倍。有人艦隊永遠追不上。所以 Anduril 要建造自主戰艦,用軟體和聯盟對抗硬體和規模。 一週內,Anduril 宣布兩個重大合作:韓國 HD Hyundai + 阿聯 EDGE。一個在太平洋,一個在中東。一個造船,一個造無人機。面對 232 倍的製造能力差距,Palmer Luckey 的答案:改變遊戲規則。 Palmer Luckey 的戰略思維:為什麼朋友是優勢 中國的優勢是什麼?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