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打電動!癱瘓者「心控」特斯拉機器人!馬斯克 Neuralink 發表會,見證奇蹟!

不只打電動!癱瘓者「心控」特斯拉機器人!馬斯克 Neuralink 發表會,見證奇蹟!

Elon Musk 創辦的 Neuralink 今日稍早舉辦技術發表會,揭示其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術的驚人進展,不僅展示七位植入者重獲新生的真實案例,更擘畫一個透過意念與數位世界無縫融合的未來藍圖。這場發表會不僅是一場技術展示,更是一次對人類意識、溝通與存在本質的深刻探索。

宏大願景:突破人腦頻寬限制

Musk 開宗明義指出,人類的思考結構可分為三個層次:最底層是掌管本能的邊緣系統,其上是進行高階思考的大腦皮質,而現代人早已擁有第三層數位結構——我們的智慧型手機與電腦。然而,大腦皮質與數位延伸層之間的溝通,卻受限於極低的頻寬,也就是我們說話、打字的速度。這道鴻溝,不僅限制人類的溝通效率,也可能在未來面對高速發展的人工智慧(AI)時,成為文明發展的潛在風險。

Neuralink 的終極目標,即是打造一個高頻寬、雙向的通用型大腦輸入輸出系統。這項技術不僅是為解決腦部創傷、脊椎損傷或退化性神經疾病等醫療難題,更是要徹底改變人類與資訊互動的方式,從根本上提升人類的集體智能。Musk 強調,這一切的發展將會循序漸進,並在政府主管機關的嚴格監督下,以最謹慎的態度確保受試者的安全。

真實成果:心靈感應重塑生命

發表會的核心亮點,是七位已植入 Neuralink 裝置的受試者。他們之中,有因意外導致脊髓損傷的患者,也有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的病友。透過名為「心靈感應」(Telepathy)的首款產品,他們僅憑意念就能操控電腦游標與鍵盤。

首位受試者 Nolan Arbaugh 在植入後第一天,便創下意念操控電腦的BPS(Bits Per Second)世界紀錄。他現在每天長時間工作、學習新語言與數學,重拾過去無法想像的自主生活。另一位因漸凍症而無法言語、僅能依賴眼動儀在昏暗室內溝通的 Brad,在植入後終於能再次走出戶外,在公園裡陪伴孩子。

更令人振奮的是,受試者 Alex 不僅能用意念操控機械手臂寫字繪畫,甚至能解析個別手指的動作,與人玩起「剪刀石頭布」。發表會更展示他透過 Neuralink 訊號,直接控制特斯拉 Optimus 機器人手臂的畫面。這預示著未來,肢體傷殘者或許能擁有功能與常人無異、甚至更強大的機械義肢。同時,透過在大腦與脊髓分別植入裝置,Neuralink 有信心在不遠的將來,讓癱瘓者繞過受損的神經,重新站立行走。

這些案例顯示,Neural-ink 的使用者每週平均使用裝置長達50小時,部分甚至超過100小時,幾乎涵蓋所有清醒時刻,證明這項技術已非實驗室的玩具,而是能真正融入日常、賦予使用者能力的實用工具。

技術解密:垂直整合驅動創新

Neuralink 的快速進展,歸功於其高度垂直整合的研發體系,涵蓋晶片設計、手術機器人、機器學習到使用者介面等所有環節。

植入體與晶片: 最新一代的植入體 N1,是一個完全密封、無線充電的微型裝置,能讀取數千個通道的神經訊號,並將其無線傳輸出來。團隊將此發展比喻為「神經元的摩爾定律」,相信隨著可感測的神經元數量呈指數級增長,人機互動的模式將迎來革命性轉變。

手術機器人: 新一代手術機器人 R2 在效率上有著飛躍性提升,植入單條線材的時間從17秒縮短至1.5秒,並能深入腦部達5公分,為未來治療更多腦區疾病奠定基礎。其自動化與標準化設計,大幅降低製造成本與時間,使大規模應用成為可能。

機器學習與軟體: Neuralink並非讀取「想法」,而是解碼與「動作意圖」相關的神經訊號。其機器學習模型能在短短15分鐘內完成校準,讓初次使用者迅速上手。團隊更克服「神經非穩定性」(大腦訊號隨學習與時間改變的特性)的挑戰,確保系統長期穩定運作。使用者介面也經過精心設計,例如游標靠近可滾動區域時會自動吸附,或在不需使用時能將其「停泊」在螢幕邊緣,處處體現對使用者體驗的細膩考量。

未來展望:從視覺到語音的全面介面

Neuralink 的腳步並未停歇。除了持續優化「心靈感應」外,團隊正積極開發兩大新產品線:

盲視(Blindsight): 針對失明者開發的視覺修復系統。透過在視覺皮質植入晶片,接收攝影機捕捉的影像訊號,直接刺激大腦產生視覺。初期解析度或許不高,但最終目標是達到超高解析度,甚至讓人看見紅外線、紫外線等不同波長的光譜。

語音解碼: 透過在語言皮質區植入裝置,未來將能直接解碼使用者在腦中默念的語句,實現無聲的意念溝通。這將讓人們與AI的互動更為即時、私密且高效。

Neuralink 擘畫的未來,是一個深度人機共生的時代。從修復感官、恢復行動,到最終極致提升人類的溝通頻寬與智能。這趟探索意識邊疆的旅程,正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將科幻化為現實。

推薦使用加密貨幣金融卡

加密貨幣金融卡 EtherFi 與 RedotPay 說明與推薦 ,回饋 3% 與出金怎麼選
隨著加密貨幣在全球加速普及,使用加密貨幣,尤其是使用穩定幣消費的需求也變得前所未有的迫切。數位資產過去大多數僅限於在交易所交易,或作為投資存放在錢包裡,但如今隨著加密貨幣金融卡的普及,正使得數位資產的使用逐漸走入日常生活。 加密貨幣金融卡可以將比特幣、以太幣或穩定幣等加密貨幣儲值到卡片中,並使用這些資金以美金或者台幣等法定貨幣來支付商品和服務。 與提供信用額度的信用卡不同,加密貨幣金融卡必須使用數位資產預先儲值,在儲值後,它將在每筆交易當下自動轉換為法定貨幣,可以像使用傳統簽帳金融卡一樣使用該卡,無需手動兌換,儲多少用多少。 我怎麼加密貨幣金融卡消費? 其實跟一般的信用卡消費相同,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當你在刷卡的時候會詢問你要利用當地貨幣或者是美金結這筆消費,根據業內人士建議,通常是選擇發卡的幣別,比如說 RedotPay 我們拿到的會是美金卡,所以請用美金計算該筆消費。 * Apple Pay 類的行動支付:大部分的加密貨幣金融卡平台支援 Apple Pay、Google Pay 等,所以可以在實體店頭利用手機感應支付。 * 店內付款:在任何接受實體信用卡的刷卡機上使用

Read more

Robinhood 空投 OpenAI、SpaceX 股權代幣,開啟全新的 RWA 現實世界資產玩法

Robinhood 空投 OpenAI、SpaceX 股權代幣,開啟全新的 RWA 現實世界資產玩法

Robinhood 首先選擇在監管框架日趨明確的歐洲大陸邁出關鍵一步。執行長 Vlad Tenev 宣布,其加密貨幣應用程式正式擴展至歐盟全境,涵蓋 31 個國家。這不僅是地域的擴張,更是服務深度的躍進。 最引人注目的,是即將在歐洲推出的「永續合約」交易功能。傳統上,永續合約這種專業級衍生性金融商品,其操作介面往往複雜且不適合行動裝置。Robinhood 團隊洞察此痛點,投入大量心力重新設計使用者體驗。他們展示一種極度簡化的行動介面,用戶僅需透過直覺的滑動與點擊,便能設定槓桿、停利與停損點,將過去可能需要二十多個步驟的繁瑣流程,濃縮在彈指之間。 這項服務的強大後盾,來自於 Robinhood 近期完成收購的全球歷史最悠久加密貨幣交易所 Bitstamp。Bitstamp 不僅提供機構級的交易引擎,更成為 Robinhood 在歐洲實現其加密願景的基石。 美國本土升級:從質押到 AI 賦能 與此同時,Robinhood 並未忘記其美國大本營的廣大用戶。此次更新同樣帶來眾多期盼已久的功能,其中最核心的突破是「質押」(Staking)服務的開放。

By Fox Hsiao
2022 聯準會報告 "穩定幣:發展潛力與銀行體系影響"

2022 聯準會報告 "穩定幣:發展潛力與銀行體系影響"

2022年美國聯準會發布的研究裡,指出穩定幣對銀行信用創造的影響,並非單一答案,而是取決於兩個關鍵變數:資金從何而來,以及儲備資產如何存放。 加密市場的另類避風港 在深入探討對銀行的衝擊前,報告首先揭示穩定幣一個出乎意料的市場特性。傳統觀點擔憂,一旦穩定幣發行商的儲備資產出現問題,可能引發擠兌風險。然而,歷史數據呈現另一種動態:在加密貨幣市場劇烈崩盤時,例如2020年3月與2021年5月的市場恐慌期間,當比特幣與以太幣價格暴跌,主流美元穩定幣的市場價格反而短暫升值,略微高於一美元的錨定價。 此現象顯示,在加密生態系內部,穩定幣扮演著「數位安全資產」的角色。當投機者急於逃離高風險的加密資產時,他們的首選並非換回傳統法幣,而是湧入穩定幣尋求庇護。這股龐大的避險需求,反而為穩定幣的價格提供支撐,激勵發行商增發以滿足市場需求。這種反週期的避險特性,使其行為模式與傳統金融市場中的貨幣市場基金截然不同,後者在市場壓力下往往面臨大規模資金外流。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市場相信該穩定幣擁有足夠安全且流動的儲備資產。 穩定幣的技術優勢與應用場景 穩定幣與傳統銀行存款最大的差異在於兩個核心特色:

By Fox Hsiao
OpenAI Sam:現在絕對是科技史上創業最佳時機,劇烈變革總是為新創公司帶來最多機會

OpenAI Sam:現在絕對是科技史上創業最佳時機,劇烈變革總是為新創公司帶來最多機會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在 Y Combinator 的 AI 新創學校,與滿場懷抱夢想的創業者,分享他從一個對科技痴迷的少年,到引領全球 AI 革命的心路歷程。這場深度對談不僅回溯 ChatGPT 的起源,更揭示人工智慧的下一步,以及人類與機器互動的全新可能。 源起:一個近乎瘋狂的決定 回顧 2015 年,創辦 OpenAI 的決定本身,就是一場巨大的賭注。Altman 坦言,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挑戰「人工通用智慧」(AGI)這個目標,聽起來簡直像天方夜譚。「全世界 99% 的人都認為我們瘋了」,他回憶道。當時,DeepMind 已遙遙領先,而 OpenAI 團隊僅有數名研究員,圍坐在白板前苦思論文題目,對於產品、營收、

By Fox Hsiao
「萬物皆可作弊」被哥倫比亞大學退學的 21歲狂人 Roy Lee ,如何讓 a16z 掏出1500萬美元

「萬物皆可作弊」被哥倫比亞大學退學的 21歲狂人 Roy Lee ,如何讓 a16z 掏出1500萬美元

在Molly O’Shea 的節目《Sourcery》最新的一集節目中,邀請到的是年僅 21 歲、剛獲得頂級創投 a16z 千萬美元注資的新創 Cluely 創辦人 Roy Lee,他在這場訪談中說明了他是如何巧妙地將產品創新、極端行銷與宏大野心熔於一爐,並成功說服最頂尖的投資人,為這場看似瘋狂的豪賭下注。 產品核心:從哥倫比亞退學單挑科技巨頭的「作弊」原罪 面對 Molly O’Shea 對產品本質的探詢,Roy Lee 清晰闡述其核心理念。他認為,當前主流的 AI 互動模式,例如將問題複製貼上到 ChatGPT 這類獨立視窗,本質上是種限制。它打斷了使用者的工作流程,顯得既不直覺也無效率。Cluely 的解決方案,是一個運行於電腦桌面、近乎透明的螢幕浮層,讓 AI 成為一個無縫整合的「夥伴」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