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打電動!癱瘓者「心控」特斯拉機器人!馬斯克 Neuralink 發表會,見證奇蹟!

不只打電動!癱瘓者「心控」特斯拉機器人!馬斯克 Neuralink 發表會,見證奇蹟!

Elon Musk 創辦的 Neuralink 今日稍早舉辦技術發表會,揭示其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術的驚人進展,不僅展示七位植入者重獲新生的真實案例,更擘畫一個透過意念與數位世界無縫融合的未來藍圖。這場發表會不僅是一場技術展示,更是一次對人類意識、溝通與存在本質的深刻探索。

宏大願景:突破人腦頻寬限制

Musk 開宗明義指出,人類的思考結構可分為三個層次:最底層是掌管本能的邊緣系統,其上是進行高階思考的大腦皮質,而現代人早已擁有第三層數位結構——我們的智慧型手機與電腦。然而,大腦皮質與數位延伸層之間的溝通,卻受限於極低的頻寬,也就是我們說話、打字的速度。這道鴻溝,不僅限制人類的溝通效率,也可能在未來面對高速發展的人工智慧(AI)時,成為文明發展的潛在風險。

Neuralink 的終極目標,即是打造一個高頻寬、雙向的通用型大腦輸入輸出系統。這項技術不僅是為解決腦部創傷、脊椎損傷或退化性神經疾病等醫療難題,更是要徹底改變人類與資訊互動的方式,從根本上提升人類的集體智能。Musk 強調,這一切的發展將會循序漸進,並在政府主管機關的嚴格監督下,以最謹慎的態度確保受試者的安全。

真實成果:心靈感應重塑生命

發表會的核心亮點,是七位已植入 Neuralink 裝置的受試者。他們之中,有因意外導致脊髓損傷的患者,也有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的病友。透過名為「心靈感應」(Telepathy)的首款產品,他們僅憑意念就能操控電腦游標與鍵盤。

首位受試者 Nolan Arbaugh 在植入後第一天,便創下意念操控電腦的BPS(Bits Per Second)世界紀錄。他現在每天長時間工作、學習新語言與數學,重拾過去無法想像的自主生活。另一位因漸凍症而無法言語、僅能依賴眼動儀在昏暗室內溝通的 Brad,在植入後終於能再次走出戶外,在公園裡陪伴孩子。

更令人振奮的是,受試者 Alex 不僅能用意念操控機械手臂寫字繪畫,甚至能解析個別手指的動作,與人玩起「剪刀石頭布」。發表會更展示他透過 Neuralink 訊號,直接控制特斯拉 Optimus 機器人手臂的畫面。這預示著未來,肢體傷殘者或許能擁有功能與常人無異、甚至更強大的機械義肢。同時,透過在大腦與脊髓分別植入裝置,Neuralink 有信心在不遠的將來,讓癱瘓者繞過受損的神經,重新站立行走。

這些案例顯示,Neural-ink 的使用者每週平均使用裝置長達50小時,部分甚至超過100小時,幾乎涵蓋所有清醒時刻,證明這項技術已非實驗室的玩具,而是能真正融入日常、賦予使用者能力的實用工具。

技術解密:垂直整合驅動創新

Neuralink 的快速進展,歸功於其高度垂直整合的研發體系,涵蓋晶片設計、手術機器人、機器學習到使用者介面等所有環節。

植入體與晶片: 最新一代的植入體 N1,是一個完全密封、無線充電的微型裝置,能讀取數千個通道的神經訊號,並將其無線傳輸出來。團隊將此發展比喻為「神經元的摩爾定律」,相信隨著可感測的神經元數量呈指數級增長,人機互動的模式將迎來革命性轉變。

手術機器人: 新一代手術機器人 R2 在效率上有著飛躍性提升,植入單條線材的時間從17秒縮短至1.5秒,並能深入腦部達5公分,為未來治療更多腦區疾病奠定基礎。其自動化與標準化設計,大幅降低製造成本與時間,使大規模應用成為可能。

機器學習與軟體: Neuralink並非讀取「想法」,而是解碼與「動作意圖」相關的神經訊號。其機器學習模型能在短短15分鐘內完成校準,讓初次使用者迅速上手。團隊更克服「神經非穩定性」(大腦訊號隨學習與時間改變的特性)的挑戰,確保系統長期穩定運作。使用者介面也經過精心設計,例如游標靠近可滾動區域時會自動吸附,或在不需使用時能將其「停泊」在螢幕邊緣,處處體現對使用者體驗的細膩考量。

未來展望:從視覺到語音的全面介面

Neuralink 的腳步並未停歇。除了持續優化「心靈感應」外,團隊正積極開發兩大新產品線:

盲視(Blindsight): 針對失明者開發的視覺修復系統。透過在視覺皮質植入晶片,接收攝影機捕捉的影像訊號,直接刺激大腦產生視覺。初期解析度或許不高,但最終目標是達到超高解析度,甚至讓人看見紅外線、紫外線等不同波長的光譜。

語音解碼: 透過在語言皮質區植入裝置,未來將能直接解碼使用者在腦中默念的語句,實現無聲的意念溝通。這將讓人們與AI的互動更為即時、私密且高效。

Neuralink 擘畫的未來,是一個深度人機共生的時代。從修復感官、恢復行動,到最終極致提升人類的溝通頻寬與智能。這趟探索意識邊疆的旅程,正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將科幻化為現實。

推薦使用加密貨幣金融卡

加密貨幣金融卡 EtherFi 與 RedotPay 說明與推薦 ,回饋 3% 與出金怎麼選
隨著加密貨幣在全球加速普及,使用加密貨幣,尤其是使用穩定幣消費的需求也變得前所未有的迫切。數位資產過去大多數僅限於在交易所交易,或作為投資存放在錢包裡,但如今隨著加密貨幣金融卡的普及,正使得數位資產的使用逐漸走入日常生活。 加密貨幣金融卡可以將比特幣、以太幣或穩定幣等加密貨幣儲值到卡片中,並使用這些資金以美金或者台幣等法定貨幣來支付商品和服務。 與提供信用額度的信用卡不同,加密貨幣金融卡必須使用數位資產預先儲值,在儲值後,它將在每筆交易當下自動轉換為法定貨幣,可以像使用傳統簽帳金融卡一樣使用該卡,無需手動兌換,儲多少用多少。 我怎麼加密貨幣金融卡消費? 其實跟一般的信用卡消費相同,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當你在刷卡的時候會詢問你要利用當地貨幣或者是美金結這筆消費,根據業內人士建議,通常是選擇發卡的幣別,比如說 RedotPay 我們拿到的會是美金卡,所以請用美金計算該筆消費。 * Apple Pay 類的行動支付:大部分的加密貨幣金融卡平台支援 Apple Pay、Google Pay 等,所以可以在實體店頭利用手機感應支付。 * 店內付款:在任何接受實體信用卡的刷卡機上使用

Read more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10 月 31 日,一架編號 YFQ-44A 的戰鬥機在美國某處完成首飛。這不是什麼大新聞,美國每年都有新飛機試飛。但這次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從第一次飛行開始,就沒有人在操控它。不是遙控,不是有人在地面握著操縱桿。飛機自己起飛、自己飛行、自己降落。操作員只是在旁邊看著,確保它不要做出什麼瘋狂的事。 歡迎來到半自主戰鬥機的時代。 556 天,從白紙到起飛 這架飛機叫 YFQ-44A,製造商是 Anduril,從決定要做這架飛機,到它真的飛上天,Anduril 花了 556 天。 這有多快?讓我們對比一下,F-35 Lightning II 從概念到首飛約 10 年,F-22 Raptor 從概念到首飛約 9 年,波音 787 從啟動到首飛約 6

By Fox Hsiao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2025年10月30日美股盤後,亞馬遜股價暴漲 13%。對於一家市值超過 2 兆美元的科技巨頭來說,單日這樣的漲幅並不常見。上一次出現類似幅度,還是在疫情初期線上零售需求爆發的時候。 但這次讓市場興奮的,不只是亮眼的財報數字,更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策略組合:一邊宣布裁員約 3 萬人、支付 18 億美元遣散費;一邊加碼 1250 億美元的 AI 資本支出,並承諾 2026 年繼續追加投資。 市場為什麼相信這個矛盾的策略?答案藏在 CEO Andy Jassy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那句霸氣的宣言裡:「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AWS 雲端服務營收年增 20.2%,創下 11 季以來新高。這個數字背後的戰略意義,遠超過表面看到的百分比。 過去三年,AWS 在 Google Cloud 和 Microsoft

By Fox Hsiao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在 AI 影片生成領域的獨角獸公司 HeyGen 達成「年營收一億美元」的里程碑之際,其創辦人兼 CEO Joshua Xu 分享了這份文件背後的故事: 「在內部,我們稱之為我們的『聖經』——這個系統指引我們從一百萬美元成長到一億美元的營收。它源自無數次的團隊討論、實驗以及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 我們分享它,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確實有效。這就是我們如何交付客戶價值、以比世界變化更快的速度學習,並持續駕馭浪潮的方式。」 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穩紮穩打、耗時數年的軟體開發模式已然失效,因為技術的根基每隔幾個月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如果你感覺追不上、感到焦慮,或是想知道頂尖團隊如何在這樣的混亂中脫穎而出,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你準備的。 這不只是一份開發指南,更像是一本經過實戰驗證的「戰時宣言」。它詳細闡述了 HeyGen 如何擁抱不確定性、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並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交付和迭代,在短短 29 個月內將年營收從一百萬美元推升至一億美元。 無論你是產品經理、工程師、設計師,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