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Anduril YFQ-44A 半自主無人機完成首次飛行

10 月 31 日,一架編號 YFQ-44A 的戰鬥機在美國某處完成首飛。這不是什麼大新聞,美國每年都有新飛機試飛。但這次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從第一次飛行開始,就沒有人在操控它。不是遙控,不是有人在地面握著操縱桿。飛機自己起飛、自己飛行、自己降落。操作員只是在旁邊看著,確保它不要做出什麼瘋狂的事。 歡迎來到半自主戰鬥機的時代。 556 天,從白紙到起飛 這架飛機叫 YFQ-44A,製造商是 Anduril,從決定要做這架飛機,到它真的飛上天,Anduril 花了 556 天。 這有多快?讓我們對比一下,F-35 Lightning II 從概念到首飛約 10 年,F-22 Raptor 從概念到首飛約 9 年,波音 787 從啟動到首飛約 6

By Fox Hsiao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亞馬遜股價暴漲 13% ,CEO 霸氣宣言:「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2025年10月30日美股盤後,亞馬遜股價暴漲 13%。對於一家市值超過 2 兆美元的科技巨頭來說,單日這樣的漲幅並不常見。上一次出現類似幅度,還是在疫情初期線上零售需求爆發的時候。 但這次讓市場興奮的,不只是亮眼的財報數字,更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策略組合:一邊宣布裁員約 3 萬人、支付 18 億美元遣散費;一邊加碼 1250 億美元的 AI 資本支出,並承諾 2026 年繼續追加投資。 市場為什麼相信這個矛盾的策略?答案藏在 CEO Andy Jassy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那句霸氣的宣言裡:「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AWS 雲端服務營收年增 20.2%,創下 11 季以來新高。這個數字背後的戰略意義,遠超過表面看到的百分比。 過去三年,AWS 在 Google Cloud 和 Microsoft

By Fox Hsiao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29 個月年營收破億美金,在 AI 時代打造產品:HeyGen 的聖經心法

在 AI 影片生成領域的獨角獸公司 HeyGen 達成「年營收一億美元」的里程碑之際,其創辦人兼 CEO Joshua Xu 分享了這份文件背後的故事: 「在內部,我們稱之為我們的『聖經』——這個系統指引我們從一百萬美元成長到一億美元的營收。它源自無數次的團隊討論、實驗以及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 我們分享它,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確實有效。這就是我們如何交付客戶價值、以比世界變化更快的速度學習,並持續駕馭浪潮的方式。」 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穩紮穩打、耗時數年的軟體開發模式已然失效,因為技術的根基每隔幾個月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如果你感覺追不上、感到焦慮,或是想知道頂尖團隊如何在這樣的混亂中脫穎而出,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你準備的。 這不只是一份開發指南,更像是一本經過實戰驗證的「戰時宣言」。它詳細闡述了 HeyGen 如何擁抱不確定性、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並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交付和迭代,在短短 29 個月內將年營收從一百萬美元推升至一億美元。 無論你是產品經理、工程師、設計師,

By Fox Hsiao
減肥藥「猛健樂一季狂賺81億美金!」,下一步瞄準憂鬱症與成癮?

減肥藥「猛健樂一季狂賺81億美金!」,下一步瞄準憂鬱症與成癮?

在矽谷年度盛事 All-In Summit 的舞台上,一場聚焦「GLP-1淘金熱:禮來CEO談新突破、成癮與心理健康、與定價」的關鍵對談,以一個出人意表的擁抱揭開序幕。主持人 Jason 緊緊抱住全球製藥巨頭禮來(Eli Lilly)的執行長戴夫·里克斯(Dave Ricks)感謝他:「這改變我的人生。」在禮來藥物的幫助下,他甩掉近20公斤,更擺脫腦中那股永恆的「食物噪音」,重新奪回身體與心靈的主導權。 現場掌聲雷動。這不僅是個人生命的見證,更是一個時代的加冕。禮來的市值自里克斯上任以來飆升超過860%,而旗下那款在台灣也極其風行的藥物「猛健樂」(Mounjaro,主要成分為替西帕肽),單季營收衝上81億美元,登頂地球史上最暢銷藥品的王座。然而,在這場勝利的交響曲中,里克斯的眼神卻異常冷靜。他的目光彷彿穿透了眼前的榮光,望向一片因巨大成功而被照亮的全新戰場,那裡更為複雜,也更為險惡。 這個成功故事的頂點,竟直接通往一個名為「甜蜜地獄」的序章。在這裡,勝利的果實本身,

By Fox Hsiao
花錢的藝術,致富的終極陷阱,:為何你的帳戶持續增長,幸福感卻停滯不前?

花錢的藝術,致富的終極陷阱,:為何你的帳戶持續增長,幸福感卻停滯不前?

想像一個場景:有兩種人生讓你選擇。第一種,你的淨資產在多頭市場中達到十萬美元,每天看著數字上漲,心情澎湃。第二種,你的淨資產穩定維持在一百萬美元,但在未來十年都不會再變動。哪一種感覺更好? 暢銷書《金錢心理學》作者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在他備受期待的新作《花錢的藝術》(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中,拋出了這個直擊人心的問題。答案出乎意料,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那種資產不斷增長的「過程」,遠比「擁有」本身更能帶來強烈的愉悅感。這不是邏輯,這是生物本能。這就是我們與金錢關係中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秘密:我們的大腦,設下一場關於財富的完美騙局。 金錢的陷阱:為何我們總是用最好測量的,去回答最難的問題? 許多人相信,致富是解決人生多數問題的關鍵。當我們早晨醒來,感覺生活空虛,彷彿有個洞需要填補時,第一個閃過的念頭,往往是「如果我有更多錢就好」。為何金錢會成為我們人生的預設解答?

By Fox Hsiao
軟體正在吞噬你的薪水?當「人事成本」成為科技巨頭的下一個蛋糕

軟體正在吞噬你的薪水?當「人事成本」成為科技巨頭的下一個蛋糕

「全球軟體即服務(SaaS)市場,每年產值約3000億美元。單單美國的勞動力市場,卻是13兆美元。」當這兩個數字並排出現,一種令人不安的失衡感油然而生。過去十年,我們習慣於「軟體吞噬世界」的宏大敘事,但我們可能都看錯重點。軟體真正的野心,從來不只是數位化世界,而是要直接成為世界運轉的動力。 軟體現在追求的終極大獎,是勞動力市場。 這不僅是一個趨勢預測,這是一場已經開始的典範轉移。過去數十年建立的軟體帝國,其商業模式的地基正在龜裂。一個全新的物種正在崛起,它們不賣工具,它們直接提供勞務。它們不向企業的「資訊預算」伸手,它們瞄準的是更龐大、更根本的「人事成本」。這場變革的核心,是AI,而它首先要顛覆的,就是軟體產業本身。 從檔案櫃到雲端,軟體不曾真正改變什麼 讓我們先回到過去,理解軟體產業那價值2.2兆美元的市值,究竟從何而來。答案或許有些乏味:檔案櫃。是的,幾十年來,軟體產業最核心的業務,就是把物理世界的檔案櫃,變成數位世界的資料庫。 「幾乎每一家軟體公司,做的都只是把檔案櫃變成資料庫。

By Fox Hsiao
《苦澀的教訓》新科圖靈獎得主作者專訪,現在的大型模型 AI 研究其實只是招魂

《苦澀的教訓》新科圖靈獎得主作者專訪,現在的大型模型 AI 研究其實只是招魂

「如果我們能理解一隻松鼠,我們幾乎就走完通往智慧的所有道路。」 這句斷言,不像出自一位電腦科學家之口,更像是一位探索自然的哲學家。然而,說這話的正是 Richard Sutton,當代人工智慧領域的巨擘、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奠基者,也是新科圖靈獎得主。 當全世界為那些能上月球、造晶片的語言模型歡呼,認為它們是通往通用人工智慧(AGI)最清晰的路徑時,Sutton 卻選擇轉身,潑下一盆名為「現實」的冷水。他並非否定大型語言模型(LLM)的驚人成就,而是對其背後的哲學提出根本性質疑。 但,這就是智慧的全貌嗎?在他看來,整個領域可能正走在一條風景雖好,卻通往懸崖的死胡同。 1. 模仿,不是學習 — 為何說目前的AI只是個「超級圖書館員」? 這場深刻的典範分歧,始於一個根本問題:什麼是真正的「學習」? Sutton 認為,當前大型模型的運作方式,更接近於一種大規模、高擬真度的「模仿」,而非理解。

By Fox Hsiao
矽谷的「中國恐懼症」,為何狂人 Palmer Luckey 認為「殺手機器人」比人類士兵更道德?

矽谷的「中國恐懼症」,為何狂人 Palmer Luckey 認為「殺手機器人」比人類士兵更道德?

「我會說我其實已經贏得這場競爭。」Anduril 創辦人帕爾默・拉奇(Palmer Luckey)斬釘截鐵地說。這句話語氣平淡,卻像一顆震撼彈,在訪談中揭示一位矽谷鬼才對未來國防科技的絕對自信。他贏得的,不僅是商業上的合約,更是一場關於國防創新的思想之戰。現在的關鍵,只剩下一個問題:「我們能多快達成目標?這樣夠快嗎?」 歡迎贊助本頻道選題與翻譯:https://buymeacoffee.com/foxh 請訂閱電子報:https://www.anduril.tw/ 時間拉回 2017 年,當時的拉奇剛離開自己創辦、並以天價賣給 Facebook 的虛擬實境公司 Oculus VR。作為一位成功的連續創業者與發明家,他眼前有無數條康莊大道可走,但他卻選擇一條最崎嶇、最不受科技圈待見的路:投身國家安全領域。 「我之所以選擇投入國安領域,是因為我知道自己能發揮很大的影響力,」拉奇回憶道,「我明白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議題,而且說真的,這份工作不受歡迎,反而讓我更確定非做不可。」當時的他,因為一筆政治捐款而被迫離開

By Fox Hsiao
英特爾「走投無路」?與 NVIDIA世紀大和解!死對頭聯手的驚天內幕,AMD這下慘了?

英特爾「走投無路」?與 NVIDIA世紀大和解!死對頭聯手的驚天內幕,AMD這下慘了?

「要是你的兩個死對頭突然聯手,這絕對是你最不想聽到的消息。」半導體產業的版圖,就在一夕之間風雲變色。當NVIDIA宣布要對昔日的晶片霸主英特爾(Intel)投入五十億美元,並攜手開發客製化產品時,整個業界的空氣彷彿瞬間凝結。這不僅僅是資金的流動,更是一場策略與權力的重新洗牌。這場世紀合作,無疑是近年來半導體領域最驚人的發展。 歡迎贊助本頻道選題與翻譯:https://buymeacoffee.com/foxh 請訂閱電子報:https://www.anduril.tw/ 當敵人成為盟友:Intel的重生之路 這場結盟的背後,充滿著戲劇性的轉折。資深分析師Dylan指出,整個故事「說起來還挺有戲劇性的,事情發展繞了一大圈,英特爾現在反而要向NVIDIA低頭求援。」回顧過去,英特爾與NVIDIA曾是晶片組戰場上不共戴天的死敵,英特爾甚至因反壟斷行為支付過和解金給NVIDIA。然而,時移世易,在AI浪潮的巨大推力下,過去的恩怨顯得微不足道。 英特爾近年在製程技術上遭遇瓶頸,其AI產品線,如高迪(Gaudi)專案,基本上已經宣告失敗,整合式顯示晶片的效能也從未在高端市場取得一席之地。前

By Fox Hsiao
AI 能成為下一個愛因斯坦嗎?諾貝爾獎得主提出「終極思想實驗」

AI 能成為下一個愛因斯坦嗎?諾貝爾獎得主提出「終極思想實驗」

歡迎贊助本頻道選題與翻譯:https://buymeacoffee.com/foxh 請訂閱電子報:https://www.anduril.tw/ 想像一個世界,你只需用文字描述,一個可互動的場景便在眼前誕生。它不是預先製作的電玩遊戲,沒有程式設計師一行行寫下的物理定律,也沒有美術設計師雕琢的 3D 模型。你眼前所見的每一個像素,都是人工智慧即時生成,它從數百萬部影片中自行領悟光影如何反射、水波如何蕩漾、物體如何互動。這不是遙遠的科幻,而是 Google DeepMind 執行長德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團隊所揭示的最新世界模型「Genie」。 「你看到的不是遊戲或影片,它們是世界。」哈薩比斯如此形容。這項技術的核心,在於模型自行「逆向工程出直覺物理」。傳統的 3D 渲染引擎,需要開發者明確定義重力、光學反射等所有規則,才能建構一個虛擬世界。Genie 則反其道而行,透過觀看海量真實世界與遊戲影片,它自行歸納出一套世界運作的內在邏輯。當使用者輸入指令,

By Fox Hsiao
AI進展變慢了?AlphaGo 核心研究員:我們正處於指數成長最陡峭的一段

AI進展變慢了?AlphaGo 核心研究員:我們正處於指數成長最陡峭的一段

身為人工智慧研究機構 Anthropic的 研究員,朱利安·施里特維澤(Julian Schrittwieser)的職業生涯,幾乎等同於AI最前沿突破的同義詞。他曾是Google DeepMind團隊的核心成員,其名字與AlphaGo、AlphaZero、MuZero到AlphaCode等一系列改變世界的AI專案緊密相連。 從征服圍棋,到探索演算法、生成程式碼,施里特維澤始終站在推動AI能力邊界的第一線。憑藉如此深厚的背景,昨天公開撰文示警,指出大眾普遍未能理解AI進展的「指數型」本質時,這份觀察就格外值得我們重視。我們似乎又一次,在指數型成長的浪潮前,選擇視而不見。 施里特維澤在文章中直言,大眾的認知與討論,時常瀰漫一種奇特的氛圍,讓人想起數年前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的情境。當時,數據早已清晰揭示指數型傳播的軌跡,預示一場全球大流行即將到來,但許多人卻依舊將其視為遙遠的局部現象。如今,AI的進展正以同樣驚人的速度奔馳,但公眾的反應卻如出一轍。 「人們注意到AI現在可以編寫程式、設計網站,但它仍然會犯錯或走向錯誤的方向,然後他們不知何故就跳到結論,認為AI永遠無法在這些任務上達到人類水

By Fox Hsiao
黃仁勳重磅訪談:摩爾定律已死,OpenAI將是下個「數兆美元巨獸」

黃仁勳重磅訪談:摩爾定律已死,OpenAI將是下個「數兆美元巨獸」

「OpenAI 很可能成為下一個數兆美元規模的超大規模公司。」NVIDIA 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此言一出,為這場席捲全球的 AI 革命定下最新註腳。這不僅是一項投資判斷,更是一場由 NVIDIA 親手打造、以 OpenAI 為先鋒的全新產業典範,正從根本上重塑運算世界的樣貌與未來經濟的格局。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指出,這不是線性成長,而是多重指數疊加的爆炸。過去,我們要求人工智慧(AI)提供一個答案;現在,我們要求它「思考」。 這個根本性的轉變,正是理解當前 AI 產業景氣的關鍵。「過去的推論是一次性的,」黃仁勳解釋,「但新的推論方式,是我們先前所期盼的,也就是思考。在回答之前先思考。」這段話揭示一場正在發生的革命。AI 不再只是從資料庫中提取並歸納答案,它會進行研究,查核事實,學習新知,再三思索,然後生成一個高品質的回應。這個「思考」的過程,讓運算需求增加的倍數,不是百倍千倍,而是十億倍。

By Fox Hsiao
別怕被 AI 取代!放射科給所有知識工作者的啟示:你的價值藏在機器看不懂的地方

別怕被 AI 取代!放射科給所有知識工作者的啟示:你的價值藏在機器看不懂的地方

本文主要內容出自於  Deena Mousa 電子報,The Works in Progress Newsletter 「我們現在就該停止訓練放射科醫生」 這句鏗鏘有力的斷言,出自2016年人工智慧界的巨擘 Geoffrey Hinton 之口。當時,AI 的浪潮正席捲全球,而放射科影像判讀,一個高度依賴數位影像、具備明確基準與重複性任務的領域,被視為最快會被機器取代的人類專業。Hinton 的話語,宛如一紙對放射科醫生這門職業的末日預言,讓許多人相信,AI 將在短時間內接管所有影像判讀工作,人類專家的角色將迅速式微。 然而,將近十年過去,現實卻上演一齣截然不同的戲碼。不僅沒有出現放射科醫生的大規模失業潮,對他們的需求反而攀上前所未有的高峰。2025年,美國放射科住院醫生計畫提供創紀錄的1208個職位,職位空缺率亦達歷史新高。與此同時,放射科醫生的薪資水準一飛沖天,平均年收入高達52萬美元,相較於2015年,成長幅度超過48%,使其成為全美收入第二高的醫療專科。 這是一個巨大的悖論:在一個最適合被 AI 取代的領域,人類專家的價值為何不減反增?這場看似註定由機器獲勝的競賽,為何

By Fox Hsiao
納瓦爾思想精華:「槓桿效應」一般人也能撬動巨大財富的機會

納瓦爾思想精華:「槓桿效應」一般人也能撬動巨大財富的機會

「用你的腦袋賺錢,而非你的時間。」這句宣言,如同一記重錘,敲開我們對工作、財富與人生價值的傳統認知。這並非鼓勵人怠惰,恰恰相反,它要求我們以前所未見的強度投入心力。在這個時間總量恆定,每週僅有 168 小時的物理限制下,勝出的關鍵從來不在於誰能比別人工作更久,而在於誰能更聰明地引導自己的心智與時間。 人生中的每一項微小決策,都具備複利效應,最終累積成巨大的成果。你我身處科技產業的核心,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作弊碼,如同站在歷史上少數幾個黃金時代的魔法之地——或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雅典,或許是工業革命時代的倫敦。我們身邊聚集著全球最高智商、最具動機的一群人。然而,這僅是第一步。接下來更關鍵的決策是:在這片沃土上,你選擇耕耘什麼?以及,你選擇與誰同行? 人生是一場搜尋:與誰同行決定你的高度 多數人職涯初期的最大短板,是他們極度受限於身邊的社交圈。他們與偶然認識的人共事、學習、甚至創業。但這並非最佳路徑。「人生就是一場搜尋」,Naval Ravikant 強調,而搜尋的首要目標,是那些透過才華、好奇心、正直品格與遠見,真正贏得你內心尊敬的人。 尋找這些人的最佳方式,

By Fox Hsiao
蘋果還在慢慢來,Meta已經豁出去了!從799美元定價到發表會出糗,看祖克柏如何豪賭下個世代!

蘋果還在慢慢來,Meta已經豁出去了!從799美元定價到發表會出糗,看祖克柏如何豪賭下個世代!

你正與朋友面對面交談,口袋裡的手機傳來一則重要訊息。你不必打斷對話,不必掏出手機,甚至連一個字都不用說。你只是不著痕跡地動動手指,眼前的世界浮現一個微小介面,你已經用思緒完成回覆並發送。這不是遙遠的科幻電影情節,而是 Meta 執行長祖克柏為我們揭露的,一個正在發生的未來。這一切的核心,是一項突破性的技術:神經介面。 「它偵測的其實不是動作,而是你肌肉發出的訊號。」祖克柏解釋。這項技術的載體是一個名為 MetaNeural Band 的腕帶,它能讀取大腦傳送到手部肌肉的微弱電氣訊號。這意味著,在你真正做出一個動作之前,系統就已經知道你的意圖。食指與拇指輕捏是「選擇」,拇指滑過緊握的指節是「滑動」,拇指輕點兩下能喚醒 AI 助理,而手腕在空中一轉,就能調整音量。這種互動方式極其私密、安靜且微妙,徹底顛覆我們對人機互動的想像。 眼鏡:超級智慧的理想載體 這款革命性的腕帶,是為搭配 Meta 推出的全新智慧眼鏡系列而生,特別是旗艦產品 Meta Ray-Ban Display。這副眼鏡首次在時尚的鏡框中,

By Fox Hsiao
OpenAI CEO:AI 神性、員工離奇死亡以及馬斯克

OpenAI CEO:AI 神性、員工離奇死亡以及馬斯克

人工智慧是否具有生命?這個問題在大型語言模型如 ChatGPT 問世後,反覆縈繞在許多人心中。它能推理、產生未經程式設定的結果,甚至看似擁有創造力。然而,OpenAI 的執行長山姆・阿特曼(Sam Altman)對此提出清晰的見解。他認為,這些系統並不具備生命。 「它們不會主動做任何事,除非你提出要求。」阿特曼說明,這些模型缺乏自主性或內在動機,只是被動地等待指令。他認為,使用者與之互動越久,那種看似生命的幻覺就越可能消散。儘管如此,它們作為工具的強大能力無庸置疑,展現出近似智慧的表現。 幻覺、謊言與數學機率 當人工智慧提供錯誤資訊時,究竟是產生「幻覺」還是蓄意「說謊」?阿特曼解釋,這兩者之間存在根本差異。他以一個早期模型的例子說明:若使用者提問「塔克・卡爾森總統是哪一年出生?」模型可能會編造一個年份,而非指出此人從未擔任總統。 這並非出於欺騙的意圖,而是一個基於訓練資料的數學機率問題。「因為在訓練過程中,直接否定使用者的前提,並不是最可能出現的回應。」模型會假設使用者的提問基於事實,然後在其龐大的資料庫中,

By Fox Hsiao
Palantir CEO Alex Karp :不用戰爭也能擊敗中國的「太極戰略」,你看懂了嗎?

Palantir CEO Alex Karp :不用戰爭也能擊敗中國的「太極戰略」,你看懂了嗎?

軟體公司 Palantir 執行長亞歷克斯·卡普(Alex Karp)是一位同時擁有忠實支持者與激烈抗議者的科技領袖。他的公開談話,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或商業,更深刻地反映一種獨特的世界觀,一種關於建立、競爭與西方價值體系的哲學。在這場訪談中,卡普對環繞著他與公司的各種爭議,提出一套完整且充滿挑戰性的論述。 面對為何有人支持、有人反對的提問,卡普將其支持者描繪為「實踐者」(builders)。他認為,這群人懂得欣賞成果,他們衡量一項成就的標準,是基於其是否能超越外界普遍預期的懷疑與折扣。卡普直言:「實踐者們看見那些極具天賦的人,會對所有言論打上折扣,並根據超越這個折扣率的表現來衡量成就。」 Palantir 的發展歷程充滿反直覺的挑戰,從商業模式到公開形象,始終不被看好,但最終以卓越的成果贏得這群人的信賴。 另一方面,他將抗議者歸因於一種由學術機構灌輸的「失敗者崇高論」。他認為,許多抗議者深信自己無法進入科技的核心圈,因而轉向一種假設失敗者更高尚的哲學模型。卡普批判道:「當你認為自己處於失敗的那一方,你就會假設道德不可能站在你的對立面。」他認為,這種思維源於部分學術機構,這些機構將美

By Fox Hsiao
馬斯克最新訪談:兩萬鎂機器人、AI 超越人類、30年移民火星、衛星直連手機服務

馬斯克最新訪談:兩萬鎂機器人、AI 超越人類、30年移民火星、衛星直連手機服務

在 2025 ALL-IN 訪談中,伊隆・馬斯克分享他對旗下數個野心勃勃計畫的最新進展與未來藍圖,從特斯拉(Tesla)的人形機器人、xAI 的通用人工智慧,到太空探索公司 SpaceX 的星艦與星鏈計畫,勾勒出一幅以科技突破確保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宏偉願景。 Optimus:定義未來的勞動力 Musk 堅信,Optimus 人形機器人將是人類的巔峰之作,並將其形容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產品。目前,開發團隊正在進行第三版設計的定稿工作。他分析,要成功打造一款能普及的通用型人形機器人,必須克服三大挑戰:擁有與人類相仿的靈巧雙手、一個能理解並與現實世界互動的人工智慧心智,以及大規模生產的能力。 在這些挑戰中,又以手部的設計最為艱鉅。人手經過長時間演化,本身就是一台極度精密的儀器,能執行各種複雜任務。他強調,要創造一個通用的人形機器人,就必須解決手部的問題。 另一個重大障礙是供應鏈的匱乏。Musk 表示,由於現今市場根本不存在適用於人形機器人的關鍵零組件,團隊必須從頭設計與製造。他無奈地說,這些關鍵零件根本買不到,因為它們在市面上並不存在。 之所以堅持採用人形設計,背後有其務實的考量

By Fox Hsiao
哈佛證實:AI正在扼殺新鮮人的第一份工作!6200萬筆數據揭露的殘酷真相

哈佛證實:AI正在扼殺新鮮人的第一份工作!6200萬筆數據揭露的殘酷真相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浪潮正席捲全球,其對勞動市場的衝擊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當前的討論多半圍繞在工作機會的增減與技能需求的轉變,然而,一份來自哈佛大學的最新研究,透過分析大規模的美國履歷與職缺數據,揭示一個更細微卻極其關鍵的趨勢:生成式AI的導入,可能正在不成比例地影響資淺員工的就業機會,形成一種「偏重資歷的技術變革」(seniority-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這份名為《生成式AI作為偏重資歷的技術變革》的初步研究報告,由研究者Seyed M. Hosseini與Guy Lichtinger共同撰寫。他們檢視自2015年至2025年間,涵蓋近6200萬名工作者、分屬28萬5000家美國企業的履歷資料,以及超過2.45億筆的職缺公告,試圖描繪出AI技術擴散下,企業內部人力結構的真實變化。 數據揭示的關鍵轉折點 研究的核心發現,在於企業導入AI前後,不同資歷員工的僱用趨勢出現顯著分歧。過往從2015年到2022年中期,無論是資深或資淺員工,其就業增長率大致維持同步。然而,一個明確的轉折點出現在2023年第一季,這恰好是生成

By Fox Hsiao
目標是取代 150 國貨幣!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 AI、穩定幣與「萬物交易所」未來

目標是取代 150 國貨幣!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 AI、穩定幣與「萬物交易所」未來

在全球支付巨擘 Stripe 的共同創辦人 John Collison 與加密貨幣交易所龍頭 Coinbase 的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 的訪談中,兩位同樣在 2010 年代初期崛起的金融科技先驅,一同回顧加密貨幣產業從蠻荒西部到進入主流視野的驚心動魄旅程。Armstrong 的分享,不僅是 Coinbase 的成長史,更映照出整個產業在建立信任、應對威脅與探索未來時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在混沌中建立信任的堡壘 回憶起 2012 年創立 Coinbase 的初期,Armstrong 形容那是一個充滿矛盾與混亂的「狂野西部」。當時的比特幣聚會,參與者從頂尖的密碼學博士到無政府主義者,甚至有人在討論創立自己的宗教。在這樣的背景下,Coinbase 的勝出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幾個關鍵的早期決策。 第一個,也是最具爭議的決定,是選擇一條合規的道路。「我們決定遵循監管的路徑,這意味與美國政府合作,去申請各州的資金轉移許可證。」Armstrong 回憶,這個決定在當時的無政府主義社群中,幾乎被視為一種背叛。他穿著西裝參加聚會時,甚至被人嘲諷「

By Fox Hsiao
Palantir 財報會議揭示:以「本體論」為核心,驅動美國 AI 產業革命

Palantir 財報會議揭示:以「本體論」為核心,驅動美國 AI 產業革命

Palantir 近期公布其 2025 年第二季財報,會議中揭露的各項數據與高階主管的發言,不僅展現驚人的業務成長,更清晰描繪出公司在當前 AI 浪潮中的核心定位與未來藍圖。整場會議的核心論述,圍繞在 Palantir 如何憑藉其深耕多年的「本體論(Ontology)」技術,在大型語言模型(LLM)普及的時代中,成為企業實現 AI 價值的關鍵樞紐。 財務表現強勁,美國市場成增長火車頭 首先,從財務數據觀察,Palantir 的增長動能顯著。公司單季總營收首次突破十億美元,年增率高達 48%,遠超市場預期。其中,美國市場的表現尤其突出,已佔公司總營收的 73%。美國整體業務年增 68%,其商業業務的年增率更高達 93%,政府業務也實現 53% 的穩健增長。 這些數字的背後,是「40 法則(Rule of 40)

By Fox Hsiao
Palmer Luckey 台灣大學演講全文:威懾、科技與防衛台灣

Palmer Luckey 台灣大學演講全文:威懾、科技與防衛台灣

(感謝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組織本次活動,以下為演講正文) 非常感謝各位來到這裡,也感謝國立台灣大學接待我。在開始之前,我想提一下,外面我一些好意的朋友,他們非常不高興,告訴我不應該向以色列出售武器。「是的,別把武器用於種族滅絕!」 但我想他們可能搞錯了,Anduril 其實沒有賣任何東西給以色列。我不是說這麼做是多麼糟糕的事,但我可能真的不是他們該抗議的對象。 我認為這其實很不幸地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有太多人根本沒來過這裡,完全沒來過台灣。所以很不幸地,我是少數幾個來到這裡的人之一,我想這也使我成為了整個西方軍火製造社群的化身。 我的名字是帕爾默・拉奇(Palmer Luckey),我是 Anduril Industries 的創辦人,這是一家國防產品公司。我們的使命是運用先進科技,徹底轉變美國及其盟友、夥伴與朋友們的軍事能力。 Oculus創辦人的起落與抉擇 但我並非從國防領域開啟我的職業生涯。當我十九歲時,還住在露營拖車裡,做著最低時薪的兼職工作來養活自己上學。在我想出如何製造更好、更便宜的虛擬實境(VR)頭戴裝置後,我創辦了一家名為 Oculus VR 的公司,這在當

By Fox Hsiao
Kyle Vogt 創辦三家十億美元公司,這次他要用機器人終結你最討厭的家事

Kyle Vogt 創辦三家十億美元公司,這次他要用機器人終結你最討厭的家事

Kyle Vogt,這位成功創辦 Twitch 與 Cruise、兩家市值超過十億美元公司的連續創業家,如今將目光投向一個更具挑戰性、也更貼近日常的領域:家用機器人。他的新創事業 The Bot Company,試圖解答一個自現代科技萌芽以來,便縈繞在人們心中的夢想:我們何時能擁有一位真正的家務幫手? 這場深度對談,不僅揭示 The Bot Company 的產品哲學與商業策略,更是一位歷經多次創業浪潮洗禮的先行者,對於技術典範、團隊建構,乃至於創業初衷的深刻反思。 為何是現在?AI 賦予機器人全新靈魂 長久以來,家用機器人始終是科技界的聖杯,看似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從科幻小說到學術實驗室,無數原型機來來去去,但沒有一個能真正走入家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員。Vogt 指出,關鍵的瓶頸在於,傳統機器人被設計來執行精準、重複的任務,它們在結構化的工廠環境中表現優異,但面對家庭這個充滿變數的場域,便顯得捉襟見肘。 家庭環境的複雜度,堪稱機器人版的「極限體能王」障礙賽。

By Fox Hsiao