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斯克:每年造千艘火箭!SpaceX 星艦解鎖四大關鍵技術,打造人類「跨行星文明」!

🏗️ 馬斯克:每年造千艘火箭!SpaceX 星艦解鎖四大關鍵技術,打造人類「跨行星文明」!

在這場由馬斯克親自主持的大會中,我們得以深入了解這場太空革命的核心——位於德州的「星際基地」(Starbase),以及他對人類未來的太空藍圖。

這個被馬斯克稱為「火星之門」的基地,從幾年前的一片荒蕪沙洲,短短數年內躍升為一座功能齊備的太空城。馬斯克驕傲地指出,這裡不僅是全球最大火箭的生產與發射中心,更是一個為未來火星移民而生的嶄新城市,甚至是數十年來美國首座全新規劃建造的城市。令人振奮的是,這個基地並非遙不可及的神秘禁區,透過公路,任何人都能近距離親眼見證這場由馬斯克領導、正在進行的太空史詩。


從荒蕪到「太空城」:馬斯克定義的驚人製造規模

訪談中,馬斯克特別強調了星際基地的建設速度與規模。他透露,目前每兩三週就能打造一艘星艦,而他為團隊設下的遠期目標更是驚人——每年生產數千艘星艦,平均一天要產出三艘!馬斯克坦言,這個數字放在太空產業看似瘋狂,但與其他產業(例如特斯拉的汽車產量)相比,儘管產品複雜度不同,單從產量或噸位來看,他相信人類的製造能力絕對能夠達成。這種前所未有的規模製造能力,正是馬斯克實現大規模太空移民願景的基石。

為何要移民火星?馬斯克對「跨行星文明」韌性的堅持

將人類文明拓展到火星,在馬斯克看來絕不只是浪漫的探險,而是關乎人類文明能否長期存續的嚴肅議題。他在訪談中闡述了背後的戰略考量:提升人類文明的「韌性」(Resilience)。如果人類只存在於單一星球,一旦遭遇全球性災難(無論是人禍如第三次世界大戰,或天災如大型小行星撞擊、超級火山爆發),整個文明可能就此毀滅。但在多個星球建立能自給自足的獨立文明,馬斯克認為即使一個星球遭遇不測,文明的火種也能在另一個星球延續,甚至能互相支援。這種「多行星文明」的狀態,能大幅提升人類文明長期存續的可能性,甚至可能讓文明存活的時間延長十倍。

實現火星任務的四大關鍵技術:馬斯克的突破之路

要將馬斯克口中數十萬甚至數百萬人及百萬噸物資送上火星並建立自給自足的殖民地,需要突破多項技術瓶頸。他在訪談中點出了他認為最重要的四大核心技術:

快速重複使用火箭 (Rapid Reusability): 馬斯克認為,這是大幅降低太空運輸成本、讓火星旅行變得親民的關鍵。星艦與超級重型助推器(Super Heavy)都必須能重複使用。特別是助推器,SpaceX 正在開發獨特的「發射塔機械臂空中捕獲」技術,像筷子一樣接住從天而降的助推器。他認為這比傳統的著陸支架方式更快、更理想,理論上能在助推器返航後一小時內準備好下次發射,全系統約兩小時一次,實現前所未有的發射頻率。

軌道燃料補給 (Orbital Refueling): 馬斯克解釋,從地球表面起飛的火箭無法攜帶足夠燃料直接飛抵遙遠的火星,解決方案是在太空中為星艦加油。就像戰機空中加油一樣,一艘載有有效載荷的星艦進入軌道,再由多艘「油罐」星艦升空與其會合,補充前往火星所需的推進劑。他承認這項技術史無前例,但從技術層面看確實可行,並預計明年可進行實際驗證。

猛禽三型引擎 (Raptor 3 Engine): 馬斯克對這款引擎讚不絕口,甚至將其譽為「外星科技等級」。他指出,猛禽三型設計大幅簡化,取消了底部笨重的隔熱罩,重量大幅減輕,同時提升了效率、推力與可靠性。他認為猛禽三型的成熟是實現快速重複使用的重要推力。

可重複使用的隔熱系統 (Reusable Heat Shield): 重返大氣層會產生劇烈高溫與壓力,需要隔熱系統保護船體。馬斯克坦承,這是「最大技術難題之一」,至今沒有人能真正打造出快速可重複使用的軌道級隔熱系統。他解釋,火星大氣環境(主要是二氧化碳,但在高溫下會分解出高濃度游離氧)甚至比地球更具侵蝕性。SpaceX 的目標是打造一套在地球和火星環境下都能快速重複使用且高度可靠的隔熱系統,需要承受數百次任務考驗,這項技術挑戰仍在持續優化中,但他強調「這個目標確實可行」。

星艦第三版:馬斯克通往火星的第一哩路

馬斯克在訪談中提到,通常一項新技術需要經過三代改版才能真正成熟。他認為,正在開發中的「星艦第三版」(Starship V3)將是實現火星任務的關鍵版本。V3 結合了猛禽三型引擎、優化的級間段設計(支援熱分離,提高效率)以及更高的推進劑裝載量,預計將能充分實現他所強調的快速重複使用、可靠性及軌道補給能力。馬斯克預計這個版本足以承擔首次前往火星的重任,初次試射可能在今年底進行。他表示,未來的版本會持續加大、增強,就像獵鷹 9 號火箭的演進一樣,以不斷降低每噸運費,最終讓火星旅費更親民。

馬斯克的火星時間表與未來城市想像

根據每 26 個月一次的火星發射窗口,馬斯克指出下一次最佳時機預計在 18 個月後(約為明年末的 11 月到 12 月)。如果軌道燃料補給技術能及時到位,他計劃把握這個窗口,發射首艘無人星艦前往火星,可能搭載 Optimus 機器人進行前期探勘,為後續載人任務鋪路。他提到,安全起見,可能會先進行幾次無人試降。若幾次無人登陸都順利,再下一個窗口(約兩年後),人類就有望踏上火星,開始建設永久基地。

馬斯克對火星殖民地的選址進行了分析,認為需要靠近水源(冰層)且地形平坦,目前首選是阿卡迪亞地區。他想像初期的火星生活可能需要居住在玻璃穹頂或地下設施中,直到未來可能的「地球化改造」(Terraforming)實現。最終目標是在火星上建立一座宏偉、能完全自給自足的城市,輸送百萬噸計的設備與物資,甚至達到百萬噸級的「發射窗口運輸量」,讓任何想去火星開創新生活的人都能實現夢想。他相信,這將是外星首座城市,一個在火星上重新構思社會、政府與規範,開創全新世界的絕佳機會。

在演講的結尾,馬斯克特別感謝所有支持相關事業(特別是 Starlink)的人,因為他認為 Starlink 的收益正是推動人類登陸火星計畫的關鍵資金來源。他感性地說,因為你們的支持,人類正一步步邁向成為跨行星物種的未來。

Read more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10 月 31 日,一架編號 YFQ-44A 的戰鬥機在美國某處完成首飛。這不是什麼大新聞,美國每年都有新飛機試飛。但這次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從第一次飛行開始,就沒有人在操控它。不是遙控,不是有人在地面握著操縱桿。飛機自己起飛、自己飛行、自己降落。操作員只是在旁邊看著,確保它不要做出什麼瘋狂的事。 歡迎來到半自主戰鬥機的時代。 556 天,從白紙到起飛 這架飛機叫 YFQ-44A,製造商是 Anduril,從決定要做這架飛機,到它真的飛上天,Anduril 花了 556 天。 這有多快?讓我們對比一下,F-35 Lightning II 從概念到首飛約 10 年,F-22 Raptor 從概念到首飛約 9 年,波音 787 從啟動到首飛約 6

By Fox Hsiao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2025年10月30日美股盤後,亞馬遜股價暴漲 13%。對於一家市值超過 2 兆美元的科技巨頭來說,單日這樣的漲幅並不常見。上一次出現類似幅度,還是在疫情初期線上零售需求爆發的時候。 但這次讓市場興奮的,不只是亮眼的財報數字,更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策略組合:一邊宣布裁員約 3 萬人、支付 18 億美元遣散費;一邊加碼 1250 億美元的 AI 資本支出,並承諾 2026 年繼續追加投資。 市場為什麼相信這個矛盾的策略?答案藏在 CEO Andy Jassy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那句霸氣的宣言裡:「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AWS 雲端服務營收年增 20.2%,創下 11 季以來新高。這個數字背後的戰略意義,遠超過表面看到的百分比。 過去三年,AWS 在 Google Cloud 和 Microsoft

By Fox Hsiao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在 AI 影片生成領域的獨角獸公司 HeyGen 達成「年營收一億美元」的里程碑之際,其創辦人兼 CEO Joshua Xu 分享了這份文件背後的故事: 「在內部,我們稱之為我們的『聖經』——這個系統指引我們從一百萬美元成長到一億美元的營收。它源自無數次的團隊討論、實驗以及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 我們分享它,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確實有效。這就是我們如何交付客戶價值、以比世界變化更快的速度學習,並持續駕馭浪潮的方式。」 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穩紮穩打、耗時數年的軟體開發模式已然失效,因為技術的根基每隔幾個月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如果你感覺追不上、感到焦慮,或是想知道頂尖團隊如何在這樣的混亂中脫穎而出,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你準備的。 這不只是一份開發指南,更像是一本經過實戰驗證的「戰時宣言」。它詳細闡述了 HeyGen 如何擁抱不確定性、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並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交付和迭代,在短短 29 個月內將年營收從一百萬美元推升至一億美元。 無論你是產品經理、工程師、設計師,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