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億美金獨角獸 Cursor CEO:我們尋找的不是碼農,而是有品味的創造者

90億美金獨角獸 Cursor CEO:我們尋找的不是碼農,而是有品味的創造者

本集 Y Combinator 的掌舵手 Garry Tan 對話的主角,是 AnySphere 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Michael Truell。他所打造的 AI 輔助程式開發平台 Cursor,正掀起一場寧靜卻深刻的革命。成立僅僅 20 個月,年度經常性收入(ARR)便衝破一億美元,公司估值飆升至 90 億美元。

在這場由 Garry Tan 主持的深度訪談中,Truell 揭示的並非僅是商業上的巨大成功,而是一個更為顛覆性的宏大願景:一個「後程式碼時代」的到來,一個程式開發的典範即將被徹底改寫的未來。

Truell 與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結識的夥伴們,正大膽地押注一個夢想——將軟體創造這門複雜的工藝,從逐行敲打程式碼的傳統模式,進化到更高維度的「意圖驅動」時代。開發者只需用自然語言描述想法,AI 便能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軟體功能。這不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對創造力的一次解放。

Truell 指出,Cursor 的終極目標,是用一種更先進的方式取代傳統的程式開發。他與創辦團隊皆為資深工程師,深知將腦中一個簡單概念,轉化為螢幕上數百萬行深奧程式碼的過程,是多麼耗時費力。他們預見,未來五到十年,軟體開發將迎來根本性的變革,人類的角色將從繁瑣的執行者,轉變為高層次的指揮家。

然而,當前 AI 程式開發的現實與此宏大願景之間,仍有一段距離。許多人對 AI 的想像,停留在所謂的「氛圍開發」(Vibe Coding)——憑感覺對 AI 下達模糊指令,期待它能完美實現一切。Truell 坦言,這種做法在處理小型、拋棄式的新創專案時或許尚可一試,但對於動輒數百萬行程式碼、數百人協作數年的大型專業軟體而言,完全是天方夜譚。不理解程式碼的底層邏輯就任意修改,將引發災難性的連鎖反應。

目前,Cursor 的用戶數據顯示,AI 生成的程式碼大約佔整體開發工作的 40% 到 50%。這是一個驚人的比例,但它仍舊扮演「副駕駛」的角色。人類工程師必須像審閱初級工程師的程式碼一樣,仔細檢查 AI 的每一項產出。這意味著,我們正處於一個過渡階段:AI 是強大的輔助工具,而非能獨當一面的主角。

橫亙眼前的三道技術高牆

要從「輔助」邁向「主導」,AI 需要跨越幾道巨大的技術鴻溝。

首先是「上下文窗口」(Context Window)的限制。一個大型軟體的程式碼庫,可能包含數千萬行程式碼,換算成 AI 能理解的單位(Token),高達數億之譜。目前的 AI 模型,即便擁有百萬級別的上下文窗口,也如同管中窺豹,無法一次性掌握整個專案的全貌。這就像一位試圖修改一部鉅著的編輯,卻每次只能閱讀其中一頁。

其次是「持續學習」(Continual Learning)的挑戰。一個優秀的工程師,不僅理解程式碼,更理解背後的「人」。他知道團隊的技術偏好、過往的失敗嘗試、組織的文化脈絡。這些非結構化的隱性知識,是 AI 目前難以吸收的。

最後,AI 必須具備與真實世界互動的能力。軟體工程師不僅是寫程式,他會運行程式碼、查看監控系統的日誌、使用各種開發工具。AI 也必須學會操作這些工具,建立一個完整的「測試-驗證-修正」迴圈,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可靠的開發夥伴。

未來開發者的終極價值:「品味」

當 AI 逐漸接管低階的開發工作,未來軟體開發者的核心價值會是什麼?Truell 給出一個言簡意賅的答案:「品味」(Taste)。

這裡的「品味」,不僅指涉視覺設計或使用者介面的美感,更是一種對產品本質的洞察力與判斷力。它關乎「應該打造什麼樣的產品」,以及「軟體應該如何運作」。傳統程式開發的過程,很大一部分是人類在扮演「人肉編譯器」的角色,將高層次的想法,轉譯成電腦能理解的迴圈、變數與函式。

未來,這個轉譯過程將被 AI 自動化。人類開發者的價值,將體現在定義產品的靈魂、設計核心邏輯,以及對使用者需求的深刻理解。這種洞見與方向感,將是 AI 無法取代的。

一次關鍵轉向:從 CAD 到 Code 的創業原點

Cursor 的驚人成長並非一蹴可幾。其創業故事,歷經數年的摸索、挫敗與重寫,本身就是一個關於「品味」、熱情與關鍵轉向的絕佳案例。

Trull 與團隊的起點,並非今日我們所見的程式開發工具。他們最初的宏大夢想,是為機械工程師打造一款 AI 輔助的電腦輔助設計工具,能像自動補全程式碼一樣,預測 3D 模型的下一步修改。在投入近一年時間,建立了龐大的運算叢集、訓練了數百億參數的模型後,他們毅然決然地放棄這個方向。

原因有二:首先,團隊成員皆為軟體工程師,對機械工程缺乏發自內心的熱情;其次,當時的 3D 模型數據量遠遠不足以訓練出真正實用的 AI,技術時機尚未成熟。這次關鍵的轉向,讓他們回歸自己最熟悉、也最熱愛的領域。他們意識到,創業之路艱辛,唯有對所做之事懷抱巨大熱情,才能支撐團隊走過必然的低谷。

打造護城河:精準延攬與大膽想像

正是這種「預見未來」的信念,促使 Cursor 做出一個當時看來極不尋常的決定:放棄開發主流的 VS Code 擴充套件,而是選擇直接打造一個完整的、深度整合 AI 的編輯器。這個看似繞遠路的策略,卻為他們後續的快速迭代與創新,奠定最堅實的基礎。

在團隊建立上,Truell 強調初期招募的極端重要性。他們極其審慎地延攬最初的 10 位核心成員,因為這批精英不僅定義公司的技術實力,更塑造未來的文化與標準。高品質的早期團隊,會像磁鐵一樣吸引更多頂尖人才,形成正向循環。

Truell 將當前的 AI 開發工具市場,比作 90 年代末的搜尋引擎大戰。這不是一個傳統的企業軟體市場,而是一個潛力無窮、贏家通吃的市場。誰能率先取得技術突破、誰能透過龐大的用戶數據建立起「數據飛輪」,誰就能定義下一個時代。

Read more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10 月 31 日,一架編號 YFQ-44A 的戰鬥機在美國某處完成首飛。這不是什麼大新聞,美國每年都有新飛機試飛。但這次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從第一次飛行開始,就沒有人在操控它。不是遙控,不是有人在地面握著操縱桿。飛機自己起飛、自己飛行、自己降落。操作員只是在旁邊看著,確保它不要做出什麼瘋狂的事。 歡迎來到半自主戰鬥機的時代。 556 天,從白紙到起飛 這架飛機叫 YFQ-44A,製造商是 Anduril,從決定要做這架飛機,到它真的飛上天,Anduril 花了 556 天。 這有多快?讓我們對比一下,F-35 Lightning II 從概念到首飛約 10 年,F-22 Raptor 從概念到首飛約 9 年,波音 787 從啟動到首飛約 6

By Fox Hsiao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2025年10月30日美股盤後,亞馬遜股價暴漲 13%。對於一家市值超過 2 兆美元的科技巨頭來說,單日這樣的漲幅並不常見。上一次出現類似幅度,還是在疫情初期線上零售需求爆發的時候。 但這次讓市場興奮的,不只是亮眼的財報數字,更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策略組合:一邊宣布裁員約 3 萬人、支付 18 億美元遣散費;一邊加碼 1250 億美元的 AI 資本支出,並承諾 2026 年繼續追加投資。 市場為什麼相信這個矛盾的策略?答案藏在 CEO Andy Jassy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那句霸氣的宣言裡:「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AWS 雲端服務營收年增 20.2%,創下 11 季以來新高。這個數字背後的戰略意義,遠超過表面看到的百分比。 過去三年,AWS 在 Google Cloud 和 Microsoft

By Fox Hsiao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在 AI 影片生成領域的獨角獸公司 HeyGen 達成「年營收一億美元」的里程碑之際,其創辦人兼 CEO Joshua Xu 分享了這份文件背後的故事: 「在內部,我們稱之為我們的『聖經』——這個系統指引我們從一百萬美元成長到一億美元的營收。它源自無數次的團隊討論、實驗以及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 我們分享它,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確實有效。這就是我們如何交付客戶價值、以比世界變化更快的速度學習,並持續駕馭浪潮的方式。」 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穩紮穩打、耗時數年的軟體開發模式已然失效,因為技術的根基每隔幾個月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如果你感覺追不上、感到焦慮,或是想知道頂尖團隊如何在這樣的混亂中脫穎而出,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你準備的。 這不只是一份開發指南,更像是一本經過實戰驗證的「戰時宣言」。它詳細闡述了 HeyGen 如何擁抱不確定性、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並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交付和迭代,在短短 29 個月內將年營收從一百萬美元推升至一億美元。 無論你是產品經理、工程師、設計師,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