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億美金獨角獸 Cursor CEO:我們尋找的不是碼農,而是有品味的創造者

90億美金獨角獸 Cursor CEO:我們尋找的不是碼農,而是有品味的創造者

本集 Y Combinator 的掌舵手 Garry Tan 對話的主角,是 AnySphere 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Michael Truell。他所打造的 AI 輔助程式開發平台 Cursor,正掀起一場寧靜卻深刻的革命。成立僅僅 20 個月,年度經常性收入(ARR)便衝破一億美元,公司估值飆升至 90 億美元。

在這場由 Garry Tan 主持的深度訪談中,Truell 揭示的並非僅是商業上的巨大成功,而是一個更為顛覆性的宏大願景:一個「後程式碼時代」的到來,一個程式開發的典範即將被徹底改寫的未來。

Truell 與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結識的夥伴們,正大膽地押注一個夢想——將軟體創造這門複雜的工藝,從逐行敲打程式碼的傳統模式,進化到更高維度的「意圖驅動」時代。開發者只需用自然語言描述想法,AI 便能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軟體功能。這不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對創造力的一次解放。

Truell 指出,Cursor 的終極目標,是用一種更先進的方式取代傳統的程式開發。他與創辦團隊皆為資深工程師,深知將腦中一個簡單概念,轉化為螢幕上數百萬行深奧程式碼的過程,是多麼耗時費力。他們預見,未來五到十年,軟體開發將迎來根本性的變革,人類的角色將從繁瑣的執行者,轉變為高層次的指揮家。

然而,當前 AI 程式開發的現實與此宏大願景之間,仍有一段距離。許多人對 AI 的想像,停留在所謂的「氛圍開發」(Vibe Coding)——憑感覺對 AI 下達模糊指令,期待它能完美實現一切。Truell 坦言,這種做法在處理小型、拋棄式的新創專案時或許尚可一試,但對於動輒數百萬行程式碼、數百人協作數年的大型專業軟體而言,完全是天方夜譚。不理解程式碼的底層邏輯就任意修改,將引發災難性的連鎖反應。

目前,Cursor 的用戶數據顯示,AI 生成的程式碼大約佔整體開發工作的 40% 到 50%。這是一個驚人的比例,但它仍舊扮演「副駕駛」的角色。人類工程師必須像審閱初級工程師的程式碼一樣,仔細檢查 AI 的每一項產出。這意味著,我們正處於一個過渡階段:AI 是強大的輔助工具,而非能獨當一面的主角。

橫亙眼前的三道技術高牆

要從「輔助」邁向「主導」,AI 需要跨越幾道巨大的技術鴻溝。

首先是「上下文窗口」(Context Window)的限制。一個大型軟體的程式碼庫,可能包含數千萬行程式碼,換算成 AI 能理解的單位(Token),高達數億之譜。目前的 AI 模型,即便擁有百萬級別的上下文窗口,也如同管中窺豹,無法一次性掌握整個專案的全貌。這就像一位試圖修改一部鉅著的編輯,卻每次只能閱讀其中一頁。

其次是「持續學習」(Continual Learning)的挑戰。一個優秀的工程師,不僅理解程式碼,更理解背後的「人」。他知道團隊的技術偏好、過往的失敗嘗試、組織的文化脈絡。這些非結構化的隱性知識,是 AI 目前難以吸收的。

最後,AI 必須具備與真實世界互動的能力。軟體工程師不僅是寫程式,他會運行程式碼、查看監控系統的日誌、使用各種開發工具。AI 也必須學會操作這些工具,建立一個完整的「測試-驗證-修正」迴圈,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可靠的開發夥伴。

未來開發者的終極價值:「品味」

當 AI 逐漸接管低階的開發工作,未來軟體開發者的核心價值會是什麼?Truell 給出一個言簡意賅的答案:「品味」(Taste)。

這裡的「品味」,不僅指涉視覺設計或使用者介面的美感,更是一種對產品本質的洞察力與判斷力。它關乎「應該打造什麼樣的產品」,以及「軟體應該如何運作」。傳統程式開發的過程,很大一部分是人類在扮演「人肉編譯器」的角色,將高層次的想法,轉譯成電腦能理解的迴圈、變數與函式。

未來,這個轉譯過程將被 AI 自動化。人類開發者的價值,將體現在定義產品的靈魂、設計核心邏輯,以及對使用者需求的深刻理解。這種洞見與方向感,將是 AI 無法取代的。

一次關鍵轉向:從 CAD 到 Code 的創業原點

Cursor 的驚人成長並非一蹴可幾。其創業故事,歷經數年的摸索、挫敗與重寫,本身就是一個關於「品味」、熱情與關鍵轉向的絕佳案例。

Trull 與團隊的起點,並非今日我們所見的程式開發工具。他們最初的宏大夢想,是為機械工程師打造一款 AI 輔助的電腦輔助設計工具,能像自動補全程式碼一樣,預測 3D 模型的下一步修改。在投入近一年時間,建立了龐大的運算叢集、訓練了數百億參數的模型後,他們毅然決然地放棄這個方向。

原因有二:首先,團隊成員皆為軟體工程師,對機械工程缺乏發自內心的熱情;其次,當時的 3D 模型數據量遠遠不足以訓練出真正實用的 AI,技術時機尚未成熟。這次關鍵的轉向,讓他們回歸自己最熟悉、也最熱愛的領域。他們意識到,創業之路艱辛,唯有對所做之事懷抱巨大熱情,才能支撐團隊走過必然的低谷。

打造護城河:精準延攬與大膽想像

正是這種「預見未來」的信念,促使 Cursor 做出一個當時看來極不尋常的決定:放棄開發主流的 VS Code 擴充套件,而是選擇直接打造一個完整的、深度整合 AI 的編輯器。這個看似繞遠路的策略,卻為他們後續的快速迭代與創新,奠定最堅實的基礎。

在團隊建立上,Truell 強調初期招募的極端重要性。他們極其審慎地延攬最初的 10 位核心成員,因為這批精英不僅定義公司的技術實力,更塑造未來的文化與標準。高品質的早期團隊,會像磁鐵一樣吸引更多頂尖人才,形成正向循環。

Truell 將當前的 AI 開發工具市場,比作 90 年代末的搜尋引擎大戰。這不是一個傳統的企業軟體市場,而是一個潛力無窮、贏家通吃的市場。誰能率先取得技術突破、誰能透過龐大的用戶數據建立起「數據飛輪」,誰就能定義下一個時代。

Read more

川普 AI 霸權三本柱:法規鬆綁、能源自主、全球輸出,一柱都不能少!

川普 AI 霸權三本柱:法規鬆綁、能源自主、全球輸出,一柱都不能少!

川普開宗明義指出,人工智慧是本世紀最重要的技術革命,其影響力將遍及從醫療、製造到國防的每個領域。他將AI的發展視為一場攸關國家未來的激烈競賽,並斷言美國不僅是這場競賽的發起者,也必須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他強調,不允許任何國家,特別是潛在的競爭對手,透過掌握AI技術來制定威脅美國價值觀與利益的全球規則。 為了實現「美國優先」的AI霸權,川普政府的政策將圍繞一個中心思想展開:為美國的創新者掃除一切障礙,並提供其所需的一切資源。這不僅是一句口號,更體現於他隨後簽署的一系列具體行政命令。 政策支柱一:鬆綁法規,釋放創新動能 川普論述中,最關鍵的一項政策是徹底改革美國的監管環境。他認為,當前由各州獨立制定法規的模式,將成為AI產業發展的致命枷鎖。他直言,若讓五十個州各自為政,那麼最嚴格、最保守的州法規將會成為全國的實質標準,迫使企業必須遵循最低的共同標準,從而扼殺創新與競爭力。他以過去廢除加州汽車排放標準為例,主張一個統一、理性的聯邦標準,才能避免企業陷入無盡的訴訟與法規泥沼。 他提出,政府的角色並非透過繁瑣的「紅頭繩」(red tape)來束縛產業,而是要提供明確的「綠燈」,鼓勵企業大

By Fox Hsiao
黃仁勳 : 川普總統是美國會贏得 AI 競賽的獨一無二優勢

黃仁勳 : 川普總統是美國會贏得 AI 競賽的獨一無二優勢

AI:創造就業的引擎與技能的平衡器 對於當前社會普遍擔憂 AI 將大規模取代人類工作,黃仁勳提出一個反直覺但基於企業實務的觀點。他認為,AI 的核心價值在於提升生產力。當一家公司擁有源源不絕的創新點子,AI 便成為實現這些點子的強大工具,讓企業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進而帶動成長、創造出更多新的就業機會。他以輝達自身為例,無論是軟體工程師或晶片設計師,所有員工都已深度整合 AI 進入工作流程,結果是公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繁忙,因為過去許多難以實現的構想,如今都具備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黃仁勳將 AI 視為史上最強大的「技術平等化力量」。過去,程式設計、藝術創作或專業寫作,均設有相當高的技能門檻。如今,透過與 AI 對話,人人都能指揮電腦完成複雜任務。未來的程式語言,將不再是 C++ 或 Python,而是人類的自然語言。這意味著技術的鴻溝正被填平,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程式設計師、藝術家或作家。 因此,真正的挑戰並非 AI

By Fox Hsiao
烏克蘭副總理闡述:AI、數據與去中心化如何成為他們扭轉戰局的關鍵

烏克蘭副總理闡述:AI、數據與去中心化如何成為他們扭轉戰局的關鍵

烏克蘭創新發展、教育、科學與技術副總理兼數位轉型部長米哈伊洛・費多羅夫(Mykhailo Fedorov)與其國防科技顧問喬治・茨哈卡亞(Georgii Tskhakaia),透過一場結合預錄影片與現場解說的深度訪談,揭示烏克蘭如何在資源極度不對等的戰爭中,憑藉科技創新、敏捷思維與數據驅動的決策,開創全新的戰爭型態。這場對話不僅是烏克蘭的戰時報告,更是一份關於未來國防科技發展的深刻洞見。 以不對稱戰略回應資源劣勢 訪談開宗明義指出,自俄羅斯全面入侵以來,烏克蘭的面貌產生根本性轉變。面對在傳統軍備、兵力與資源上均佔據絕對優勢的對手,烏克蘭深知若依循傳統的作戰思維,幾乎沒有獲勝的可能。這種現實壓力迫使烏克蘭必須尋找另一條路徑,一條更敏捷、更具成本效益且更依賴技術的道路。 顧問茨哈卡亞提出多個案例,具體說明這種「以小博大」的不對稱作戰思維如何實踐。例如,當缺乏足夠的反坦克飛彈(如標槍飛彈)時,烏克蘭工程師開發出成本僅數百美元的第一人稱視角(FPV)自殺式無人機。這些廉價的無人機卻能有效摧毀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坦克與重型裝甲,在戰線上造成巨大衝擊。 同樣的邏輯也應用在其他領域。為彌補火砲彈

By Fox Hsiao
a16z:美國 CLARITY 法案如何為加密貨幣創建監管框架?

a16z:美國 CLARITY 法案如何為加密貨幣創建監管框架?

本文來自於 a16z:https://a16zcrypto.com/posts/article/genius-act-clarity-act-crypto-legislation-explained/ 眾議院最近以壓倒性的兩黨支持(294 票對 134 票,其中 78 名民主黨人支持)通過一項重要的「市場結構」新法案。這項法案,即《數位資產市場清晰法案》(Digital Asset Market Clarity Act)或稱「CLARITY 法案」(HR 3633),將為數位資產市場建立一個明確的監管框架。該法案現已提交參議院,參議院正在制定自己的市場結構立法版本,該版本將參考 CLARITY 法案。 如果該法案獲得通過,將為區塊鏈系統建立明確的規則,結束多年來抑制創新、損害消費者利益、並讓那些擁抱不透明的投機者而非追求透明的企業家獲利的局面。就像《1933 年證券法》建立了投資者保護機制並推動了美國一個世紀的資本形成一樣,CLARITY 法案可能是一部劃時代的法律。 當我們的法律框架旨在促進創新和保護消費者時,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