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的「物理圖靈測試」,用 AI 生成影片訓練機器人?它們很快就能夠為你打掃煮飯

NVIDIA 的「物理圖靈測試」,用 AI 生成影片訓練機器人?它們很快就能夠為你打掃煮飯

在 AI 領域,我們常聽說圖靈測試(Turing Test)是衡量機器能否展現與人類無異對話能力的里程碑。如今,大型語言模型(LLM)似乎已悄悄地通過了這個測試,但大家對其突破已習以為常,甚至會因為語音助理慢了幾秒或程式碼沒被完全除錯而抱怨連連。 NVIDIA AI 研究總監、身為廣受矚目人形機器人專家 Jim Fan 指出,當前業界對 LLM 的驚人進步視為「只是又一個平常的星期二」(just yet another Tuesday),這反映了我們對文字世界 AI 的標準已大幅提高。

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轉向現實世界,讓機器人進行物理操作時,會發現挑戰巨大得多。 Jim Fan 在演講中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概念:「物理圖靈測試 (Physical Turing Test)」。這個測試的想像情境是:如果你回家後,看到雜亂的房間被整理得乾淨俐落,甚至還準備了一頓浪漫的燭光晚餐,而你無法分辨這是由真人還是機器人完成的,那代表這個機器人通過了物理圖靈測試。

但現實呢?看看那些連站起來都困難的人形機器人,或是嘗試為主人做早餐卻搞得一團亂的機器手臂(雖然辨識出牛奶值得給 A-,但湯匙餵食的確是 VIP 等級的體驗),我們離「物理圖靈測試」還差得很遠。

實體 AI 的最大瓶頸:資料飢渴症

為什麼物理圖靈測試如此困難? Jim Fan 點出了核心問題:資料。LLM 研究人員抱怨網際網路資料快被用完,稱其為 AI 的「化石燃料」。但對機器人學家來說,我們甚至連這種「化石燃料」都沒有。真實世界的機器人資料——例如關節的精確控制訊號、連續的運動軌跡——是無法從網路上抓取的。這些資料必須透過昂貴且耗時的「遙控操作」(teleoperation)方式收集,也就是由真人穿戴感應裝置來遠端控制機器人,手把手地教它完成任務(例如從烤麵包機拿出麵包再淋上蜂蜜)。

這種方式極度沒效率,Jim Fan 將其比喻為燃燒「人類燃料」(human fuel),比化石燃料還稀缺,每天每個機器人頂多運作 24 小時,而且真人會累,機器人更容易壞。這嚴重限制了機器人學習的多樣性和規模,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資料瓶頸。

模擬世界的核能:突破資料荒的救星

要突破這個瓶頸,唯一的出路是「模擬 (Simulation)」,找到機器人學的「核能」。Jim Fan 介紹了NVIDIA為此推進的三階段模擬策略:

  1. 模擬 1.0:數位分身 (Digital Twin)
    • 概念:在虛擬世界中建立機器人和環境的一對一精確拷貝。
    • 方法:利用高效能的向量化物理引擎,可以在單一 GPU 上模擬上萬個環境,速度比現實世界快上萬倍。結合「領域隨機化 (Domain Randomization)」技術,在模擬時隨機改變重力、摩擦力、物體重量等參數,迫使 AI 在各種條件下都能執行任務。
    • 優勢:極快的訓練速度。訓練出的模型可以直接零次轉移 (zero-shot) 到真實世界機器人上,無需微調。例如,訓練機械手在模擬中轉筆,訓練機器狗在球上平衡,訓練人形機器人行走(10 年訓練量在 2 小時模擬完成)。一個僅有 150 萬參數的神經網路就足以捕捉人形機器人全身平衡和敏捷動作的複雜控制。
    • 限制:數位分身需要人工精確建模,建立複雜環境耗時費力,模擬的多樣性仍然受限於人工設定的範圍。
  2. 模擬 2.0:數位表親 (Digital Cousin)
    • 概念:開始在模擬中引入生成式 AI。雖然不像數位分身那樣是精確拷貝,但能產生足夠多樣的環境和場景,「像數位分身的表親」。
    • 方法:利用 3D 生成模型生成場景中的各種物品(如家具),使用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生成紋理貼圖,利用 LLM 根據文字提示生成場景佈局的 XML 檔案。 NVIDIA 的 Robocasa 框架就是例子,可以生成大規模、包含日常任務的模擬場景,除了機器人本身,其他幾乎都是生成的。
    • 優勢:顯著增加了環境和任務的多樣性。可以在模擬中進行遙控操作,然後將軌跡變異、擴展到更多生成的環境中,實現 N (環境數) * N (動作變異數) 的資料乘法爆炸。雖然畫面真實度可能不及真實世界,但「足夠接近」。
    • 限制:相較於 1.0,運行速度可能較慢,仍部分依賴傳統渲染管線。
  3. 模擬 3.0 (世界模型 / 擴散模型):數位遊牧者 (Digital Nomad)
    • 概念:直接利用生成式模型(特別是影片擴散模型)來模擬物理世界的互動,擺脫對傳統物理引擎的依賴。
    • 方法:以大量真實世界影片(數百萬段網路影片)訓練影片擴散模型,使其學會模擬各種複雜的物理現象(如流體、軟體變形)。 NVIDIA 的研究表明,只需用真實機器人實驗室收集的少量領域特定資料微調通用的影片生成模型,就能讓模型學會模擬機器人的精確互動。
    • 優勢:極致的多樣性。影片擴散模型能模擬任何它在訓練資料中「看過」或「想像」的互動,不受傳統物理引擎的限制(例如模擬機器人彈烏克麗麗,即便硬體不支援,模型也能「畫」出來)。這就像讓機器人漫遊在影片模型的「夢境空間」(dream space)——一個壓縮了海量網路影片的多元宇宙,實現「萬物、處處、一時」(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的互動學習。僅僅一年時間,影片生成模型在物理真實度上(例如變形麵條)的進步,就超越了傳統圖學 30 年的發展。
    • 速度:目前運行可能較慢,但具備隨算力呈指數級成長的巨大潛力。

具身縮放定律與 GR00T N1

Jim Fan 總結,傳統模擬(1.0)的速度快但受限於多樣性,而生成式模擬(2.0/3.0)雖可能起步慢但能隨算力呈指數級擴展其多樣性。這兩種模擬方式的結合,將是為下一代機器人系統提供龐大訓練資料的「核能」。這也意味著,對 AI 算力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那些認為算力問題會迎刃而解的人需要再三思考。

藉由這些模擬技術產生的海量資料,NVIDIA 開發了「視覺語言行動模型 (Vision Language Action Model, VLA)」,能接收圖像和語言指令,並直接輸出機器人的運動控制訊號。今年 GTC 大會上黃仁勳發表的 GR00T N1 模型就是一個實例,它能在真實世界執行抓取香檳、工廠零件甚至多機器人協調等任務。 GR00T N1 已開源,NVIDIA 也計劃將未來的模型開源,以普及「實體 AI」。

物理 API:通往新世界的入口

實體 AI 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物理 API (Physical API)」。想像一下,就像 LLM API 讓軟體能夠操作數位世界的位元 (bits) 一樣,物理 API 將賦予軟體操作現實世界的原子 (atoms) 的能力。透過這個 API,你可以讓軟體直接控制物理致動器,改變物理世界的狀態。

這將催生全新的經濟模式和應用場景:

  • 物理提示 (Physical Prompting):不再只用文字,而是結合視覺和語言等方式更直觀地教導和指示機器人。
  • 物理應用商店和技能經濟 (Physical App Store & Skill Economy):米其林大廚不必親自下廚,他可以「教導」機器人他的獨家烹飪技巧,並將這個技能作為服務販售,讓任何擁有機器人的家庭都能享受到米其林級的晚餐。

Jim Fan 引用黃仁勳的話再次強調,未來「每一個會移動的東西都將是自主的」。總有一天,你回家會看到乾淨的沙發和燭光晚餐,伴侶對你微笑而不是責備你沒做家事——而那一天,我們通過物理圖靈測試的時刻,很可能就像 LLM 通過圖靈測試一樣,在世人眼中「只是又一個星期二」。這正是驅動 Jim Fan 和團隊每天努力的動力。

圖靈測試 75 年來首次被AI成功突破,GPT-4.5如何辦到的 ?
圖靈測試由計算機科學先驅艾倫·圖靈於1950年提出,被視為判斷機器是否具有智能的重要方法。測試的核心是一場「模仿遊戲」:一位人類審問者同時與兩位受試者(一位人類和一位機器)進行文字對話,雙方都嘗試說服審問者自己是真正的人類。如果審問者無法可靠地辨別出誰是人類,那麼機器就被認為通過了測試。 75年來,許多系統嘗試挑戰圖靈測試,但都未能成功。直到現在,研究人員發現大型語言模型(LLM)終於突破了這道門檻。 研究方法與突破性發現 研究團隊評估了四種系統:ELIZA(一種1960年代的規則型聊天機器人)、GPT-4o、LLaMa-3.1-405B和GPT-4.5,讓它們與真人一起參與標準的三方圖靈測試。測試參與者有5分鐘時間與系統和真人同時對話,最後判斷哪一方是人類。 研究結果令人驚訝: 1. GPT-4.5:當被提示採用特定人物角色時,它被判斷為人類的比率高達73%,顯著超過了真人被識別的機率(27%)。 2. LLaMa-3.1-405B:同樣提示詞下,被判斷為人類的比率達56%,與真人不相上下。 3. 對照組:未經特殊提示詞的GPT-4o和ELIZA則表現平平,僅有21

Read more

目標是取代 150 國貨幣!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 AI、穩定幣與「萬物交易所」未來

目標是取代 150 國貨幣!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 AI、穩定幣與「萬物交易所」未來

在全球支付巨擘 Stripe 的共同創辦人 John Collison 與加密貨幣交易所龍頭 Coinbase 的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訪談中,兩位同樣在 2010 年代初期崛起的金融科技先驅,一同回顧加密貨幣產業從蠻荒西部到進入主流視野的驚心動魄旅程。Armstrong 的分享,不僅是 Coinbase 的成長史,更映照出整個產業在建立信任、應對威脅與探索未來時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在混沌中建立信任的堡壘 回憶起 2012 年創立 Coinbase 的初期,Armstrong 形容那是一個充滿矛盾與混亂的「狂野西部」。當時的比特幣聚會,參與者從頂尖的密碼學博士到無政府主義者,甚至有人在討論創立自己的宗教。在這樣的背景下,Coinbase 的勝出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幾個關鍵的早期決策。 第一個,也是最具爭議的決定,是選擇一條合規的道路。「我們決定遵循監管的路徑,這意味與美國政府合作,去申請各州的資金轉移許可證。」Armstrong 回憶,這個決定在當時的無政府主義社群中,幾乎被視為一種背叛。他穿著西裝參加聚會時,甚至被人嘲諷「

By Fox Hsiao
Palantir 財報會議揭示:以「本體論」為核心,驅動美國 AI 產業革命

Palantir 財報會議揭示:以「本體論」為核心,驅動美國 AI 產業革命

Palantir 近期公布其 2025 年第二季財報,會議中揭露的各項數據與高階主管的發言,不僅展現驚人的業務成長,更清晰描繪出公司在當前 AI 浪潮中的核心定位與未來藍圖。整場會議的核心論述,圍繞在 Palantir 如何憑藉其深耕多年的「本體論(Ontology)」技術,在大型語言模型(LLM)普及的時代中,成為企業實現 AI 價值的關鍵樞紐。 財務表現強勁,美國市場成增長火車頭 首先,從財務數據觀察,Palantir 的增長動能顯著。公司單季總營收首次突破十億美元,年增率高達 48%,遠超市場預期。其中,美國市場的表現尤其突出,已佔公司總營收的 73%。美國整體業務年增 68%,其商業業務的年增率更高達 93%,政府業務也實現 53% 的穩健增長。 這些數字的背後,是「40 法則(Rule of 40)

By Fox Hsiao
Palmer Luckey 台灣大學演講全文:威懾、科技與防衛台灣

Palmer Luckey 台灣大學演講全文:威懾、科技與防衛台灣

(感謝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組織本次活動,以下為演講正文) 非常感謝各位來到這裡,也感謝國立台灣大學接待我。在開始之前,我想提一下,外面我一些好意的朋友,他們非常不高興,告訴我不應該向以色列出售武器。「是的,別把武器用於種族滅絕!」 但我想他們可能搞錯了,Anduril 其實沒有賣任何東西給以色列。我不是說這麼做是多麼糟糕的事,但我可能真的不是他們該抗議的對象。 我認為這其實很不幸地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有太多人根本沒來過這裡,完全沒來過台灣。所以很不幸地,我是少數幾個來到這裡的人之一,我想這也使我成為了整個西方軍火製造社群的化身。 我的名字是帕爾默・拉奇(Palmer Luckey),我是 Anduril Industries 的創辦人,這是一家國防產品公司。我們的使命是運用先進科技,徹底轉變美國及其盟友、夥伴與朋友們的軍事能力。 Oculus創辦人的起落與抉擇 但我並非從國防領域開啟我的職業生涯。當我十九歲時,還住在露營拖車裡,做著最低時薪的兼職工作來養活自己上學。在我想出如何製造更好、更便宜的虛擬實境(VR)頭戴裝置後,我創辦了一家名為 Oculus VR 的公司,這在當

By Fox Hsiao
Kyle Vogt 創辦三家十億美元公司,這次他要用機器人終結你最討厭的家事

Kyle Vogt 創辦三家十億美元公司,這次他要用機器人終結你最討厭的家事

Kyle Vogt,這位成功創辦 Twitch 與 Cruise、兩家市值超過十億美元公司的連續創業家,如今將目光投向一個更具挑戰性、也更貼近日常的領域:家用機器人。他的新創事業 The Bot Company,試圖解答一個自現代科技萌芽以來,便縈繞在人們心中的夢想:我們何時能擁有一位真正的家務幫手? 這場深度對談,不僅揭示 The Bot Company 的產品哲學與商業策略,更是一位歷經多次創業浪潮洗禮的先行者,對於技術典範、團隊建構,乃至於創業初衷的深刻反思。 為何是現在?AI 賦予機器人全新靈魂 長久以來,家用機器人始終是科技界的聖杯,看似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從科幻小說到學術實驗室,無數原型機來來去去,但沒有一個能真正走入家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員。Vogt 指出,關鍵的瓶頸在於,傳統機器人被設計來執行精準、重複的任務,它們在結構化的工廠環境中表現優異,但面對家庭這個充滿變數的場域,便顯得捉襟見肘。 家庭環境的複雜度,堪稱機器人版的「極限體能王」障礙賽。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