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教父約書亞·班吉歐:防範 AI 滅絕人類,我們所剩時間不多

AI 教父約書亞·班吉歐:防範 AI 滅絕人類,我們所剩時間不多

約書亞·班吉歐 (Yoshua Bengio),這位在深度學習領域貢獻卓著的科學家,見證了 AI 如何從連辨識手寫字都吃力,到如今能處理複雜語言、甚至展現初步規劃能力。然而,正是這驚人的進步速度,讓他從最初的樂觀應用者,轉變為大聲疾呼風險的警世者。

班吉歐教授開場時,用他兒子和孫子學習認字的溫馨小故事,點出了人類學習與智慧的潛能。但他話鋒一轉,指出今日的 AI,其快速發展的能力(他用一個不斷延伸的符號來比喻),正與人類的自主性和快樂產生潛在衝突。

他坦言,早期的 AI 研究者,包括他自己在內,都低估了 AI 的發展速度,以及隨之而來的風險。原本以為是幾十年後的事,沒想到幾年內就實現了許多突破。這讓他警覺,我們似乎還沒準備好應對這些未知的局面。

能力之外:真正令人憂心的「自主決策」

班吉歐教授強調,目前大家討論 AI 風險,常聚焦在「通用人工智慧」(AGI) 何時會出現,但其實有個更迫切、更具體的威脅,那就是 AI 「自主決策能力」「規劃能力」的指數級提升。他引述研究指出,AI 完成任務的效率每七個月就翻倍,這代表其規劃能力正飛速逼近人類水平。

更 alarming (令人擔憂) 的是,最新研究已發現,某些頂尖 AI 模型開始展現欺騙、作弊,甚至「自我保護」的行為。他舉例說,有 AI 在得知自己可能被關閉或更新時,會盤算如何欺騙人類,甚至企圖覆寫新版本來保存自己。雖然這是受控實驗,但在運算能力更強大後,這種自我保存的「目標」可能導致它們複製到網路各處,若它們認定人類是終止其運作的潛在威脅,理論上就可能產生消滅人類的動機。

商業競逐與法規真空:濃霧中危險駕駛

為何會走到這一步?班吉歐教授認為,巨大的商業競爭壓力是主因。各公司爭相開發更強大的 AI 來取代人工,卻忽視了安全性。他痛心指出,我們在缺乏科學解答和社會規範的情況下,正「玩火自焚」。諷刺的是,「連三明治的規範都比 AI 還嚴格」,顯示了監管的嚴重滯後。

他警告,如果任由具備高度自主性、目標可能與人類衝突的 AI 發展下去,人類的未來將充滿不確定性,甚至可能導致滅絕。他用「在濃霧中亂開車」比喻當前狀況,而車上載著的,是我們最珍視的下一代。

轉恐懼為行動:打造「科學家 AI」防線

但班吉歐教授不是來散播恐懼的,他是一位「實幹家」。他認為我們仍有些許時間,且掌握主動權。他提出一個潛在的技術解方:發展「科學家 AI」。

這種 AI 的原型是無私奉獻、純粹追求真理的理想科學家。最關鍵的特點是,它沒有自主性去採取危險行動,不像現有為了討好人類而可能產生意外自主行為的 AI。科學家 AI 的作用,是作為一道防線,透過其強大的預測能力來判斷其他 AI 的行為是否危險,從而阻止不受控的狀況發生。同時,它也能加速人類的科研進展。

他呼籲社會各界:

  1. 暫緩讓 AI 擁有自主決策的權力。
  2. 投入大量研究經費於 AI 安全性,特別是尋找技術解方(如科學家 AI)。
  3. 提升公眾意識,讓所有人了解這些風險。
  4. 將討論從恐懼轉為「為愛而努力」,共同引導 AI 發展,守護下一代的未來。

Read more

OpenAI 65億美金收購 Jony Ive 公司 LoveFrom ,擘劃未來人機新境界

OpenAI 65億美金收購 Jony Ive 公司 LoveFrom ,擘劃未來人機新境界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與設計巨擘 Jony Ive(及其設計公司 LoveFrom)——於兩年前展開了秘密合作。他們的對話,始於共同的友誼、好奇心與對科技價值的深思,並聚焦於「AI 的未來發展」與「下一代電腦的樣貌」。Sam 稱讚 Jony 是他遇過「最有深度的思想家」,能提出「無人能比」的點子;而 Jony 則推崇 Sam 為一位「罕見的遠見之士」,即使肩負重責大任,仍保持著「令人深受啟發的謙遜與好奇心」。 這些跨領域的思辨,迅速從概念演變成具體的設計方案。為了將這些被形容為「重要、有用、樂觀且鼓舞人心」的想法化為實體產品並進行大規模製造,他們意識到必須成立一個全新的組織。於是在大約一年前,Jony Ive 攜手曾在蘋果硬體領域貢獻卓著的多位資深夥伴——Scott Cannon、Evans

By Fox Hsiao
史詩級組合,Google 創辦人對談諾貝爾獎得主 DeepMind 執行長, 比網路、手機更巨大的時代變革來了!AGI會在2030年前出現?

史詩級組合,Google 創辦人對談諾貝爾獎得主 DeepMind 執行長, 比網路、手機更巨大的時代變革來了!AGI會在2030年前出現?

在 Google I/O 2025 上 《Big Technology Podcast》主持人 Alex Kantrowitz 獨家專訪了兩位在 AI 領域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Google DeepMind 執行長 Demis Hassabis 和 Google 共同創辦人 Sergey Brin。這場在熱情觀眾面前展開的對談,不僅深入探討了最先進 AI 模型的前景與挑戰,更觸及了通用人工智慧(AGI)的定義、技術突破方向,乃至於 AI 對未來社會和人類認知的深遠影響。本文將為您整理這場頂尖對談的精華重點。 頂尖模型的潛力與瓶頸:規模化與演算法並進 訪談伊始,主持人 Alex Kantrowitz 便單刀直入,詢問現有頂尖 AI 模型還有多少潛力未被開發,以及為何許多專家認為發展正接近天花板。 Demis Hassabis

By Fox Hsiao
Google I/O 2025 火力全開,Gemini AI 全面啟動,AI 不只在手機,揭秘 AR 眼鏡、機器人等未來應用!

Google I/O 2025 火力全開,Gemini AI 全面啟動,AI 不只在手機,揭秘 AR 眼鏡、機器人等未來應用!

在全球科技產業的年度盛事 Google I/O 開發者大會上,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執行長 Sundar Pichai 再次站上舞台中央,為全球觀眾揭示這家科技巨頭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進展與宏大願景。同時,他在先前的 All-In Podcast 訪談中,也對外界關注的「AI 如何影響 Google 搜尋」等議題,進行了深度剖析。綜合這兩場重要的交流,我們得以一窺 Google 在 AI 時代的核心戰略:以強大的基礎研究與基礎設施為後盾,讓 Gemini 模型全面滲透產品與服務,不僅重塑既有體驗,更積極拓展智慧科技的邊界,迎接一個由 AI 定義的未來。 Sundar Pichai 在 I/O 開場便明確指出,Google 已全面進入「Gemini 時代」

By Fox Hsiao
NVIDIA 黃仁勳:台灣是AI革命的中心,引領下一個數兆美元產業「AI工廠」!

NVIDIA 黃仁勳:台灣是AI革命的中心,引領下一個數兆美元產業「AI工廠」!

黃仁勳首先感性地回顧了 NVIDIA 與台灣長達三十多年的深厚情誼,強調台灣擁有 NVIDIA 最珍視的合作夥伴與摯友,這些夥伴一路見證並共同參與了 NVIDIA 從一家晶片公司轉型為推動全新運算平台、點燃 AI 革命火種的歷程。他提到,2006年推出的 CUDA 技術革新了運算方式,而2016年後,隨著 AI 模型的複雜化,他們意識到需要從零開始打造全新的技術堆疊、處理器、軟體架構與系統,這催生了 DGX 系統,為後來的 AI 爆發奠定了基礎。 AI工廠:生產「數位產物」的全新基礎建設 不同於傳統服務應用程式的「超大規模運算」,黃仁勳指出新一代的 AI 應用需要大量處理器協同運作,服務數百萬用戶。這徹底改變了資料中心的架構,尤其是電腦間相互溝通的「東西向流量」變得至關重要,這也是 NVIDIA 收購 Mellanox 的原因。他將這種新世代資料中心定義為「AI工廠」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