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刺客 Substrate 打算如何擊穿 ASML 與台積電的 EUV 護城河 ?

前兩天看到這個名為 Substrate 的公司在推特上發表他們的新聞稿,引起許多注目,因為第一次聽過,所以我只翻譯完內容就放著了,結果昨天是 SemiAnalysis 分析,而今天是 Stratechery 進行訪談,顯然是具有一定聳動重要性的,所以我把相關資料整理了一下,並把相關連結補充在文末。

美國刺客 Substrate 打算如何擊穿 ASML 與台積電的 EUV 護城河 ?

前兩天看到這個名為 Substrate 的公司在推特上發表他們的新聞稿,引起許多注目,因為第一次聽過,所以我只翻譯完內容就放著了,結果昨天是 SemiAnalysis 分析,而今天是 Stratechery 進行訪談,顯然是具有一定聳動重要性的,所以我把相關資料整理了一下,並把相關連結補充在文末。

這到底是什麼事?

簡單講,Substrate 是一家從隱形模式走出來的半導體新創,剛宣布完成 1 億美元募資,估值已達 10 億美元,投資人包括 Peter Thiel 的 Founders Fund、In-Q-Tel(CIA 支持的創投)等重量級機構。

他們要做的事聽起來很瘋狂:用一種叫 X 光微影的技術,取代目前最先進的 EUV 微影,而且不只是做設備賣給別人,他們還要自己蓋晶圓廠,直接生產晶片。

核心賣點是成本,現在 ASML 的 EUV 微影機一台要 3-4 億美元,Substrate 說他們的 X 光微影工具成本只要 4000 萬美元左右,領先製程晶圓的成本能降 50%,從一片 10 萬美元降到 5 萬美元。聽起來太好了對吧?我第一反應也是「這真的可能嗎?」

但更讓人驚訝的是這家公司的時間表:2028 年建成第一座廠,目標做 2nm 以下的領先製程,三年後,一家新創要挑戰台積電和 ASML 幾十年建立的壟斷地位。看到「挑戰台積電」這種說法,很多台灣讀者會不太買單,我們堂堂護國神山,並不是這麼簡單或者只有單一挑戰需要被突破,但這件事其實沒那麼對立。

James Proud(Substrate 創辦人)在 Stratechery 訪談中很直白地說:「我不期待 Apple 第一天就來找我們,身為股東我會造反。」他很清楚,Substrate 短期內不可能搶到台積電的客戶,這些客戶與台積電的關係是十幾年建立的,涉及製程調校、良率優化、產能規劃,不是「便宜」就能動搖的。

他們真正的目標是創造「新市場」:那些因為成本太高而放棄先進製程的設計,那些 AI 時代會爆發出來的長尾需求,用他的話說,這不是要「取代」誰,而是讓領先製程「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

Substrate 想做的是「讓晶片設計更民主化」,就像 AWS 讓創業者不用自己買伺服器,當先進製程成本降到一半,會有更多人敢嘗試,市場餅會變大,而不是搶既有的餅。所以接下來,我們把這當成一個技術創新的故事來看,而不是一場零和競爭。

創辦人不是瘋子,但做的是「成功率 1%」的事

Thiel Fellow 的故事

我們先認識 Substrate 創辦人 James Proud 的背景,James Proud 1992 年出生在英國南倫敦,5 歲開始玩電腦,9 歲學 HTML,12 歲就能做專業網站,高中畢業後他賣掉第一個創業專案(演唱會搜尋引擎 GigLocator),用賣掉的錢申請美國綠卡。

2011 年,19 歲的他看到 Peter Thiel 在 TechCrunch Disrupt 宣布 Thiel Fellowship(10 萬美元獎學金,鼓勵年輕人輟學創業),他線上申請,Spotify 創辦人推薦他。

面試過程很有意思,James 說當時幾乎沒人跟他聊天,唯一來的人直接跟他說:「你不會得獎的,因為你做的不夠大。」兩個月後凌晨 1 點,他收到通知:恭喜獲選,他自稱是「技術上第一位」Thiel Fellow,第一筆款項來自「The Shire LLC」,哈比人的故鄉夏爾,Peter Thiel 公司名字的魔戒梗。

Hello 的失敗經驗

2012 年 James 成立 Hello Inc.,做睡眠追蹤器 Sense,2014 年在 Kickstarter 募資 240 萬美元,超過 1.9 萬位支持者,2015 年正式發布,首日賣出 2.1 萬台。

估值一度高達 2.5-3 億美元(淡馬錫領投 4000 萬美元),看起來似乎要成功了,結果 2017 年 6 月 12 日,Hello 宣布關閉,IP 被 Fitbit 收購,最終到了 Google 手上,James 親身經歷過硬體創業的殘酷。

這段失敗對他影響很深,在做 Hello 時,他發現硬體開發的工具太分散了:CAD 一套、BOM 一套、供應鏈管理又一套,沒有整合的解決方案,於是他做了 Config,一個硬體開發管理軟體,這公司現在還在營運,James 仍是 CEO。

為何要做 Substrate

從 Config 做著做著,James 開始思考更大的問題:為什麼美國的硬體製造越來越弱?他發現一個矛盾:美國發明了幾乎所有半導體的關鍵技術(電晶體、積體電路、微影、EUV...),但製造能力卻流失了,問題不在發明,而在商業化和技術選擇。

如果要重振製造,不能只是「補貼複製」(像 CHIPS Act 那樣補貼 Intel、台積電在美國建廠),而是需要「技術躍進」,成本必須大幅降低,才能打破路徑依賴。

核心問題是:領先製程的成本和複雜性來自哪裡?答案是微影(Lithography),現在的 EUV 技術是 1990 年代早期決定的,耗費數十年才規模化,James 問了一個關鍵問題:如果今天重新開始,我們會做同樣的選擇嗎?也許不會。

2022 年早期,James 開始向投資人募資,他很誠實:「成功率大約 1%,但我會像成功率是 100% 一樣運作。」為什麼要做?他的回答是:「如果我相信這很重要,而我能募資、雇人、解決問題,但我不做,那我就是個壞美國人,我想當個好美國人。」他甚至放棄了英國籍,成為純美國公民(只有美國護照),這不是生意,是使命。

技術突破:為什麼 X 光現在可行了?

EUV 的現況:壟斷與極限

Substrate 的突破在哪?先看看現在的技術,現在最先進的微影技術是 EUV(Extreme Ultraviolet,極紫外光),波長 13.5nm,全世界只有荷蘭 ASML 一家公司能做,單台設備 1.5-2 億美元(標準版)到 3-4 億美元(High-NA 版),2030 年預估 EUV 市場規模會達到 500 億美元,徹底壟斷。

EUV 很厲害,但也到了極限,光源功率、反射鏡精度、多重曝光的複雜性,每往前推進都要付出巨大成本,現在領先製程晶圓一片要 10 萬美元,還在漲,成本到這個程度,重新思考技術路線就變得有意義了。

X 光的歷史:一個被放棄的選擇

X 光微影不是新東西,1972 年 MIT 的 Hank Smith 就發明了,1980-1990 年代,多個實驗室都在研究:Bell Labs、IBM、NTT...IBM 最積極,他們在 Brookhaven National Lab 建了專用束線,1991 年在 East Fishkill 建了 HELIOS 超導儲存環,他們真的做出了高解析度 DRAM,證明技術可行,但最終,X 光被放棄了,為什麼?

主要挑戰:光學問題,幾乎沒有材料能彎曲或反射 X 光波長,這意味著不能用傳統的「透鏡系統」,只能用「接近式曝光」(proximity printing),光罩和晶圓離很近,圖案直接投影。光源問題,產生明亮、單色、穩定的軟 X 光,通常需要大型粒子加速器,1980-90 年代的技術下,這太貴、太大、太複雜。EUV 的優勢,1980 年代,NTT 和 Bell Labs 發現軟 X 光波長(4-40nm)有合理效率的反射鏡,這讓投影式光學成為可能,技術路線更接近既有的 DUV,產業選擇了延續性更強的 EUV。

就這樣,X 光成了歷史註腳。

Substrate 的突破:粒子加速器桌面化

那為什麼現在 X 光又行了?James 的核心洞察:美國國家實驗室過去 30 年的研究,讓粒子加速器技術成熟了,桌面級加速器已經可行,成本也可控。

粒子加速器的運作原理(簡化版):

  • 加速電子
  • 用磁鐵聚束電子
  • 聚束時電子釋放光子(同步輻射)
  • 收集光子用於微影

關鍵優勢:加速器不需要在無塵室裡,這點很重要,ASML 的 EUV 機器巨大,整台都要放在無塵室內,無塵室空間極貴(要控制溫度、濕度、塵埃...),而且美國土地便宜、人力貴,無塵室建設成本比台灣高。

Substrate 的方案:把加速器放在廠房外面,只有微影部分在無塵室,加速器很大,但可以放在一般建築裡,這樣無塵室面積大幅縮小,總成本反而下降,James 說:「美國國家實驗室是這個國家最寶貴的資產,這些創新 30 年後被用於完全不同的目的,這就是我們的證明。」

技術對比

項目 ASML EUV Substrate X-ray
波長 13.5nm 更短(具體未公開)
工具成本 3-4 億美元 ~4000 萬美元(預估)
單次曝光 需多次曝光 單次搞定
全晶圓 CDU 0.7nm 0.25nm(聲稱)
疊加誤差 - ≤1.6nm(聲稱)
量產狀態 已量產 2028 目標

Substrate 聲稱他們已經物理演示了:光源、光阻反應、產能級的機械傳動,包括晶圓交換時間,不只是實驗室成果,而是有商業化信心才公開,SemiAnalysis 的評價是:「外部聯繫和第三方報告都說同樣的故事:微影工具是真的。」但證據稀少,他們保持「健康的懷疑態度」。

仍需克服的挑戰包括:散粒雜訊、次級電子模糊、X 光損傷、製程窗口等,從實驗室到高產量製造的跳躍,歷史上成功率極低。

為何不只賣設備?要自己做晶圓廠

邏輯推理:為何只能自己做?

這是很多人最困惑的點,你有革命性的微影技術,為什麼不賣給台積電、三星?為什麼要自己做晶圓廠?James 的推理很直接:

如果去找台積電:「你們已經領先全世界,為什麼要冒險用新技術?客戶會接受嗎?如果出問題誰負責?」台積電的理性決策是:等技術成熟、被驗證後再考慮,但那要 10-15 年。

如果去找設備商:「你是一個瘋子創辦的新創公司,我們正在服務台積電、三星、Intel,我們很忙。」設備商也沒動機冒險,他們的 EUV 生意很好。

如果只做設備:需要找晶圓廠試用、驗證、改進、規模化,這個循環要 10-15 年,而且每一步都要等別人的決策,結論:「我猜我們只能自己全做了。」

First Principles Foundry(第一性原理晶圓廠)

既然要自己做晶圓廠,James 決定從第一性原理重新思考:哪些「業界常識」其實是可以挑戰的?

放鬆假設: 哪些東西「必須」在無塵室?其實很多不用。良率要 99.999%(5 個 9)嗎?還是 99.99%(4 個 9)就夠了?成本差多少?ASML 的機器看起來「過度設計」嗎?

願意失敗的哲學: James 用 SpaceX 類比:「Elon 開始 SpaceX 時火箭在爆炸,有人遊說國會說『只有 NASA 能做這個』,如果他沒開始,我們現在還在依賴俄羅斯發射能力。」SpaceX 願意炸火箭,找到「剛好夠用」的線,如果是政府建火箭,不能失敗(失敗一次資金就被砍),結果就是過度設計、成本高昂,Substrate 想用同樣哲學:願意犯錯、快速迭代、找到成本與性能的最佳平衡點。

垂直整合策略

Substrate 不是什麼都自己做,他們的原則是:「與最佳廠商合作,除非自己做能大幅降低成本和複雜性。」

會自己做的: X 光微影工具(核心技術)、其他「能大幅降本增效」的工具

會外購的: 蝕刻、沉積等成熟設備,向 Tokyo Electron、Lam Research 等採購

這不是要重新發明整個產業,而是在關鍵環節創新。

這對半導體產業意味著什麼?

對台積電和產業生態的影響

短期來看(5-10 年),這對台積電幾乎沒影響。

客戶鎖定效應太強。 Apple、NVIDIA、AMD 不會因為一個新技術就跳槽,這些客戶與台積電的關係是十幾年建立的,涉及製程調校(每個產品都要重新優化)、良率管理(從 50% 爬到 95% 需要時間)、產能規劃(提前兩年預訂)、IP 與設計工具整合,這不是「便宜」就能動搖的,Substrate 就算真的便宜 50%,客戶也得算轉換成本、風險、時間。

規模優勢難以撼動。 台積電的護城河不只是技術,更是規模,一座 5nm 晶圓廠一個月要生產 12 萬片晶圓才划算,這種產能需要多年累積,Substrate 2028 年第一座廠開始生產,那時台積電已經在更先進的節點(1nm?0.7nm?)量產好幾年了,這就像 SpaceX 再厲害,短期內也撼動不了波音在商用航空的地位,產業慣性、客戶關係、供應鏈整合,這些都是時間換來的。

真正有趣的是長期產業動態。

技術路線的開放性。 如果 X 光路線被證明可行,台積電也可能採用,就像當年從 DUV 轉 EUV,技術路線的選擇是開放的,台積電最強的能力不是「守住 EUV」,而是「快速學習和規模化新技術」,Substrate 如果成功,不一定是台積電的威脅,反而可能給產業多一個選項。

新市場的創造。 更重要的是,Substrate 瞄準的是台積電不太專注的領域:

  • 小批量、快速迭代的設計(新創公司、研究機構)
  • 因為成本放棄領先製程的產品(現在用 28nm,但其實想用 5nm)
  • AI 時代會爆發的長尾晶片需求(每個模型都想要自己的晶片)

台積電的主戰場是 Apple、NVIDIA 這種年產數億顆的大客戶,Substrate 想做的是「讓更多人用得起先進製程」,這反而可能讓整個產業餅變大,從台灣的角度看,產業有多樣性不是壞事,ASML 的壟斷讓台積電在設備採購上議價能力有限,如果出現替代方案,反而可能降低台積電的設備成本。

對 ASML 的影響

短期(5 年): 威脅極小,Substrate 不賣工具,自己用,ASML 的客戶(台積電、三星、Intel)短期內不會因此改變採購計畫。

中期(5-10 年): 心理壓力,如果 Substrate 成功量產,證明有替代方案存在,ASML 的定價權可能受影響,但 ASML 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有資源和經驗,也可能投資 X 光技術。

長期: 技術路線競爭,可能開啟新的技術路線競爭,但歷史上設備商的壟斷很少被打破,Applied Materials、Lam Research 都幾十年了,地位依然穩固。

對美國半導體的意義

戰略意義: 減少對單一地區依賴(地緣政治風險)、重振美國製造、創造不對稱優勢(技術路線不同)。

與 CHIPS Act 的差別: CHIPS Act 是「補貼複製」,花錢讓 Intel、台積電在美國建廠,但技術路線和供應鏈還是一樣的,Substrate 是「技術路線創新」,如果成功,美國有了不同的技術路徑,不只是地理位置的分散。

In-Q-Tel(CIA 投資)的意義: 這不只是商業決策,也是國家安全考量,美國希望有自己的先進製程能力,不只是防禦(萬一台海有事),更是主動建立優勢。

成功的重要性: 如果成功,證明美國可以靠技術創新重奪領先,而不只是靠補貼和保護主義。如果失敗,警訊 - 光有錢、有實驗室、有人才還不夠,產業慣性比想像中強大。

這真的會成功嗎?

技術風險

講了這麼多,得誠實面對一個問題:這真的會成功嗎?從演示到量產,歷史上失敗案例太多了,Substrate 說他們已經演示了光源、光阻、機械傳動,但「演示」和「穩定量產」是兩回事。

量產要面對的問題:

  • 散粒雜訊(短波長下會加劇,影響圖案精度)
  • 次級電子模糊(限制解析度)
  • X 光損傷(對既有結構的潛在傷害)
  • 製程窗口(多重曝光雖然複雜,但提供了調整空間,單次曝光的容錯率更低)

良率爬坡需要時間,台積電每個新製程節點都要花 1-2 年爬良率,從 50% 到 95%,這是經驗累積,沒有捷徑,Substrate 是新公司,沒有這些經驗。

商業風險

資金需求巨大,一座領先製程晶圓廠要數十億美元,Substrate 已募 1 億美元,但這只是開始,他們需要持續募資,或者拿到政府補助(CHIPS Act)。

時間太長,變數太多,2028 年才有設施,2030 年才可能量產,三年後的半導體產業會是什麼樣?那時台積電在做 1nm?0.7nm?還是已經有別的技術突破?

市場接受度,即使技術可行、成本更低,客戶願意用嗎?晶片設計是高風險高成本的事,客戶會選擇「未經驗證的便宜方案」還是「經驗證的貴方案」?

競爭不會坐視,ASML 和台積電也會進化,如果 X 光真的有威脅,ASML 可能也投入研發,台積電可能找其他降本方法,競爭對手不會等你三年。

歷史教訓

X 光微影在 1990 年代就是這樣失敗的,當時也有實驗室成果,也有人相信可行,但最終被 EUV 打敗,歷史上多少「革命性技術」最終沒革命:

  • 石墨烯(2010 年代的明星材料,現在呢?)
  • 碳奈米管電晶體(研究了 20 年,還沒量產)
  • 多少微影技術的替代方案(X 光、電子束、奈米壓印...)

半導體產業的慣性極大,技術領先不等於商業成功。

為何仍值得關注

James Proud 自己的評估:「成功率依然極低,數字在上升,但一切仍然不利。」但他接著說:「我們必須成功,所以我們會不惜一切。」為什麼值得做?他說:「夠重要,就值得嘗試。」這就夠了,我們不用預測 Substrate 會成功還是失敗,這個嘗試本身,就值得關注。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件事?

這是一個重要的產業實驗

我不知道 Substrate 會不會成功,但我知道,這是個重要的實驗。

如果成功: 技術路線創新可以打破壟斷,成本降低能開啟新市場,美國可以靠創新重奪製造領先。

如果失敗: 產業慣性比想像中強大,1990 年代選擇 EUV 是對的,台積電和 ASML 的護城河確實很深。

無論哪種結果,都是有價值的學習。

技術路線不是「必然」的

Substrate 的故事提醒我們:技術路線不是「必然」的,而是「被選擇」的,1990 年代產業選擇了 EUV,放棄了 X 光,這個選擇基於當時的技術成熟度、成本、產業鏈,但這不代表是唯一解,30 年後,粒子加速器技術成熟了、EUV 成本到極限了、地緣政治改變了,重新思考變得有意義。

這讓我想到第一性原理思考的力量:當既有路徑遇到瓶頸,回到根本問題重新思考,有時會發現被忽略的選項。

關於「1% 成功率」的思考

什麼事值得在 1% 成功率下嘗試?James Proud 的答案是:如果夠重要,就值得。

半導體製造對美國夠重要嗎?對國家安全、經濟競爭力、技術主導權?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 1% 的成功率也值得賭,這不是盲目樂觀,而是理性評估後的選擇:成功的價值極大,失敗的代價可承受(1 億美元對創投來說不是天文數字),所以值得嘗試。

我能理解這個邏輯,有些事不是「成功率高」才做,而是「夠重要」就該做。

2028 年見

Substrate 的故事還沒結束,現在只是開始,2028 年,我們會知道第一座廠有沒有建成、第一片晶圓有沒有流出來、良率有沒有達標,2030 年,我們會知道有沒有客戶願意用、成本有沒有真的降 50%、台積電和 ASML 有沒有感受到壓力,在那之前,這是一個值得追蹤的故事。


相關資料:

Stratechery: An Interview with Substrate CEO James Proud About Building a Disruptive Foundry in America

SemiAnalysis: How to Kill 2 Monopolies with 1 Tool

Substrate 官方網站: https://substrate.com/

Read more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10 月 31 日,一架編號 YFQ-44A 的戰鬥機在美國某處完成首飛。這不是什麼大新聞,美國每年都有新飛機試飛。但這次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從第一次飛行開始,就沒有人在操控它。不是遙控,不是有人在地面握著操縱桿。飛機自己起飛、自己飛行、自己降落。操作員只是在旁邊看著,確保它不要做出什麼瘋狂的事。 歡迎來到半自主戰鬥機的時代。 556 天,從白紙到起飛 這架飛機叫 YFQ-44A,製造商是 Anduril,從決定要做這架飛機,到它真的飛上天,Anduril 花了 556 天。 這有多快?讓我們對比一下,F-35 Lightning II 從概念到首飛約 10 年,F-22 Raptor 從概念到首飛約 9 年,波音 787 從啟動到首飛約 6

By Fox Hsiao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2025年10月30日美股盤後,亞馬遜股價暴漲 13%。對於一家市值超過 2 兆美元的科技巨頭來說,單日這樣的漲幅並不常見。上一次出現類似幅度,還是在疫情初期線上零售需求爆發的時候。 但這次讓市場興奮的,不只是亮眼的財報數字,更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策略組合:一邊宣布裁員約 3 萬人、支付 18 億美元遣散費;一邊加碼 1250 億美元的 AI 資本支出,並承諾 2026 年繼續追加投資。 市場為什麼相信這個矛盾的策略?答案藏在 CEO Andy Jassy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那句霸氣的宣言裡:「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AWS 雲端服務營收年增 20.2%,創下 11 季以來新高。這個數字背後的戰略意義,遠超過表面看到的百分比。 過去三年,AWS 在 Google Cloud 和 Microsoft

By Fox Hsiao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在 AI 影片生成領域的獨角獸公司 HeyGen 達成「年營收一億美元」的里程碑之際,其創辦人兼 CEO Joshua Xu 分享了這份文件背後的故事: 「在內部,我們稱之為我們的『聖經』——這個系統指引我們從一百萬美元成長到一億美元的營收。它源自無數次的團隊討論、實驗以及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 我們分享它,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確實有效。這就是我們如何交付客戶價值、以比世界變化更快的速度學習,並持續駕馭浪潮的方式。」 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穩紮穩打、耗時數年的軟體開發模式已然失效,因為技術的根基每隔幾個月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如果你感覺追不上、感到焦慮,或是想知道頂尖團隊如何在這樣的混亂中脫穎而出,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你準備的。 這不只是一份開發指南,更像是一本經過實戰驗證的「戰時宣言」。它詳細闡述了 HeyGen 如何擁抱不確定性、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並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交付和迭代,在短短 29 個月內將年營收從一百萬美元推升至一億美元。 無論你是產品經理、工程師、設計師,

By Fox Hsiao
減肥藥「猛健樂一季狂賺81億美金!」,下一步瞄準憂鬱症與成癮?

減肥藥「猛健樂一季狂賺81億美金!」,下一步瞄準憂鬱症與成癮?

在矽谷年度盛事 All-In Summit 的舞台上,一場聚焦「GLP-1淘金熱:禮來CEO談新突破、成癮與心理健康、與定價」的關鍵對談,以一個出人意表的擁抱揭開序幕。主持人 Jason 緊緊抱住全球製藥巨頭禮來(Eli Lilly)的執行長戴夫·里克斯(Dave Ricks)感謝他:「這改變我的人生。」在禮來藥物的幫助下,他甩掉近20公斤,更擺脫腦中那股永恆的「食物噪音」,重新奪回身體與心靈的主導權。 現場掌聲雷動。這不僅是個人生命的見證,更是一個時代的加冕。禮來的市值自里克斯上任以來飆升超過860%,而旗下那款在台灣也極其風行的藥物「猛健樂」(Mounjaro,主要成分為替西帕肽),單季營收衝上81億美元,登頂地球史上最暢銷藥品的王座。然而,在這場勝利的交響曲中,里克斯的眼神卻異常冷靜。他的目光彷彿穿透了眼前的榮光,望向一片因巨大成功而被照亮的全新戰場,那裡更為複雜,也更為險惡。 這個成功故事的頂點,竟直接通往一個名為「甜蜜地獄」的序章。在這裡,勝利的果實本身,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