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作弊」被哥倫比亞大學退學的 21歲狂人 Roy Lee ,如何讓 a16z 掏出1500萬美元

「萬物皆可作弊」被哥倫比亞大學退學的 21歲狂人 Roy Lee ,如何讓 a16z 掏出1500萬美元

在Molly O’Shea 的節目《Sourcery》最新的一集節目中,邀請到的是年僅 21 歲、剛獲得頂級創投 a16z 千萬美元注資的新創 Cluely 創辦人 Roy Lee,他在這場訪談中說明了他是如何巧妙地將產品創新、極端行銷與宏大野心熔於一爐,並成功說服最頂尖的投資人,為這場看似瘋狂的豪賭下注。

產品核心:從哥倫比亞退學單挑科技巨頭的「作弊」原罪

面對 Molly O’Shea 對產品本質的探詢,Roy Lee 清晰闡述其核心理念。他認為,當前主流的 AI 互動模式,例如將問題複製貼上到 ChatGPT 這類獨立視窗,本質上是種限制。它打斷了使用者的工作流程,顯得既不直覺也無效率。Cluely 的解決方案,是一個運行於電腦桌面、近乎透明的螢幕浮層,讓 AI 成為一個無縫整合的「夥伴」,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提供即時輔助。

這項技術充滿爭議的起點,並非空穴來風。根據 NBC News 先前的報導,當時身為哥倫比亞大學電腦科學系學生的 Roy Lee,開發出一款名為「Interview Coder」的桌面應用程式。他公開記錄自己如何運用這個工具,在包含亞馬遜(Amazon)、Meta、TikTok 在內的科技巨頭線上面試中,即時破解技術問題並成功取得實習錄取通知。

他在一段後來被亞馬遜以版權為由下架的 YouTube 影片中,展示了這款工具如何神不知鬼不覺地截取螢幕畫面,並透過 AI 快速生成答案。這個高調的「特技」行為,最終導致他被哥倫比亞大學退學,部分錄取通知也被撤銷。然而,正是這段「燒毀所有退路」的經歷,淬鍊出 Cluely 的產品雛形與核心精神。Roy Lee 曾對媒體表示:「我認為 99% 的人還沒意識到這影響有多深遠……我認為任何形式的線上評估都不再安全。」Cluely 正是這個信念的商業化延伸。

成長策略:以「注意力」為核心的瘋狂行銷

當身兼投資人與主持人的 Molly O’Shea 追問其備受爭議的行銷手法時,Roy Lee 展現出毫不妥協的態度。他抱持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在當今的科技競賽中,「通路與傳播」的重要性,已遠超過技術本身。他斷言,當 AI 模型能力趨於一致時,誰能佔據用戶的心智,誰就能贏得最終的戰爭。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Cluely 採取一種堪稱「特技行銷(Stunt Marketing)」的策略。從最初引爆社群的電影質感產品發表影片,到近期僱用脫衣舞孃拍攝宣傳照,每一次出手都極具爭議性與話題性,成功地將社群劃分為兩大陣營:一派讚譽其為行銷天才,另一派則撻伐其有損科技業形象。

然而,這正是 Roy Lee 想要的效果。他認為,平庸的內容無法讓人們在午餐桌上討論,唯有極化與爭議,才能創造真正的「心智佔有率」。為此,Cluely 的團隊組成也極不尋常。公司只招募兩種人:世界級的工程師,以及具備強大演算法影響力的網紅創作者。他們在一個「駭客小屋」共同生活與工作,奉行「工作即生活」的極端文化,每日腦力激盪,策劃著下一波能引爆社群的瘋狂點子。

商業模式與宏大野心:爭議背後的獲利真相

面對創投圈對其燒錢行銷的普遍質疑,訪談揭露一個驚人事實:Cluely 目前處於獲利狀態。其商業模式相當傳統,採用 SaaS 訂閱制,消費者端每月收費 20 美元,同時也已拓展至企業客戶,並簽下七位數的合約。獲利的關鍵在於其極低的邊際成本,使得營收的增長速度,遠快於團隊擴張與行銷支出的速度。

Roy Lee 的言談間,更毫不掩飾其巨大的野心。他認為自己與 Elon Musk、Sam Altman 這樣的科技巨擘終將在未來一決勝負,爭奪「宇宙征服者」的頭銜。他將 Elon Musk 視為偶像,欣賞其無視爭議、最終憑藉成功而變得「不可觸碰(Untouchable)」的地位。

對他而言,創業是一場豪賭。當你選擇一條極具爭議的道路,你可能一敗塗地,也可能登峰造極。他深知自己正同時加速衝向「逃逸速度」與「燃燒殆盡」兩個極端,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得罪光所有人之前,讓公司變得足夠強大。

加密貨幣金融卡 EtherFi 與 RedotPay 說明與推薦 ,回饋 3% 與出金怎麼選
隨著加密貨幣在全球加速普及,使用加密貨幣,尤其是使用穩定幣消費的需求也變得前所未有的迫切。數位資產過去大多數僅限於在交易所交易,或作為投資存放在錢包裡,但如今隨著加密貨幣金融卡的普及,正使得數位資產的使用逐漸走入日常生活。 加密貨幣金融卡可以將比特幣、以太幣或穩定幣等加密貨幣儲值到卡片中,並使用這些資金以美金或者台幣等法定貨幣來支付商品和服務。 與提供信用額度的信用卡不同,加密貨幣金融卡必須使用數位資產預先儲值,在儲值後,它將在每筆交易當下自動轉換為法定貨幣,可以像使用傳統簽帳金融卡一樣使用該卡,無需手動兌換,儲多少用多少。 我怎麼加密貨幣金融卡消費? 其實跟一般的信用卡消費相同,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當你在刷卡的時候會詢問你要利用當地貨幣或者是美金結這筆消費,根據業內人士建議,通常是選擇發卡的幣別,比如說 RedotPay 我們拿到的會是美金卡,所以請用美金計算該筆消費。 * Apple Pay 類的行動支付:大部分的加密貨幣金融卡平台支援 Apple Pay、Google Pay 等,所以可以在實體店頭利用手機感應支付。 * 店內付款:在任何接受實體信用卡的刷卡機上使用

Read more

"錯過,世界就是中國",創投教父安德森描繪美國「新工業革命」藍圖

"錯過,世界就是中國",創投教父安德森描繪美國「新工業革命」藍圖

創投家暨科技思想家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在對談中,便從19世紀末的「美國系統」(American System)談起,剖析當前美國面臨的困境,並指向一條由人工智慧(AI)與實體機器人技術驅動的再工業化之路。 被遺忘的「美國系統」:工業化成功的藍圖 對談始於一個看似遙遠的歷史參照:美國第25任總統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與其背後的「美國系統」。此經濟哲學源自美國首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核心思想相當清晰:一個國家若要實現工業化,不能僅僅依賴單一技術或幾家龍頭企業,而是必須建立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 這套系統的初期策略是採取高度保護主義。透過關稅壁壘,保護初生的國內產業,從汽車製造到零件供應商,形成一個緊密的產業聚落,使其免於如當時日不落帝國等成熟工業強權的毀滅性競爭。等到國內產業生態系茁壯,具備全球競爭力之後,再轉向擁抱自由貿易,為其產品開拓海外市場。這套「先保護、後開放」的模式,不僅成功催生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輝煌,日後也成為德國、日本、韓國,乃至當前中國產業崛起的共通劇本。 這個歷史觀察點出一個核心問題:

By Fox Hsiao
Robinhood 空投 OpenAI、SpaceX 股權代幣,開啟全新的 RWA 現實世界資產玩法

Robinhood 空投 OpenAI、SpaceX 股權代幣,開啟全新的 RWA 現實世界資產玩法

Robinhood 首先選擇在監管框架日趨明確的歐洲大陸邁出關鍵一步。執行長 Vlad Tenev 宣布,其加密貨幣應用程式正式擴展至歐盟全境,涵蓋 31 個國家。這不僅是地域的擴張,更是服務深度的躍進。 最引人注目的,是即將在歐洲推出的「永續合約」交易功能。傳統上,永續合約這種專業級衍生性金融商品,其操作介面往往複雜且不適合行動裝置。Robinhood 團隊洞察此痛點,投入大量心力重新設計使用者體驗。他們展示一種極度簡化的行動介面,用戶僅需透過直覺的滑動與點擊,便能設定槓桿、停利與停損點,將過去可能需要二十多個步驟的繁瑣流程,濃縮在彈指之間。 這項服務的強大後盾,來自於 Robinhood 近期完成收購的全球歷史最悠久加密貨幣交易所 Bitstamp。Bitstamp 不僅提供機構級的交易引擎,更成為 Robinhood 在歐洲實現其加密願景的基石。 美國本土升級:從質押到 AI 賦能 與此同時,Robinhood 並未忘記其美國大本營的廣大用戶。此次更新同樣帶來眾多期盼已久的功能,其中最核心的突破是「質押」(Staking)服務的開放。

By Fox Hsiao
2022 聯準會報告 "穩定幣:發展潛力與銀行體系影響"

2022 聯準會報告 "穩定幣:發展潛力與銀行體系影響"

2022年美國聯準會發布的研究裡,指出穩定幣對銀行信用創造的影響,並非單一答案,而是取決於兩個關鍵變數:資金從何而來,以及儲備資產如何存放。 加密市場的另類避風港 在深入探討對銀行的衝擊前,報告首先揭示穩定幣一個出乎意料的市場特性。傳統觀點擔憂,一旦穩定幣發行商的儲備資產出現問題,可能引發擠兌風險。然而,歷史數據呈現另一種動態:在加密貨幣市場劇烈崩盤時,例如2020年3月與2021年5月的市場恐慌期間,當比特幣與以太幣價格暴跌,主流美元穩定幣的市場價格反而短暫升值,略微高於一美元的錨定價。 此現象顯示,在加密生態系內部,穩定幣扮演著「數位安全資產」的角色。當投機者急於逃離高風險的加密資產時,他們的首選並非換回傳統法幣,而是湧入穩定幣尋求庇護。這股龐大的避險需求,反而為穩定幣的價格提供支撐,激勵發行商增發以滿足市場需求。這種反週期的避險特性,使其行為模式與傳統金融市場中的貨幣市場基金截然不同,後者在市場壓力下往往面臨大規模資金外流。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市場相信該穩定幣擁有足夠安全且流動的儲備資產。 穩定幣的技術優勢與應用場景 穩定幣與傳統銀行存款最大的差異在於兩個核心特色:

By Fox Hsiao
不只打電動!癱瘓者「心控」特斯拉機器人!馬斯克 Neuralink 發表會,見證奇蹟!

不只打電動!癱瘓者「心控」特斯拉機器人!馬斯克 Neuralink 發表會,見證奇蹟!

Elon Musk 創辦的 Neuralink 今日稍早舉辦技術發表會,揭示其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術的驚人進展,不僅展示七位植入者重獲新生的真實案例,更擘畫一個透過意念與數位世界無縫融合的未來藍圖。這場發表會不僅是一場技術展示,更是一次對人類意識、溝通與存在本質的深刻探索。 宏大願景:突破人腦頻寬限制 Musk 開宗明義指出,人類的思考結構可分為三個層次:最底層是掌管本能的邊緣系統,其上是進行高階思考的大腦皮質,而現代人早已擁有第三層數位結構——我們的智慧型手機與電腦。然而,大腦皮質與數位延伸層之間的溝通,卻受限於極低的頻寬,也就是我們說話、打字的速度。這道鴻溝,不僅限制人類的溝通效率,也可能在未來面對高速發展的人工智慧(AI)時,成為文明發展的潛在風險。 Neuralink 的終極目標,即是打造一個高頻寬、雙向的通用型大腦輸入輸出系統。這項技術不僅是為解決腦部創傷、脊椎損傷或退化性神經疾病等醫療難題,更是要徹底改變人類與資訊互動的方式,從根本上提升人類的集體智能。Musk 強調,這一切的發展將會循序漸進,並在政府主管機關的嚴格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