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不會寫程式的人 - 上架 AI 名片王 iOS App 微心得,A Builder and Starter

中年不會寫程式的人 - 上架 AI 名片王 iOS App 微心得,A Builder and Starter

小時候,我大概學過 QuickBasic 之類的東西,小學時,玩著智冠的盜版光榮三國志一代,我會在紙上畫著可能的策略遊戲想像,認為自己有一天可能可以寫程式做一個遊戲出來,很可惜不像比爾蓋茲,他小時候在森林健行可以腦海裡整理程式碼,我可都沒這天份,寫程式開發遊戲這件事一直都沒發生,在 286 之類的年代,倒是有胡弄些 AUTOEXEC. BAT 之類的 Congfig 檔文件。

到了大學,我可能參與了跟網路服務有關的社團,但我想大部份是在幫同學列印報告、玩 BBS、MUD 或者是 CS,也許可能架了站,有用過 FrontPage、DreamWeaver 或者是 PhotoImpact 之類的架設網頁的軟體,不過他就像是一個傻瓜編輯器,你可能懂一些網頁語法的邏輯,不過仍離程式開發非常遙遠,但大學畢業後我卻進了遊戲代理公司。

約莫在 2007 年前後,買了一本很厚 Ruby On Rails 的書,想說加減學學,搞不好學得起來,很遺憾的,我大概翻了一節之類的就放棄了。我猜測中間也很多類似「學電腦程式」的嘗試,不過都沒成功,不過胡搗一些遊戲伺服器的架設、架架某些軟體套件類的皮毛雕蟲小技,也是樂在其中。

App Store 出現後,在 2010 年,我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紅利機會,於是經過層層說服後,請 Richard 來公司協助同事們學習開發 iOS 程式,一起上 CS193 P 課程,希望能夠在這波的 App 浪潮機會下找到破口;很遺憾的,那次的試驗終歸沒有真正開始就結束了。

Richard 在 2010 年於 yam 教學 iOS

至於我,在這波就再也沒興起過自己寫程式的這種念頭,已經有太多需要煩心的事情可以處理,簡單來說,我是一個離軟體開發很近的人,從過去所有的職涯都有相關的事,但我本質上是一竅不通的人。

快轉到 2024 年中,在這波生成式 AI 據說可以開始寫程式,產出一些有意義的東西時,我嘗試過幾個比如像是 Replit 之類的服務,可以感受到有一點點不一樣了,似乎可以用 AI 生成拼湊出非常基本的東西,我嘗試了幾個點子,比如說是:

  • 求籤網站:這個只做了亂數求出得出數字,然後連結到別人已經做好的求籤網站。
  • 公司資料網站:現在很多人或開始把政府公開資料做成簡單的靜態網頁,公司登記資料網是一個常見的主題,我認為比較麻煩的是負責人與股東的個資問題,不過這個時間點已經明白做簡單的爬蟲,不是難事了。

此時我明白要完全靠 AI 把一個完整產品幹完或者是做出一個簡單的原型仍然是有一定的難度,但再給一陣子,應該難度就會再下降。2025 年農曆過年後,隨著 Cursor、Windsurf 等軟體不斷的更新,再加上開始看到像洪大倫或者是豆腐,這些純然不會寫程式的朋友開始能夠寫出原生的 iOS App ,我估計那個時間點已經到了。

主題選定上,我大概過去有超過 20-30 個以上的點子,有些是明顯知道大概可以賺得到錢的,有些可能終究是有流量,但很難賺到的錢的,人老了,會更現實些,會更希望能夠解決特定人群的痛點、直接能收得到錢,是不是流量很大、排行榜很前面,不是我最大的考量;如果初期不需要複雜的後端資料庫或者金流串接尤佳,綜合下來,名片辨識是我一直覺得能做,但苦於 App 開發本身是一個比較專門的事情,所以沒有嘗試的點子,Anyway,現在能做了。

做產品,我最喜歡的部份之一就是命名,中文為了與市場同類商品致敬,當然就是以名片王為發想,但英文部份則涉及網域購買以及易記性,決定叫 Meishi (日文的名刺),台語因為外來語,所以也叫妹喜,所以這就成了我想要複合字起始點,原本看了同類商品都是什麼 Cam ,想說我也叫做什麼 MeishiCam 好了,但後來在太太的靈光一現下,乾脆就叫 MeishiBox,以 (.)com 來講也是沒人註冊的,於是就這樣決定了名稱。

我大約是 3/27 號開始開工,然後歷經清明連假瘋狂加功能,然後失敗,一路退回清明連假前,緊接著在我去參加星際大戰慶典以及日本公路微旅行八天前,MVP 開發告一段落,也就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掃瞄名片、依照不同語系辨識以及有個名片列表之類的核心做完,正式進到送審,但當天就被打槍退件,為不損及旅遊品質,我一路就把開發的工作放到 8 天後,才開始進入跟 iOS review team 的奮鬥。

必須說,當代的 iOS App review 速度很快,幾乎都可以在 24 小時內得到是否審核通過的結論,只是這個段落有時候蠻問號的,完全看不懂為什麼是這樣的回覆,但現在有了 AI 的協助,不管是解決問題的本身、了解蘋果的規定、甚至怎麼修完說明給審核團隊的英文說明,全部都已經可以透過 AI 解決。

一直到 5/5 App 正式上架過審,整個開發上架大概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功能包含前述所說的掃瞄名片、依照不同語系辨識、名片列表,還包含埋設 Google Firebase SDK 追蹤、Google Admob 等全家餐以及最重要的 RevenueCat 訂閱付費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換而言之,我把基礎的變現方式包含行動廣告以及訂閱付費牆都已經在最初的版本裡做好。

各位稍具經驗的朋友都會知道,在 10 年以前,在沒有這些完備的基礎建設下,要完成上述的所有功能,大概會花上數個月的整合、測試才能夠上架,再加上以前的審查歷程,整體時間花的時間會更久。

題外話,因為在出國前很努力的想把開發推到極限,你也會一直盯著螢幕想看 AI 如何產出東西,眼睛感受到非常不適,我以為出國後不盯螢幕會緩解這件事,但回國後去看眼科,被宣告是乾眼症,經過兩週密集的點眼藥水跟不要死盯著螢幕,現在的狀況已經緩解許多,僅管我已經是用 32" 螢幕在開發,但這幾天不禁跟 Cursor 的 Ian 傳訊說,有沒辦法讓 AI 那區的資訊字體大小是可以調的,其他區塊可以維持同樣大小,請顧及老人的感受。

Vibe Coding (氛圍開發)是一個今年 2 月才發展出來的名詞,我猜測 Vibe 這個字眼可能是對於大神級的開發者來說比較適切的字眼,但對我來說,他比較像是一個 0 與 1 、有與無的差別,在過去,我是一個完全不可能完成任何一個 App 開發的人,儘管離當代完美的程式開發與實踐方法論還非常遙遠, 1 到 100 的路還沒有窮盡,但我認為就好像日前 Windsurf CEO 受訪時所說的可能性,「開發者這個詞將逐變演化成建造者(Builder) 」,將有更多原先非技術性的人可以更進一步的協助建造些什麼東西。

而諸如像我這樣的非技術性人員,將會結合原先所有的經驗,包含產品、行銷、訂價、募資等經驗,更直接的意志灌輸在我認為正確的方式與領域。

與其稱他們為創業家,任何創建新業務的人都是啟動者。你不需要 MBA、證書、華麗的西裝、公事包,或是超乎尋常的風險承受能力。你只需要一個想法、一點自信,以及一個啟動的推動力。(Instead of entrepreneurs, let’s just call them starters. Anyone who creates a new business is a starter. You don’t need an MBA, a certificate, a fancy suit, a briefcase, or an above-average tolerance for risk. You just need an idea, a touch of confidence, and a push to get started.) - 37signals Jason Fired

好了,不說了,我要再去修 Bug 跟新增功能了。

請有 iOS 裝置的朋友協助下評分,遇到付費牆可以按右上角 (X) 先關掉,然後到設定裡幫我評五分,也歡迎分享給你有需要的朋友,感恩讚嘆!

下載連結:https://apple.co/43dexiF

Read more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10 月 31 日,一架編號 YFQ-44A 的戰鬥機在美國某處完成首飛。這不是什麼大新聞,美國每年都有新飛機試飛。但這次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從第一次飛行開始,就沒有人在操控它。不是遙控,不是有人在地面握著操縱桿。飛機自己起飛、自己飛行、自己降落。操作員只是在旁邊看著,確保它不要做出什麼瘋狂的事。 歡迎來到半自主戰鬥機的時代。 556 天,從白紙到起飛 這架飛機叫 YFQ-44A,製造商是 Anduril,從決定要做這架飛機,到它真的飛上天,Anduril 花了 556 天。 這有多快?讓我們對比一下,F-35 Lightning II 從概念到首飛約 10 年,F-22 Raptor 從概念到首飛約 9 年,波音 787 從啟動到首飛約 6

By Fox Hsiao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2025年10月30日美股盤後,亞馬遜股價暴漲 13%。對於一家市值超過 2 兆美元的科技巨頭來說,單日這樣的漲幅並不常見。上一次出現類似幅度,還是在疫情初期線上零售需求爆發的時候。 但這次讓市場興奮的,不只是亮眼的財報數字,更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策略組合:一邊宣布裁員約 3 萬人、支付 18 億美元遣散費;一邊加碼 1250 億美元的 AI 資本支出,並承諾 2026 年繼續追加投資。 市場為什麼相信這個矛盾的策略?答案藏在 CEO Andy Jassy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那句霸氣的宣言裡:「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AWS 雲端服務營收年增 20.2%,創下 11 季以來新高。這個數字背後的戰略意義,遠超過表面看到的百分比。 過去三年,AWS 在 Google Cloud 和 Microsoft

By Fox Hsiao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在 AI 影片生成領域的獨角獸公司 HeyGen 達成「年營收一億美元」的里程碑之際,其創辦人兼 CEO Joshua Xu 分享了這份文件背後的故事: 「在內部,我們稱之為我們的『聖經』——這個系統指引我們從一百萬美元成長到一億美元的營收。它源自無數次的團隊討論、實驗以及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 我們分享它,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確實有效。這就是我們如何交付客戶價值、以比世界變化更快的速度學習,並持續駕馭浪潮的方式。」 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穩紮穩打、耗時數年的軟體開發模式已然失效,因為技術的根基每隔幾個月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如果你感覺追不上、感到焦慮,或是想知道頂尖團隊如何在這樣的混亂中脫穎而出,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你準備的。 這不只是一份開發指南,更像是一本經過實戰驗證的「戰時宣言」。它詳細闡述了 HeyGen 如何擁抱不確定性、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並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交付和迭代,在短短 29 個月內將年營收從一百萬美元推升至一億美元。 無論你是產品經理、工程師、設計師,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