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聯準會報告 "穩定幣:發展潛力與銀行體系影響"

2022 聯準會報告 "穩定幣:發展潛力與銀行體系影響"


2022年美國聯準會發布的研究裡,指出穩定幣對銀行信用創造的影響,並非單一答案,而是取決於兩個關鍵變數:資金從何而來,以及儲備資產如何存放。

加密市場的另類避風港

在深入探討對銀行的衝擊前,報告首先揭示穩定幣一個出乎意料的市場特性。傳統觀點擔憂,一旦穩定幣發行商的儲備資產出現問題,可能引發擠兌風險。然而,歷史數據呈現另一種動態:在加密貨幣市場劇烈崩盤時,例如2020年3月與2021年5月的市場恐慌期間,當比特幣與以太幣價格暴跌,主流美元穩定幣的市場價格反而短暫升值,略微高於一美元的錨定價。

此現象顯示,在加密生態系內部,穩定幣扮演著「數位安全資產」的角色。當投機者急於逃離高風險的加密資產時,他們的首選並非換回傳統法幣,而是湧入穩定幣尋求庇護。這股龐大的避險需求,反而為穩定幣的價格提供支撐,激勵發行商增發以滿足市場需求。這種反週期的避險特性,使其行為模式與傳統金融市場中的貨幣市場基金截然不同,後者在市場壓力下往往面臨大規模資金外流。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市場相信該穩定幣擁有足夠安全且流動的儲備資產。

穩定幣的技術優勢與應用場景

穩定幣與傳統銀行存款最大的差異在於兩個核心特色:加密安全性可程式化特性。前者讓用戶能夠近乎即時地完成交易結算,無需中介機構且支援全年無休的交易;後者則讓穩定幣能與智能合約整合,創造出更多創新的金融服務。

目前穩定幣主要應用在四大領域:數位資產交易、跨境支付、企業內部資金調度,以及去中心化金融(DeFi)。特別是在加密貨幣交易中,投資人偏好使用穩定幣而非法定貨幣餘額,因為這能實現24小時不間斷的即時交易。在跨境轉帳方面,傳統匯款往往需要數天時間且手續費高昂,而穩定幣則能大幅降低這些成本。

三種主要的穩定幣類型

研究將當前的穩定幣分為三大類型:

  1. 準備金支撐型穩定幣是目前市場主流,由現金、國庫券、商業票據等現金等價物作為準備金。知名的有Tether(泰達幣)、USD Coin 等。不過,部分穩定幣的準備金充足性曾受質疑,如Tether就曾因準備金不實問題被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裁罰。
  2. 演算法穩定幣則透過智能合約和加密貨幣超額抵押來維持價格穩定。像是Dai就要求用戶存入以太幣等波動性較大的加密貨幣作為抵押品,以超過100%的抵押率獲得與美元掛鉤的Dai代幣。
  3. 機構或私人穩定幣則是傳統金融機構在許可制區塊鏈上發行的代幣化存款,如摩根大通的JPM Coin,主要用於機構間的批發交易和內部流動性管理。

衝擊銀行體系的關鍵變數

報告的核心論證在於,穩定幣的廣泛應用如何影響商業銀行的核心功能——信用中介(credit intermediation),也就是銀行吸收存款並發放貸款的能力。其最終結果,主要由以下兩種因素的排列組合決定。

- 第一個變數是資金的流入來源。用戶用來購買穩定幣的錢,是來自口袋裡的實體鈔票、原有的銀行存款,還是從貨幣市場基金等約當現金資產轉換而來?

- 第二個變數是穩定幣的儲備框架。發行商收到用戶的資金後,如何保管這些儲備金?主要存在三種模式:

1. 狹義銀行模式(Narrow Bank):此模式要求穩定幣發行商將所有儲備金100%存放在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帳戶。這提供最高的安全性,幾乎杜絕擠兌風險,因為每一塊錢的穩定幣背後,都有央行負債作為擔保。中國的數位人民幣(e-CNY)便採取類似的架構。

2. 雙層中介模式(Two-Tiered Intermediation):此模式下,穩定幣發行商將儲備金作為一般存款,存入傳統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再利用這些存款進行部分準備金制度下的放款業務。這相當於將穩定幣體系嫁接在現有的銀行架構之上。

3. 證券持有模式(Security Holdings):發行商直接使用儲備金購買高品質、高流動性的證券,例如美國國庫券或優質商業票據。目前市場上主流的穩定幣多採用此模式。

不同情境下的信用衝擊推演
將上述變數組合,報告推演出幾種可能衝擊銀行體系的情境:

- 最可能造成信用緊縮的情境:
當用戶將商業銀行存款大量轉換為採用狹義銀行模式的穩定幣時,對信用創造的衝擊最大。這相當於資金直接從商業銀行的放款池中被抽走,轉存至央行的「保險庫」。商業銀行存款基礎萎縮,放款能力隨之下降,可能導致企業和個人的貸款成本上升、數量減少,形成顯著的「信用去中介化」。雖然此模式最穩定,但對實體經濟的潛在傷害也最大。

- 可能促進信用擴張的情境:
若用戶是拿實體現鈔去兌換採用雙層中介模式的穩定幣,結果則完全相反。原本散落在民間、未進入銀行體系的「床墊下的現金」,透過穩定幣發行商,最終以存款形式回流商業銀行。這反而擴大銀行的存款基礎,使其有更多資金可用於放款,從而對信用創造產生正面影響。

- 影響中性的情境:
當用戶將銀行存款轉換為採用雙層中介模式的穩定幣時,對信用創造的影響基本為中性。這筆錢只是從用戶的個人存款帳戶,轉移到穩定幣發行商在同一銀行的存款帳戶。對商業銀行而言,其總存款規模並未改變,僅是存款人的身份不同,因此其放款能力不受影響。

同樣,若資金流動發生在證券持有模式下,影響也相對溫和。例如,用戶將銀行存款換成穩定幣,發行商再用這筆錢購買國庫券。資金從銀行體系流出,進入證券市場,最終賣出證券的一方很可能又將錢存回銀行。整個過程更像是在金融體系內部的資金重新分配,而非淨流出。

結論來說,穩定幣對傳統金融的衝擊並非命中注定,其未來是協助金融創新,還是引發系統性風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未來的監管框架設計。一個極度強調安全性的「狹義銀行」框架,可能以犧牲信用供給為代價;而一個與現行銀行體系深度整合的「雙層中介」或「證券持有」框架,則有機會在支持創新的同時,維持金融體系的穩定運作。

政策制定者的選擇,將決定這項金融科技的最終樣貌與影響力。

加密貨幣金融卡 EtherFi 與 RedotPay 說明與推薦 ,回饋 3% 與出金怎麼選
隨著加密貨幣在全球加速普及,使用加密貨幣,尤其是使用穩定幣消費的需求也變得前所未有的迫切。數位資產過去大多數僅限於在交易所交易,或作為投資存放在錢包裡,但如今隨著加密貨幣金融卡的普及,正使得數位資產的使用逐漸走入日常生活。 加密貨幣金融卡可以將比特幣、以太幣或穩定幣等加密貨幣儲值到卡片中,並使用這些資金以美金或者台幣等法定貨幣來支付商品和服務。 與提供信用額度的信用卡不同,加密貨幣金融卡必須使用數位資產預先儲值,在儲值後,它將在每筆交易當下自動轉換為法定貨幣,可以像使用傳統簽帳金融卡一樣使用該卡,無需手動兌換,儲多少用多少。 我怎麼加密貨幣金融卡消費? 其實跟一般的信用卡消費相同,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當你在刷卡的時候會詢問你要利用當地貨幣或者是美金結這筆消費,根據業內人士建議,通常是選擇發卡的幣別,比如說 RedotPay 我們拿到的會是美金卡,所以請用美金計算該筆消費。 * Apple Pay 類的行動支付:大部分的加密貨幣金融卡平台支援 Apple Pay、Google Pay 等,所以可以在實體店頭利用手機感應支付。 * 店內付款:在任何接受實體信用卡的刷卡機上使用

Read more

目標是取代 150 國貨幣!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 AI、穩定幣與「萬物交易所」未來

目標是取代 150 國貨幣!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 AI、穩定幣與「萬物交易所」未來

在全球支付巨擘 Stripe 的共同創辦人 John Collison 與加密貨幣交易所龍頭 Coinbase 的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訪談中,兩位同樣在 2010 年代初期崛起的金融科技先驅,一同回顧加密貨幣產業從蠻荒西部到進入主流視野的驚心動魄旅程。Armstrong 的分享,不僅是 Coinbase 的成長史,更映照出整個產業在建立信任、應對威脅與探索未來時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在混沌中建立信任的堡壘 回憶起 2012 年創立 Coinbase 的初期,Armstrong 形容那是一個充滿矛盾與混亂的「狂野西部」。當時的比特幣聚會,參與者從頂尖的密碼學博士到無政府主義者,甚至有人在討論創立自己的宗教。在這樣的背景下,Coinbase 的勝出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幾個關鍵的早期決策。 第一個,也是最具爭議的決定,是選擇一條合規的道路。「我們決定遵循監管的路徑,這意味與美國政府合作,去申請各州的資金轉移許可證。」Armstrong 回憶,這個決定在當時的無政府主義社群中,幾乎被視為一種背叛。他穿著西裝參加聚會時,甚至被人嘲諷「

By Fox Hsiao
Palantir 財報會議揭示:以「本體論」為核心,驅動美國 AI 產業革命

Palantir 財報會議揭示:以「本體論」為核心,驅動美國 AI 產業革命

Palantir 近期公布其 2025 年第二季財報,會議中揭露的各項數據與高階主管的發言,不僅展現驚人的業務成長,更清晰描繪出公司在當前 AI 浪潮中的核心定位與未來藍圖。整場會議的核心論述,圍繞在 Palantir 如何憑藉其深耕多年的「本體論(Ontology)」技術,在大型語言模型(LLM)普及的時代中,成為企業實現 AI 價值的關鍵樞紐。 財務表現強勁,美國市場成增長火車頭 首先,從財務數據觀察,Palantir 的增長動能顯著。公司單季總營收首次突破十億美元,年增率高達 48%,遠超市場預期。其中,美國市場的表現尤其突出,已佔公司總營收的 73%。美國整體業務年增 68%,其商業業務的年增率更高達 93%,政府業務也實現 53% 的穩健增長。 這些數字的背後,是「40 法則(Rule of 40)

By Fox Hsiao
Palmer Luckey 台灣大學演講全文:威懾、科技與防衛台灣

Palmer Luckey 台灣大學演講全文:威懾、科技與防衛台灣

(感謝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組織本次活動,以下為演講正文) 非常感謝各位來到這裡,也感謝國立台灣大學接待我。在開始之前,我想提一下,外面我一些好意的朋友,他們非常不高興,告訴我不應該向以色列出售武器。「是的,別把武器用於種族滅絕!」 但我想他們可能搞錯了,Anduril 其實沒有賣任何東西給以色列。我不是說這麼做是多麼糟糕的事,但我可能真的不是他們該抗議的對象。 我認為這其實很不幸地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有太多人根本沒來過這裡,完全沒來過台灣。所以很不幸地,我是少數幾個來到這裡的人之一,我想這也使我成為了整個西方軍火製造社群的化身。 我的名字是帕爾默・拉奇(Palmer Luckey),我是 Anduril Industries 的創辦人,這是一家國防產品公司。我們的使命是運用先進科技,徹底轉變美國及其盟友、夥伴與朋友們的軍事能力。 Oculus創辦人的起落與抉擇 但我並非從國防領域開啟我的職業生涯。當我十九歲時,還住在露營拖車裡,做著最低時薪的兼職工作來養活自己上學。在我想出如何製造更好、更便宜的虛擬實境(VR)頭戴裝置後,我創辦了一家名為 Oculus VR 的公司,這在當

By Fox Hsiao
Kyle Vogt 創辦三家十億美元公司,這次他要用機器人終結你最討厭的家事

Kyle Vogt 創辦三家十億美元公司,這次他要用機器人終結你最討厭的家事

Kyle Vogt,這位成功創辦 Twitch 與 Cruise、兩家市值超過十億美元公司的連續創業家,如今將目光投向一個更具挑戰性、也更貼近日常的領域:家用機器人。他的新創事業 The Bot Company,試圖解答一個自現代科技萌芽以來,便縈繞在人們心中的夢想:我們何時能擁有一位真正的家務幫手? 這場深度對談,不僅揭示 The Bot Company 的產品哲學與商業策略,更是一位歷經多次創業浪潮洗禮的先行者,對於技術典範、團隊建構,乃至於創業初衷的深刻反思。 為何是現在?AI 賦予機器人全新靈魂 長久以來,家用機器人始終是科技界的聖杯,看似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從科幻小說到學術實驗室,無數原型機來來去去,但沒有一個能真正走入家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員。Vogt 指出,關鍵的瓶頸在於,傳統機器人被設計來執行精準、重複的任務,它們在結構化的工廠環境中表現優異,但面對家庭這個充滿變數的場域,便顯得捉襟見肘。 家庭環境的複雜度,堪稱機器人版的「極限體能王」障礙賽。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