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神 Karpathy:軟體3.0時代來臨!AI 正在如何顛覆我們對程式設計的全部認知?

AI大神 Karpathy:軟體3.0時代來臨!AI 正在如何顛覆我們對程式設計的全部認知?

軟體演進三階段:從 1.0 到 3.0 的典範轉移


Karpathy 首先提出一個宏大的框架,將軟體的演進劃分為三個世代:

軟體 1.0,是我們最熟悉的樣貌。工程師使用 Python、C++ 等程式語言,一字一句地撰寫明確指令,建構出我們今日數位世界的骨架。從作業系統到應用程式,所有邏輯都源於人類的智慧結晶,存放於 GitHub 這類的程式碼寶庫中。

軟體 2.0,伴隨深度學習的興起而誕生。其核心不再是人類編寫的指令,而是神經網路的「權重 (weights)」。我們不再直接「寫」程式,而是透過精心建構的資料集與優化器,去「尋找」能夠解決問題的程式,也就是訓練完成的神經網路模型。Hugging Face 這類平台,便如同軟體 2.0 時代的 GitHub,匯集無數的模型。過去,這些神經網路如同功能單一的特化電腦,例如專門用於圖像分類的 AlexNet。在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開發中,卡帕西親身見證軟體 2.0 如何逐步蠶食並取代傳統的 C++ 程式碼,將感知、融合、規劃等複雜任務整合進一個更龐大、更強韌的神經網路中。

軟體 3.0,則是當下正在發生的革命。大型語言模型 (LLM) 的出現,創造一種全新的運算實體。過去的神經網路如同功能固定的機器,而 LLM 卻像一台可編程的通用電腦。而最驚人的部分在於,它的程式語言,竟然是人類的自然語言,例如英文。我們透過「提示詞 (Prompt)」來指揮這台新電腦,這意味著編寫程式的門檻驟然消失,數十億會說話的人,都在一夜之間成為潛在的「程式設計師」。

LLM:新時代的作業系統

卡帕西運用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剖析 LLM 在科技生態中的定位。他引述吳恩達的名言「AI 是新時代的電力」,說明 LLM 如同基礎設施,透過 API 像電網一樣輸送智慧。但這個比喻並不完整。LLM 的開發需要巨額資本投入與深厚的研發路線圖,又帶有半導體產業的色彩。

然而,卡帕西認為,最貼切的比喻是「作業系統 (OS)」。當前的 LLM 生態,正如個人電腦的早期歷史。有像 OpenAI 或 Google Gemini 這類封閉系統,如同 Windows 與 Mac OS;同時,以 Llama 為首的開源社群,也展現出發展成 Linux 的巨大潛力。

這個新作業系統的「CPU」是 LLM 本身,「記憶體 (RAM)」是其上下文視窗 (Context Window)。我們目前與 ChatGPT 的對話,就像在 1960 年代透過文字終端機與大型主機互動,我們處於「分時共享」的雲端時代,個人運算的革命尚未真正到來。更重要的是,這個新作業系統缺少一個成熟的圖形化使用者介面 (GUI),我們仍在探索與它互動的最佳方式。

與「有瑕疵的天才」共事

要駕馭這股新力量,必先理解其本質。卡帕西將 LLM 形容為一個「有瑕疵的天才」。它擁有如電影《雨人》主角般的超凡記憶力,能記住網際網路上浩如煙海的知識。然而,它也存在明顯的認知缺陷:它會產生幻覺、編造事實;它缺乏穩固的自我認知,時而聰明絕頂,時而犯下人類絕不會犯的低級錯誤;最關鍵的是,它患有「順行性遺忘症」,如同電影《記憶拼圖》的主角,每次對話結束,記憶便歸零,無法從互動中持續學習與成長。

理解這些特性至關重要。我們必須設計一種工作流程,既能發揮其長處,又能規避其短處。

打造「鋼鐵人戰甲」,而非全自動機器人

基於對 LLM 的深刻理解,卡帕西提出一個核心開發哲學:現階段,我們的目標不該是創造全自主的 AI 代理人,而是打造「半自主的應用程式」,如同東尼史塔克的「鋼鐵人戰甲」。

戰甲既能增強使用者能力,也能在指令下自主行動,但最終控制權仍在人類手中。成功的半自主應用,如程式碼編輯器 Cursor 或研究工具 Perplexity,都具備幾個共通點:

  • 智慧的語境管理:自動彙整所有相關資訊,餵給 LLM。
  • 多模型協調:在後端調度不同功能的 LLM,分工合作。
  • 專屬的 UI/UX:設計高效的視覺化介面,讓人能快速驗證 AI 的產出。人類視覺系統是高頻寬的,圖像化的差異對比,遠比閱讀純文字報告來得快速。
  • 可調式自主性 (Autonomy Dial):提供一個「旋鈕」,讓使用者能依據任務的複雜與風險,自由調整 AI 的介入程度,從簡單的自動補全,到修改單一檔案,乃至重構整個專案。

這個「人類生成指令、AI 執行、人類驗證」的循環,速度越快,生產力越高。卡帕西以自身在 Waymo 自動駕駛車的早期體驗為例,提醒眾人,即使在 2013 年就能完美展示,但解決剩下 1% 的長尾問題,卻花費超過十年。同樣地,實現真正的 AI 代理人,也將是一段漫長的旅程。

為新物種「代理人」而設計
這場革命不僅賦予人類新的能力,更創造一種全新的「數位物種」——AI 代理人。卡帕西在開發自己的小工具 MenuGen 時深刻體會到,寫核心程式碼只花數小時,但處理金流、部署、身分驗證等繁瑣的 DevOps 工作卻耗費一週。這些在圖形介面上點擊、複製、貼上的重複勞動,正是為 AI 代理人量身訂做的任務。

因此,他呼籲,我們應該開始思考如何為「代理人」設計軟體。這包含:
為代理人撰寫文件:如同網站有給搜尋引擎看的 robots.txt,我們或許需要給 LLM 看的 lms.txt。將文件轉為 LLM 易於解析的 Markdown 格式,並將「點擊此處」等指令,轉換為代理人可執行的 curl 命令。

打造代理人友善的介面:開發各種小工具,將為人類設計的網頁或程式庫,一鍵轉換成適合 LLM 讀取的純文字或摘要格式。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與 AI 主動合作,而非被動等待它學會適應我們充滿視覺隱喻的世界。

卡帕西的演說,揭示一個令人振奮的現實:我們正站在一個需要重構、重寫、重新想像幾乎所有軟體的時代。從底層的作業系統概念,到上層的應用程式互動模式,再到資訊本身的呈現方式,都在經歷劇烈變動。

這是一個充滿挑戰與龐大機遇的時代。未來十年,我們將親手推動那代表自主性的進度條,從人類增強的「鋼鐵人戰甲」模式,逐步邁向更自主的未來。這場宏大的軟體工程,正等待著新一代的開發者、設計師與思想家共同參與打造。

加密貨幣金融卡 EtherFi 與 RedotPay 說明與推薦 ,回饋 3% 與出金怎麼選
隨著加密貨幣在全球加速普及,使用加密貨幣,尤其是使用穩定幣消費的需求也變得前所未有的迫切。數位資產過去大多數僅限於在交易所交易,或作為投資存放在錢包裡,但如今隨著加密貨幣金融卡的普及,正使得數位資產的使用逐漸走入日常生活。 加密貨幣金融卡可以將比特幣、以太幣或穩定幣等加密貨幣儲值到卡片中,並使用這些資金以美金或者台幣等法定貨幣來支付商品和服務。 與提供信用額度的信用卡不同,加密貨幣金融卡必須使用數位資產預先儲值,在儲值後,它將在每筆交易當下自動轉換為法定貨幣,可以像使用傳統簽帳金融卡一樣使用該卡,無需手動兌換,儲多少用多少。 我怎麼加密貨幣金融卡消費? 其實跟一般的信用卡消費相同,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當你在刷卡的時候會詢問你要利用當地貨幣或者是美金結這筆消費,根據業內人士建議,通常是選擇發卡的幣別,比如說 RedotPay 我們拿到的會是美金卡,所以請用美金計算該筆消費。 * Apple Pay 類的行動支付:大部分的加密貨幣金融卡平台支援 Apple Pay、Google Pay 等,所以可以在實體店頭利用手機感應支付。 * 店內付款:在任何接受實體信用卡的刷卡機上使用

Read more

"錯過,世界就是中國",創投教父安德森描繪美國「新工業革命」藍圖

"錯過,世界就是中國",創投教父安德森描繪美國「新工業革命」藍圖

創投家暨科技思想家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在對談中,便從19世紀末的「美國系統」(American System)談起,剖析當前美國面臨的困境,並指向一條由人工智慧(AI)與實體機器人技術驅動的再工業化之路。 被遺忘的「美國系統」:工業化成功的藍圖 對談始於一個看似遙遠的歷史參照:美國第25任總統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與其背後的「美國系統」。此經濟哲學源自美國首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核心思想相當清晰:一個國家若要實現工業化,不能僅僅依賴單一技術或幾家龍頭企業,而是必須建立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 這套系統的初期策略是採取高度保護主義。透過關稅壁壘,保護初生的國內產業,從汽車製造到零件供應商,形成一個緊密的產業聚落,使其免於如當時日不落帝國等成熟工業強權的毀滅性競爭。等到國內產業生態系茁壯,具備全球競爭力之後,再轉向擁抱自由貿易,為其產品開拓海外市場。這套「先保護、後開放」的模式,不僅成功催生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輝煌,日後也成為德國、日本、韓國,乃至當前中國產業崛起的共通劇本。 這個歷史觀察點出一個核心問題:

By Fox Hsiao
Robinhood 空投 OpenAI、SpaceX 股權代幣,開啟全新的 RWA 現實世界資產玩法

Robinhood 空投 OpenAI、SpaceX 股權代幣,開啟全新的 RWA 現實世界資產玩法

Robinhood 首先選擇在監管框架日趨明確的歐洲大陸邁出關鍵一步。執行長 Vlad Tenev 宣布,其加密貨幣應用程式正式擴展至歐盟全境,涵蓋 31 個國家。這不僅是地域的擴張,更是服務深度的躍進。 最引人注目的,是即將在歐洲推出的「永續合約」交易功能。傳統上,永續合約這種專業級衍生性金融商品,其操作介面往往複雜且不適合行動裝置。Robinhood 團隊洞察此痛點,投入大量心力重新設計使用者體驗。他們展示一種極度簡化的行動介面,用戶僅需透過直覺的滑動與點擊,便能設定槓桿、停利與停損點,將過去可能需要二十多個步驟的繁瑣流程,濃縮在彈指之間。 這項服務的強大後盾,來自於 Robinhood 近期完成收購的全球歷史最悠久加密貨幣交易所 Bitstamp。Bitstamp 不僅提供機構級的交易引擎,更成為 Robinhood 在歐洲實現其加密願景的基石。 美國本土升級:從質押到 AI 賦能 與此同時,Robinhood 並未忘記其美國大本營的廣大用戶。此次更新同樣帶來眾多期盼已久的功能,其中最核心的突破是「質押」(Staking)服務的開放。

By Fox Hsiao
2022 聯準會報告 "穩定幣:發展潛力與銀行體系影響"

2022 聯準會報告 "穩定幣:發展潛力與銀行體系影響"

2022年美國聯準會發布的研究裡,指出穩定幣對銀行信用創造的影響,並非單一答案,而是取決於兩個關鍵變數:資金從何而來,以及儲備資產如何存放。 加密市場的另類避風港 在深入探討對銀行的衝擊前,報告首先揭示穩定幣一個出乎意料的市場特性。傳統觀點擔憂,一旦穩定幣發行商的儲備資產出現問題,可能引發擠兌風險。然而,歷史數據呈現另一種動態:在加密貨幣市場劇烈崩盤時,例如2020年3月與2021年5月的市場恐慌期間,當比特幣與以太幣價格暴跌,主流美元穩定幣的市場價格反而短暫升值,略微高於一美元的錨定價。 此現象顯示,在加密生態系內部,穩定幣扮演著「數位安全資產」的角色。當投機者急於逃離高風險的加密資產時,他們的首選並非換回傳統法幣,而是湧入穩定幣尋求庇護。這股龐大的避險需求,反而為穩定幣的價格提供支撐,激勵發行商增發以滿足市場需求。這種反週期的避險特性,使其行為模式與傳統金融市場中的貨幣市場基金截然不同,後者在市場壓力下往往面臨大規模資金外流。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市場相信該穩定幣擁有足夠安全且流動的儲備資產。 穩定幣的技術優勢與應用場景 穩定幣與傳統銀行存款最大的差異在於兩個核心特色:

By Fox Hsiao
不只打電動!癱瘓者「心控」特斯拉機器人!馬斯克 Neuralink 發表會,見證奇蹟!

不只打電動!癱瘓者「心控」特斯拉機器人!馬斯克 Neuralink 發表會,見證奇蹟!

Elon Musk 創辦的 Neuralink 今日稍早舉辦技術發表會,揭示其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術的驚人進展,不僅展示七位植入者重獲新生的真實案例,更擘畫一個透過意念與數位世界無縫融合的未來藍圖。這場發表會不僅是一場技術展示,更是一次對人類意識、溝通與存在本質的深刻探索。 宏大願景:突破人腦頻寬限制 Musk 開宗明義指出,人類的思考結構可分為三個層次:最底層是掌管本能的邊緣系統,其上是進行高階思考的大腦皮質,而現代人早已擁有第三層數位結構——我們的智慧型手機與電腦。然而,大腦皮質與數位延伸層之間的溝通,卻受限於極低的頻寬,也就是我們說話、打字的速度。這道鴻溝,不僅限制人類的溝通效率,也可能在未來面對高速發展的人工智慧(AI)時,成為文明發展的潛在風險。 Neuralink 的終極目標,即是打造一個高頻寬、雙向的通用型大腦輸入輸出系統。這項技術不僅是為解決腦部創傷、脊椎損傷或退化性神經疾病等醫療難題,更是要徹底改變人類與資訊互動的方式,從根本上提升人類的集體智能。Musk 強調,這一切的發展將會循序漸進,並在政府主管機關的嚴格

By Fox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