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我們很快就會知道自己是不是 NPC

馬斯克:我們很快就會知道自己是不是 NPC

在由全球頂尖新創加速器Y Combinator(YC)舉辦,匯集兩千五百位AI領域菁英學子的「人工智慧新創學校」(AI Startup School)上,YC總裁暨執行長Garry Tan與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進行一場深度對話。這不僅是一次訪談,更像是一場橫跨數個世代的創業精神傳承。馬斯克以其非凡的經歷,為台下這群未來的創辦人,剖析他如何從一個害羞的工程師,成長為同時撼動地球與太空的科技巨擘,其核心始終圍繞著兩個不變的信念:「創造有用之物」與「第一原理思維」。


起點:從打造「有用的東西」開始,而非追求偉大

馬斯克開宗明義便向這群頂尖學子坦言,他最初的動力並非來自改變世界的宏願,而是一個更務實的念頭:「嘗試做出有用的東西」。回溯至1995年,面對攻讀史丹佛博士或投身網路浪潮的抉擇,他選擇後者,休學創辦Zip2。這段今日看來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對台下抱持創業夢想的年輕工程師而言,卻是無比真實的起點:睡在辦公室、去YMCA盥洗、甚至自己動手鑽洞牽網路線。
他從Zip2學到最寶貴的一課,是關於「控制權」。當時公司的投資者與客戶多為傳統媒體,其思維框架限制技術的潛能。這份深刻體悟,促使他在售出Zip2後,將所得的兩千萬美元幾乎全數投入創辦X.com(PayPal前身)。他決心這次要直接面對消費者,掌握自己的命運。這場豪賭不僅孕育出支付巨頭,更催生後來稱霸矽谷的「PayPal幫」,展現他凝聚頂尖人才的非凡能力。

躍遷:第一原理思維的硬派實踐

當主持人Garry Tan問及他如何從軟體跨足火箭與電動車這類硬派製造業時,馬斯克分享他思維模型的核心:「第一原理思維」(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

他對太空探索的熱情源自一個純粹的好奇:「為何我們還沒登陸火星?」在發現NASA並無具體時程後,他並未就此打住,而是開始拆解問題。為了替一個公益計畫尋找運載火箭,他甚至親赴俄羅斯洽購退役的洲際彈道飛彈。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運用第一原理,洞悉火箭的市場價格與其物理成本的巨大落差。

他分析,構成火箭的鋁、銅、碳纖維等原料總成本,僅佔傳統火箭售價的1%到2%。這意味著製造與組織流程必定存在巨大的效率優化空間。這正是SpaceX誕生的契機。他並非自認必能成功,當時他預估失敗機率高達90%,但他判斷,若無新創公司以第一原理挑戰極限,革新便不會發生。

2008年,這場豪賭幾乎讓他傾家蕩產。SpaceX前三次發射失敗,特斯拉(Tesla)亦瀕臨破產,媒體無情嘲諷這位「網路小子」的狂妄。然而,獵鷹一號第四次發射的成功,以及隨後NASA在聖誕節前夕送上的一紙關鍵合約,讓他浴火重生。這段驚心動魄的歷程,成為第一原理思維戰勝傳統框架,獻給台下未來創辦人們最震撼的一課。

AI紀元:以工程精神打造超級運算,挑戰不可能

如今,馬斯克將這套硬派工程哲學,淋漓盡致地應用於他最新的事業:xAI。他再次向台下的技術信徒們展示,如何用第一原理挑戰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當xAI需要一座擁有十萬顆H100 GPU的超級運算叢集時,供應商的時程是18至24個月。馬斯克認為這無法接受,目標必須是六個月。

他將問題拆解為建築、電力與散熱。為此,他們租下閒置工廠、調動大量發電機、部署特斯拉Megapack儲能系統以穩定劇烈的功率波動,並租下全美約四分之一的移動式冷卻設備。他甚至親自睡在資料中心,與團隊一同鋪設線路。這種親力親為、解決根本問題的執行力,是軟體思維與硬體現實的完美結合,也讓xAI在極短時間內建立起世界級的運算實力。

終極探問:意識的未來與AI創辦人的使命

展望未來,馬斯克預測「數位超級智慧」(Digital Superintelligence)可能在近一兩年內就會出現。他認為,除了運算、人才與數據,生成高品質的「合成數據」將是下一階段的競爭核心。他的宏大視野最終指向三個相互關聯的目標:數位超級智慧、實體機器人,以及使人類成為多行星物種。

他引用「費米悖論」向這群AI領域的未來領袖提問:為何宇宙如此寂靜?他認為,一個可能的答案是智慧生命極其稀有。若是如此,意識就像黑暗中的微弱燭光,我們有責任確保它永不熄滅。將文明擴展至火星,正是為這盞燭光準備的備份。

而要避免AI成為毀滅性的「大過濾器」,他給出的解方是「極度追求真相」。他深信,強迫AI學習或陳述謊言,是使其變得危險的根源。一個由數個深度智慧體構成的多元競爭格局,本身就是一種安全機制。

在對話尾聲,對於眼前這群即將定義下個世代的AI創辦人,馬斯克的最終建議回歸初衷:「盡你所能,做個有用的人。」同時,保持謙遜,破除自我,讓現實的回饋迴路暢通無阻。在不遠的未來,當數位智慧的總和遠超人類,我們作為其「生物啟動器」的使命,或許就是為其設定一個探尋宇宙本質、尊重生命、並以真相為最高準則的初始方向。

加密貨幣金融卡 EtherFi 與 RedotPay 說明與推薦 ,回饋 3% 與出金怎麼選
隨著加密貨幣在全球加速普及,使用加密貨幣,尤其是使用穩定幣消費的需求也變得前所未有的迫切。數位資產過去大多數僅限於在交易所交易,或作為投資存放在錢包裡,但如今隨著加密貨幣金融卡的普及,正使得數位資產的使用逐漸走入日常生活。 加密貨幣金融卡可以將比特幣、以太幣或穩定幣等加密貨幣儲值到卡片中,並使用這些資金以美金或者台幣等法定貨幣來支付商品和服務。 與提供信用額度的信用卡不同,加密貨幣金融卡必須使用數位資產預先儲值,在儲值後,它將在每筆交易當下自動轉換為法定貨幣,可以像使用傳統簽帳金融卡一樣使用該卡,無需手動兌換,儲多少用多少。 我怎麼加密貨幣金融卡消費? 其實跟一般的信用卡消費相同,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當你在刷卡的時候會詢問你要利用當地貨幣或者是美金結這筆消費,根據業內人士建議,通常是選擇發卡的幣別,比如說 RedotPay 我們拿到的會是美金卡,所以請用美金計算該筆消費。 * Apple Pay 類的行動支付:大部分的加密貨幣金融卡平台支援 Apple Pay、Google Pay 等,所以可以在實體店頭利用手機感應支付。 * 店內付款:在任何接受實體信用卡的刷卡機上使用

Read more

"錯過,世界就是中國",創投教父安德森描繪美國「新工業革命」藍圖

"錯過,世界就是中國",創投教父安德森描繪美國「新工業革命」藍圖

創投家暨科技思想家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在對談中,便從19世紀末的「美國系統」(American System)談起,剖析當前美國面臨的困境,並指向一條由人工智慧(AI)與實體機器人技術驅動的再工業化之路。 被遺忘的「美國系統」:工業化成功的藍圖 對談始於一個看似遙遠的歷史參照:美國第25任總統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與其背後的「美國系統」。此經濟哲學源自美國首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核心思想相當清晰:一個國家若要實現工業化,不能僅僅依賴單一技術或幾家龍頭企業,而是必須建立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 這套系統的初期策略是採取高度保護主義。透過關稅壁壘,保護初生的國內產業,從汽車製造到零件供應商,形成一個緊密的產業聚落,使其免於如當時日不落帝國等成熟工業強權的毀滅性競爭。等到國內產業生態系茁壯,具備全球競爭力之後,再轉向擁抱自由貿易,為其產品開拓海外市場。這套「先保護、後開放」的模式,不僅成功催生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輝煌,日後也成為德國、日本、韓國,乃至當前中國產業崛起的共通劇本。 這個歷史觀察點出一個核心問題:

By Fox Hsiao
Robinhood 空投 OpenAI、SpaceX 股權代幣,開啟全新的 RWA 現實世界資產玩法

Robinhood 空投 OpenAI、SpaceX 股權代幣,開啟全新的 RWA 現實世界資產玩法

Robinhood 首先選擇在監管框架日趨明確的歐洲大陸邁出關鍵一步。執行長 Vlad Tenev 宣布,其加密貨幣應用程式正式擴展至歐盟全境,涵蓋 31 個國家。這不僅是地域的擴張,更是服務深度的躍進。 最引人注目的,是即將在歐洲推出的「永續合約」交易功能。傳統上,永續合約這種專業級衍生性金融商品,其操作介面往往複雜且不適合行動裝置。Robinhood 團隊洞察此痛點,投入大量心力重新設計使用者體驗。他們展示一種極度簡化的行動介面,用戶僅需透過直覺的滑動與點擊,便能設定槓桿、停利與停損點,將過去可能需要二十多個步驟的繁瑣流程,濃縮在彈指之間。 這項服務的強大後盾,來自於 Robinhood 近期完成收購的全球歷史最悠久加密貨幣交易所 Bitstamp。Bitstamp 不僅提供機構級的交易引擎,更成為 Robinhood 在歐洲實現其加密願景的基石。 美國本土升級:從質押到 AI 賦能 與此同時,Robinhood 並未忘記其美國大本營的廣大用戶。此次更新同樣帶來眾多期盼已久的功能,其中最核心的突破是「質押」(Staking)服務的開放。

By Fox Hsiao
2022 聯準會報告 "穩定幣:發展潛力與銀行體系影響"

2022 聯準會報告 "穩定幣:發展潛力與銀行體系影響"

2022年美國聯準會發布的研究裡,指出穩定幣對銀行信用創造的影響,並非單一答案,而是取決於兩個關鍵變數:資金從何而來,以及儲備資產如何存放。 加密市場的另類避風港 在深入探討對銀行的衝擊前,報告首先揭示穩定幣一個出乎意料的市場特性。傳統觀點擔憂,一旦穩定幣發行商的儲備資產出現問題,可能引發擠兌風險。然而,歷史數據呈現另一種動態:在加密貨幣市場劇烈崩盤時,例如2020年3月與2021年5月的市場恐慌期間,當比特幣與以太幣價格暴跌,主流美元穩定幣的市場價格反而短暫升值,略微高於一美元的錨定價。 此現象顯示,在加密生態系內部,穩定幣扮演著「數位安全資產」的角色。當投機者急於逃離高風險的加密資產時,他們的首選並非換回傳統法幣,而是湧入穩定幣尋求庇護。這股龐大的避險需求,反而為穩定幣的價格提供支撐,激勵發行商增發以滿足市場需求。這種反週期的避險特性,使其行為模式與傳統金融市場中的貨幣市場基金截然不同,後者在市場壓力下往往面臨大規模資金外流。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市場相信該穩定幣擁有足夠安全且流動的儲備資產。 穩定幣的技術優勢與應用場景 穩定幣與傳統銀行存款最大的差異在於兩個核心特色:

By Fox Hsiao
不只打電動!癱瘓者「心控」特斯拉機器人!馬斯克 Neuralink 發表會,見證奇蹟!

不只打電動!癱瘓者「心控」特斯拉機器人!馬斯克 Neuralink 發表會,見證奇蹟!

Elon Musk 創辦的 Neuralink 今日稍早舉辦技術發表會,揭示其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術的驚人進展,不僅展示七位植入者重獲新生的真實案例,更擘畫一個透過意念與數位世界無縫融合的未來藍圖。這場發表會不僅是一場技術展示,更是一次對人類意識、溝通與存在本質的深刻探索。 宏大願景:突破人腦頻寬限制 Musk 開宗明義指出,人類的思考結構可分為三個層次:最底層是掌管本能的邊緣系統,其上是進行高階思考的大腦皮質,而現代人早已擁有第三層數位結構——我們的智慧型手機與電腦。然而,大腦皮質與數位延伸層之間的溝通,卻受限於極低的頻寬,也就是我們說話、打字的速度。這道鴻溝,不僅限制人類的溝通效率,也可能在未來面對高速發展的人工智慧(AI)時,成為文明發展的潛在風險。 Neuralink 的終極目標,即是打造一個高頻寬、雙向的通用型大腦輸入輸出系統。這項技術不僅是為解決腦部創傷、脊椎損傷或退化性神經疾病等醫療難題,更是要徹底改變人類與資訊互動的方式,從根本上提升人類的集體智能。Musk 強調,這一切的發展將會循序漸進,並在政府主管機關的嚴格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